专栏名称: 真故研究室
只推荐最好看的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研普华集团  ·  首批!搭载Deepseek,“AI员工”上岗! ·  昨天  
中研普华集团  ·  首批!搭载Deepseek,“AI员工”上岗! ·  昨天  
中国商报  ·  宇树老股彻底火了 ·  昨天  
中国商报  ·  宇树老股彻底火了 ·  昨天  
河北日报  ·  DeepSeek,重磅宣布! ·  昨天  
河北日报  ·  DeepSeek,重磅宣布!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真故研究室

降噪耳机,坐班打工人的装聋神器

真故研究室  · 公众号  · 科技创业 科技自媒体  · 2024-09-23 11:02

主要观点总结

降噪耳机逐渐成为主流耳机类型,随着苹果发布新耳机并引起网友热议。文章从消费者、厂商和品牌的角度分析了降噪耳机的市场需求、技术发展和未来趋势。文章指出,降噪耳机的发展有两个方向:平民化和专业化。平民化注重降噪深度,追求性价比;而专业化则更看重音质体验。此外,文章还讨论了降噪耳机在芯片、算法、音质、舒适度等方面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如AI技术在音频技术上的应用。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降噪耳机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新一代打工人在享受音乐的同时,对降噪功能的需求日益增加,降噪耳机成了年轻人对职场的消极抵抗。

关键观点2: 降噪耳机的技术不断进步

主动降噪技术的运用使得降噪耳机能够更好地创造安静环境,但同时也面临着对芯片和算法的挑战。

关键观点3: 国产降噪耳机快速崛起

国产手机厂商通过贴牌、代工生产等方式推出质价比高的降噪耳机,快速占领市场空白。

关键观点4: 降噪耳机的未来发展方向

降噪耳机的发展有两个方向:平民化和专业化。平民化注重降噪深度,追求性价比;专业化更看重音质体验。未来,降噪耳机将面临中低频段降噪的挑战,同时还需要解决佩戴舒适度的问题。

关键观点5: AI技术在音频技术上的应用前景广阔

AI领域可能在音频技术上发力,同时达成应用场景更多、更适配的降噪效果,为降噪耳机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正文

撰文 | 梁   湘
编辑 | 龚   正

2024年9月10日凌晨,苹果发布两款耳机AirPods 4,其中主动降噪款售价1399元,比1899元的第二代整整便宜了500块。往日顾及高价、未能体验降噪功能的果粉们,此次纷纷种草。

降噪耳机是人类学会用火以 伟大 发明! ” 网友们在社交平台上的感慨带着夸张,这源于新世代打工人在沉浸式享受音乐的追求之外,新近出来的另一个刚需:戴上降噪耳机,世界似乎瞬间得到了净化,尤其来自职场上的老板说教,统统消失了。


#01
降噪耳机,成了年轻人对职场的消极抵抗

敲打键盘的噼啪声、同事起身走路时座椅的吱呀声、老板絮絮叨叨的批评声……陈帅决定用降噪耳机对抗这些职场“噪音”。

作为脑力打工一族,陈帅坐班时需要长时间面对电脑构思文案,有时刚有思路,就会被一道突如其来的噪音打断。

身为00后,陈帅并没有去整顿职场。 面对干扰与冲突,身为i人的他更希望营造出一份隔离感。

这时,朋友推荐的降噪耳机起了作用。将陈帅带入安静世界的神器,是一款699元的Xiaomi Buds 5,与他的小米手机适配。

第一次戴上降噪耳机时,陈帅只感觉,如同魔法般,周围的环境音一下子变轻了。虽然没法彻底隔绝人声,但同事们在身边的交谈似乎被拉向了几米开外。

体验几个月后,完全入坑的陈帅盘算着,是否再买一个大型头戴式降噪耳机,用更显眼的耳机外形与摘下耳机的笨拙动作,在办公室传递出一道“ 非必要别找我 ”的信号。

| 耳机一戴,谁都不爱!

