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73] Mircea Eliade, Images and Symbols: Studies in Religious Symbolism, trans. Philip Mairet, New York: Harvill Press, 1961, p. 17, pp. 55, 17.
[2] Cf. Mircea Eliade, 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 The Nature of Religion, trans. Williard R. Trask,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1959, pp. 11-13.
[3] 黄丁:《17—18世纪德意志敬虔主义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版,第76页。
[4] 参见以赛亚·伯林:《浪漫主义的根源》,吕梁、洪丽娟、孙易译,张箭飞译校,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42—44页。
[5] 奥·威·施莱格尔(施勒格尔):《启蒙运动批判》,李伯杰译,霍夫曼等著,孙凤城编选:《德国浪漫主义作品选》,孙凤城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78页。
[6] 龚德罗得:《高加索山(外二首)》,刘敏译,《德国浪漫主义作品选》,第347页。
[7][9][42][52][63][64][78][81] 刘小枫主编:《夜颂中的革命和宗教:诺瓦利斯选集卷一》,林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210、86页,第129页,第37页,第123页,第185页,第45页,第82页,第91页。
[8] 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10] 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5页。
[11][33][60] 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40页,第24页,第246页。
[12][47][49][50][55] 施勒格尔:《断片集》,《浪漫派风格:施勒格尔批评文集》,李伯杰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第71、107页,第79页,第71页,第65页。
[13] 《激情自我:费希特书信选》,洪汉鼎译,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113页。
[14] 参见弗朗索瓦·孚雷、莫娜·奥祖夫主编:《法国大革命批判辞典》第5卷,洪庆明译,刘北城校,商务印书馆2023年版,第60—63页。
[15] 科佩尔·S. 平森:《德国近现代史:它的历史和文化》下,范德一、林瑞斌、何田译,范德一校,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48页。
[16] Alon Confino, Foundational Pasts:The Holocaust as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pp. 5-6.
[17][19][35][62][66] 以赛亚·伯林:《浪漫主义的根源》,第41页,第44页,第107页,第43页,第107—108页。
[18] 参见弗里德里希·梅尼克:《历史主义的兴起》,陆月宏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390—391页。
[20] 以赛亚·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05页。
[21] 参见阿·符·古留加:《赫尔德》,侯鸿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2—56页。
[22][29] 参见约翰·赫尔德:《反纯粹理性:论宗教、语言和历史文选》,张晓梅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7—18页,第64—67页。
[23] 芭芭拉·卡森:《乡愁》,唐珍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5页。
[24] 和辻哲郎:《风土》,陈力卫译,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第17页。
[25] 海德格尔:《荷尔德林的颂歌〈日耳曼尼亚〉与〈莱茵河〉》,张振华译,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第141页。
[26] 海德格尔:《筑·居·思》,孙周兴译,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197页。
[27] 参见海德格尔:《论根据的本质》,孙周兴译,《海德格尔选集》,第167—168页。
[28] 阿瑟·O. 洛夫乔伊:《存在巨链——对一个观念的历史的研究》,张传有、高秉江译,邓晓芒、张传有校,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72页。
[30] 荷尔德林:《论宗教》,《荷尔德林文集》,戴晖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18页。
[31] 闻骏:《不断追问中的人神关系——施莱尔马赫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31页。
[32][80] 刘小枫主编:《大革命与诗化小说:诺瓦利斯选集卷二》,林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152、164页,第291页。
[34] 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第30页。
[36] 约翰·赫尔德:《反纯粹理性:论宗教、语言和历史文选》,第20页。
[37] 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荣耀与丑闻:反思德国浪漫主义》,卫茂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10页。
[38] 奥·威·施莱格尔(施勒格尔):《中世纪(节译)》,李伯杰译,《德国浪漫主义作品选》,第367页。
[39] 歌德:《德国的建筑艺术》,明霞昕译,《歌德文集》第10卷,范大灿、安书祉、黄燎宇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0页。
[40] 沃林格尔:《哥特形式论》,张坚、周刚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05页。
[41] Hugh Honour, Romanticism,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9, p. 155.
[43] 荷尔德林:《许佩里翁或希腊的隐士》,《荷尔德林文集》,第9页。
[44][53][72] 卡尔·施米特:《政治的浪漫派》,冯克利、刘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4页,第76页,第153页。
[45] 谢林:《世界时代》,先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4页。
[46] 恩斯特·贝勒尔:《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李棠佳、穆雷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56页。
[48] 施勒格尔:《批评断片集》,《浪漫派风格:施勒格尔批评文集》,第49页。
[51] 施勒格尔:《谈诗》,《浪漫派风格:施勒格尔批评文集》,第197页。
[54][56] 施勒格尔:《论哲学》,《浪漫派风格:施勒格尔批评文集》,第157页,第157页。
[57] 克里斯托弗·孟柯:《力量:美学人类学的基本概念》,翟灿、何乏笔、刘沧龙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72页。
[58] Désiré Nisard, Études de moeurs et de critique sur les poëtes latins de la décadence, Tome 2, Paris: Hachette, 1867, p. 343.
[59] 施勒格尔:《论希腊诗研究(节译)》,《浪漫派风格:施勒格尔批评文集》,第23页。
[61] 汉斯·约纳斯:《诺斯替教派与现代虚无主义》,许多文译,刘森林、邓先珍选编:《虚无主义:本质与发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105页。
[65] 大卫·布莱尼·布朗:《浪漫主义艺术》,马灿林译,湖南美术出版社2019年版,第13页。
[67][71] 曼弗雷德·弗兰克:《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美学导论》,聂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5页,第216—217页。
[68] 索伦·奥碧·克尔凯郭尔:《论反讽概念:以苏格拉底为主线》,汤晨溪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3页。
[69] 维尔纳·科尔施密特:《浪漫派之虚无主义》,张雯婧译,《虚无主义:本质与发生》,第152页。
[70] Octavio Paz, Children of the Mire: Modern Poetry from Romanticism to the Avant⁃Garde, trans. Rachel Phillip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p. 56.
[74][75][77][79] 施勒格尔:《断想集》,《浪漫派风格:施勒格尔批评文集》,第108页,第111页,第120页,第120页。
[76] Conor Cunningham, Genealogy of Nihilism: Philosophies of Nothing and the Difference of Theolog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p. xiii.
[82] 泽夫·斯汤奈尔:《反启蒙:从18世纪到冷战》,张引弘、甘露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588—589页。
[83] Mircea Eliade, Patterns in Comparative Religion, trans. Rosemary Sheed, London and New York: Sheed & Ward, 1958, p. 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