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坊间盛传出于国际共识,反导系统取名一定要霸气才有战斗力。于是美国搞出了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中国的CNMD和CTMD紧随其后,据说脸上挂不住的俄罗斯好像也要鼓捣RTMD和RNMD。
单从名号上自然分不出哪家更霸气,不过现今反导界的排名倒是公认美国第一,中国随后;俄罗斯嘛,暂时还没啥消息。不过一提到这个排名,总有人会说什么,中国连现役防空导弹都是俄罗斯血统的,反导怎么可能跑到人家前面?虎哥想说,虽然都是往天上打,反导拦截和防空可真不一样。
上个世纪60年代弹道导弹和核弹头的亲密组合,让导弹防御系统成为迫切的需求。美国在1967年部署了世界上第一个导弹防御系统“哨兵”系统,尽管不断完善还是在1976年出于技术原因关停。
萨姆导弹开始大杀四方的时候,反导系统却还在酝酿。毕竟飞到头顶数倍马赫的核弹头,可不像飞机那么好对付。然而,萨姆导弹的光辉没能给苏联积累下人生经验,1989年成军,1995年进入警戒状态的反弹道导弹系统“A-135”,直接用上了1万吨当量的AA-84战术核弹头。战斗民族就是战斗民族,用核弹拦核弹,也不知道莫斯科居民的心理阴影有多大。
没有伏特加做buff的中美自然不敢玩这么大,美国自星球大战开始的导弹防御系统,一直执着地追求非核反导。尽管花费数千亿美元的“星球大战”没能实现“使核武器成为无效、过时武器”的梦想。但积累的外层空间反导技术无疑为1993年启动的TMD和NMD打下了基础。
NMD规划的陆基拦截器导弹(GBI),用洲际导弹带着KKV(动能拦截器)去大气层外拦截威胁本土的洲际导弹;TMD用爱国者低空补刀防御近程导弹对海外基地的打击。看似完美的组合,却在经历海湾战争检验之后被美军意识到,万一碰上生化弹头和核弹头,低空反导拦了等于没拦。
于是1992年,高也成低也就的THAAD(末段高空防御系统),也就是人们熟悉的萨德开始上马。这种覆盖大气层高层和外大气层低层的新玩意,也用上了动能拦截技术,和爱国者完全不是一个路子。
山姆大叔一看既然都搞kkv,那还要啥自行车;TMD、NMD在2001年统统狗带,合并成为多层拦截的MD(导弹防御系统)。磕磕绊绊的反导系统这下总算是找着方向了。
按照多层拦截思路布置的MD系统,借助GMD(“陆基中段防御”系统),对洲际弹道导弹实施中高空拦截;海基的宙斯盾系统带着标准三,对中程导弹进行中段拦截;THAAD和“爱国者”在末端搞一搞中近程导弹,先进防空导弹在反导体系反而成了边缘化的存在。
这也没办法,爱国者大战飞毛腿的传说,完全是傻大黑粗的飞毛腿自己不给力。防空导弹靠着赔本赚吆喝,勉强能搞定手里没有战略武器的小国炮仗,但这并不代表反导的需求也不过如此。
把宝压在末段拦截,碰到体量相等的导弹大国,完全是作死的行为。深谙此道的美军MD多层拦截系统,挑大梁的正是中段反导,毕竟想在上升段追上导弹,只能寄希望于未来的激光武器,而且极易发生误判;洲际导弹再入的末段拦了等于没拦。
在大气层外空间发生的反导拦截,和防空导弹真心没啥关系。一是大气层内活动的防空导弹射程够不到,二是靠破片杀伤的战斗部无法满足反导需求。毕竟一旦形成碎片,无论是速度还是威力都不足以摧毁外层空间飞行的弹道导弹。
有鉴于此,MD反导体系里的拦截弹清一色都是KKV(动能拦截技术)。这种采用“碰撞--杀伤”机理的新技术,尽管只是一个铁疙瘩没有高能炸药;但高速撞击目标弹头的动能,足以引爆弹头或利用高速撞击的高热使生化战剂失效。
看似简单的需求,实则对末端制导和空间机动的矢量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形象点就是要让一颗子弹击中另一颗高速运动。动能拦截弹头上搭载的中波红外导引头、用于制导的电子设备以及用于机动飞行的轨控与姿控推进系统,完全不是防空导弹能相提并论的。用防空导弹推测反导系统本来就是无稽之谈。
有了640工程20多年的积累,作为摸着美军过河的典范,中国在2010年开始自己的陆基中段反导测试,一举打破垄断。THAAD和标准三不再寂寞,红旗19和红旗26刚好能和它们凑上一桌。
不久前,航天科工二院空天防御导弹研究室自曝参与设计研发多款空天防御导弹。报道显示空天防御我们搞了已经有59年,其中新一代空天防御导弹能够在数万米高空,迎击比子弹速度还快10倍的目标,也就是说红旗19之后还有更厉害的角色。
反导系统不同于防空导弹,复杂的拦截器之外,探测导弹参数的预警雷达、X波段雷达、天基红外系统更具挑战性;而这个平均年龄32岁的团队,正代表了中国反导系统的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