老罗是职场里典型的两头受压小中层。属下5位组员有4个长期戴耳机,而且是一进办公室就戴上。

有的是头戴式,发射出清晰的“老板勿近”信号。有的是置入耳内,不细心看,以为组员没戴,上去搭话,组员往往“惊讶到花容失色”。但老罗偶然发现,其实组员并未听音乐,而只是为了“纯隔离”。

感觉自己被针对的老罗认为, 这是当代年轻人对老板或职场的一种“消极抵抗” 。委屈之余,老罗也不禁遐想,面对他自己的上级老板时,是不是也能如法炮制。

在各路需求者的刺激下,降噪耳机越来越燥了。2023年,高通发布的《音频产品使用现状调研报告》显示,31%的消费者购买耳机时的最大动机是能 主动降噪 。2024年全球降噪耳机的出货量大约为6000万部,同比增长38%。

驱动销量背后的心理因素,既包括很实际的 功能需求 ——咖啡厅、高铁、飞机,是当代打工人们难得的Gap时空,很多人需要借助降噪耳机,创造一份物理环境上的清净。

同时它也是一种当代年轻人 心理状态 上的投射,可概括为“拒绝社交”——在宿舍屏蔽室友,在家屏蔽父母,逛街时屏蔽所有试图前来推销的人。

据科技市场分析机构Canalys的预测,在无线真蓝牙耳机(True Wireless Stereo ,简称TWS),2024年降噪耳机的市场份额将超过50%。

也就是说, 今年,超过一半的耳机使用者都会体验到降噪带来的沉浸时刻

当然,屏蔽老板、享受沉浸的背后,都明晃晃地标好了价格。

来自北京的季威是一名室内设计师,平日购买消费品,会格外看重产品的参数配置。

2021年,季威在北京音乐产业园参加了一次全国顶级的国际音响展,拜亚(德国)、铁三角(日本)、B&O(丹麦)等世界顶级品牌皆有出展,这些一般是国内高端或专业玩家青睐的品牌。

图|国际音响展上森海塞尔的展位

展会上,季威第一次体验到了德国森海塞尔的降噪耳机。对音质极为敏感的他发现,在降噪的加持下,那些音乐的触感更细腻了。

试用了其他品牌后,季威认为日本的铁三角适合听人声,但是Bose和索尼的声音“就有点儿闷,一点都不通透”。

那次逛展后,虽然自己用的手机是iPhone 15,但季威的首款降噪耳机最终选择了 1999元 的森海塞尔。“ 德国品牌,在工艺制作上更让我信任。

唯独有一点麻烦就是,季威的降噪耳机总是遗失。几年来,他不得不新买了好几款,价位都在千元以上。


#02
贴牌、低价,国产降噪耳机快速入局

2024年,全球无线真蓝牙耳机的市场规模达到了800亿元人民币,出货量预计超过3.1亿台,已经成了一个大众化产品。

耳机中的降噪款,但凡跟国际高端品牌搭上边,动辄就得两三千元,虽然满足了专业玩家和潮人的需求,但离大众市场有段距离。

国产手机厂商首先看到了 平替商机 ——作为配件的降噪耳机,有成为手机产品矩阵热门单品的强大潜力。

但国产手机厂商们首先要解决的是难磕的技术问题。

针对降噪,大多数人下意识的认知,是用耳塞、隔音棉之类的材质来吸收、阻碍声波的传入,类似炸鞭炮时人们用指头堵住耳朵。

这本质上是一种物理防御。耳机可以通过特性材料,以及将尺寸加大加厚来实现 被动降噪 ,但影响便捷性的同时,效果也并不如意。

降噪耳机的主流是“ 主动降噪 ”技术。这个技术很有魔幻感:用麦克风拾取外部环境音,产生反向相位声波与外界的声波相抵,在噪音抵达耳膜前将其湮灭。

两者从科技感和人体健康度来看,比起一味地调大耳机音量盖过噪音,主动降噪技术创造的安静结界, 一定程度上对耳朵具有更强更安全的保护作用 ,这也考验耳机的芯片算力。

图|正反音波相抵,声音就神奇地消失了

这个神奇的降噪技术最早诞生于1936年。德国物理学家保罗·吕格(Paul Lueg)申请了一项专利,用正反声波相抵来消除管道噪音。

2000年,全美最大的 扬声器 厂家Bose,将主动降噪技术应用在了大众耳机市场,一款Quiet Comfort降噪耳机带来了革命式迭新。

但真正把它做成爆款潮品的还是 苹果的AirPods系列 。2022年,第二代AirPods Pro引入了主动降噪功能,在苹果巨大的品牌影响力下,降噪耳机这个概念才深入人心。

图|第二代AirPods Pro开启降噪新时代

第二代AirPods Pro上市时价格为1899元,对于大众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下探更庞大的中低价位用户群体,成了国产手机的必争之地。

国内第一个做降噪耳机的手机品牌是OPPO ,于2019年投放市场,随后小米、vivo等跟进。

前OPPO的产品培训师梁策对《真故研究室》表示,手机厂商对音频技术的累积不多,自研性价比不高,苹果AirPods系列的代工厂就在中国, 找供应商去代工生产 是最快最可行的落地手段。

代工生产之后,贴个牌就能上市了。 手机厂商往往会寻找大牌合作。比如OPPO耳机的合作方就选择了在音响界非常有名的丹拿(Dynaudio,丹麦品牌)。

OPPO的高端旗舰耳Enco X2,甚至邀请到了久石让调音,用音乐大师的身份给了品牌耳机背书——这种联合思路在安卓厂商中比比皆是。

图|久石让的大师调音功能,更大的意义在于背书

其实,比起降噪程度、音质等, 以安卓手机为主的国产机,更看重的是耳机与手机之间的连接性与稳定度 :任何安卓手机都可以连接AirPods系列,但匹配的过程步骤繁琐,而同品牌的手机与耳机往往一点即连,还自带针对自家耳机的操作APP,操作的体验感直接拉满。

这背后的目的就在于手机厂商希望能与耳机“捆绑销售”,加强各自的 品牌效应

“正因此,OPPO手机用户才会更关注OPPO耳机,小米手机用户更倾向选择小米耳机,因为无论是哪一个品牌,都不如自己用的手机的这个品牌连接性好且稳定。但它们用起来,效果基本都差不多。”梁策解释。

一旦完成了平替,降噪耳机的千元价位就被凶狠地打下来了。目前,市场上OPPO、华为等降噪耳机等普遍都在500元左右,以高质价比的势头,大大弥补了市场空白。

中关村在线2022年公布的数据显示, 关注500元以下价位段耳机的消费者占比高达61.38% ,而关注千元以上价位段的消费者只有26.57%。国产贴牌的降噪耳机的价格优势显而易见。

图|低价耳机更受欢迎,图源中关村在线

#03
平民化、专业化,降噪耳机发展的两个方向

国产降噪耳机的质价比路线,其实有着两个不同的进阶方向。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这个“质”字。

产品培训师梁策表示,在不同市场,“质”会有不同的定义: 平民化更看重降噪深度,专业化更看重音质体验。

降噪深度,是指耳机所能提供的降噪幅度。假设我们日常在办公室里的环境噪音是30分贝,如果一款耳机的降噪深度也是30分贝,它就能刚好抵消掉环境噪音——“在渗透率并不高的中低端市场认知里,降噪深度强,就是好耳机。”

主动降噪功能对耳机的芯片、算法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如果一个品牌并不具有技术与资金优势,那它只能生产通用产品,很难在体验上做到独特领先。这也是AirPods系列在市场口碑和销量常居前列的原因。

“营销时,拿降噪深度跟AirPods系列对刚,在面向中低端市场时还是很有效的。” 梁策说。

2024年8月6日,华为正式发布了FreeBuds 6i耳机,就凭借27分贝全频段平均降噪深度与599元的价格,在诸多测评博主心中成为千元内的苹果平替。

图|主打降噪深度的华为FreeBuds 6i耳机

但即便是 AirPods 系列,降噪时对于 人声噪音的处理 仍显薄弱。因为主动降噪技术更擅长处理诸如汽车行驶时产生的低频音,而 人们的说话声 会在 中、高频段 中无规律切换,难以被耳机 芯片捕捉。

降噪耳机针对降噪深度的迭代,未来会向中低频段中发展,这也对上游的芯片和算法提出了挑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