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钱塘江,因绵延曲折被杭州人称为“之江”。往西两千公里外,嘉陵江同样在四川省广元市的大地上连续走出几个“之”字形的急弯,奔涌向前。
急流之中,总有勇进之士。2021年6月,一群杭州干部肩负着东西部协作的重大使命,从钱塘江畔来到嘉陵江畔。他们为广元带来了人才、资金和项目,也带来了杭州的数字化经验和市场化思维。
三年来,围绕产业、就业、社会事业和乡村振兴“三业一村”,杭州在广元累计投入帮扶资金
10.28亿元
,谋划实施协作项目
253个
。“浙数西送”“一摊养一家”等经验成为全国典型,为全国东西部协作工作交上了一张漂亮的“杭广答卷”。
广元三区四县,要数青川县与浙江的缘分最深。汶川地震后,浙江“把青川当成第101个县来建设”。如今,因为一片来自浙江的“白叶”,两地再续前缘。
2018年4月,安吉县黄杜村20名农民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提出捐赠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充分肯定。当年10月,150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被运往西部地区,其中540万株落地青川。
青川茶农正在采茶
如何让这批“扶贫苗”变成老百姓的“致富茶”?杭州帮扶干部的答案是“数字化”和“产业化”。通过打造“青川茶智”数字驾驶舱,茶园空气湿度、土壤温湿度、氮磷钾含量等茶叶生长环境数据都能通过摄像头和传感器实时传输到大屏幕上,并自动提醒网格员进行管护。此外,杭州还援建了配有数字化模块的加工设备、全自动茶叶杀青机的茶叶加工厂,只需4名工人就能干过去12人的活。
目前,青川县累计建成标准化茶叶种植基地7075.5亩,2023年采摘鲜叶1.365万公斤,产值突破2000万元。杭州市帮扶广元市工作队还精心设计了“返租倒包挣现金、土地流转收租金、务工就业获薪金、茶苗作价得股金、集体收益壮基金”的“五金”利益联结机制,让“白叶”真正成为“致富金叶”,年补贴管护资金785万元,产生租金180余万元,提供稳定就业岗位200多个、季节性务工5万多人次。
白叶一号数字驾驶舱
同样通过数字化和产业化插翅腾飞的,还有朝天区的高山蔬菜和旺苍县的黄茶。
朝天区属于喀斯特地貌,由于山高坡陡、可耕种地块小,当地高山蔬菜种植范围广、农户散、环节多,“春种一坡,秋收一箩”。对此,杭州滨江区对症下药,打造了“朝天云蔬”数字化平台,为农户和种植专家搭建技术服务快速通道;并通过建立全程溯源机制,形成产前农业生产投入品安全问题、产中作业标准化管理和产后的“一菜一码”,“从田头到餐桌”全程可控。同步打造的“云蔬知库”,可为作物栽培、产量预测和在线评估等方面提供依据,解决“种什么”和“怎么种”的问题,并持续抓取市场信息,减少农产品无效供给。
黄茶号称“茶中黄金”,旺苍县则是“中国黄茶之乡”,其夏秋茶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对此,与旺苍县结对的萧山区引入浙江开农贸易有限公司,开展夏秋茶的开发、生产、销售,并建设近2万平方米的夏秋茶精深加工基地,覆盖茶园超5000亩。“项目启用后,不仅可以带来每亩2000元的增收,还能为当地百姓节约每亩约200元的秋冬季茶园养护成本。”挂职旺苍县委常委、副县长的杭州干部黄灿久说。
今年3月,四川省政府发布第四届“四川慈善奖”获奖者名单。杭州市帮扶广元市工作队队长周展荣获“慈善工作奖(个人)”称号。
周展在剑阁县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地摊县长”。这源于他打造的一个东西部协作项目——“帮帮摊”。
“帮帮摊”通过发展地摊经济、小店经济,以市场化思维解决就业帮扶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残疾人、脱贫人口、重点监测对象等低收入人群的增收问题。
“帮帮摊”项目助力增收
为此,周展设计了一套“保姆式”的全方位服务保障模式,实现就业创业“零门槛、零成本、零风险”。由引进的浙江专业团队成立市场主体,承担设摊、供货、物流、培训、售后等日常运营工作;摊主零押金领取货物,在销售完成后归还成本、留取利润收益,供货方免费提供质保和滞销商品周转退换服务;在农村集市统一规划免费摊位,并购置一批手推货车流动销售,解决场地问题。
小小的地摊,凝聚了大梦想。目前,“帮帮摊”项目已在广元地区全面启动,并逐步在四川省多个县区推广,签约摊主、店主305个,成为助推西部群众增收致富的有力抓手。通过“帮帮摊”,残疾小伙梁士忠当上了老板,收获了爱情;因车祸致残的退伍军人杨微成了“帮帮摊网红达人”,重拾起对生活的希望。
周展的“帮帮摊”为残疾人实现了创业梦,在苍溪县挂职的杭州干部刘俊峰,则在思考怎样为小县城留住年轻人。在他的牵线搭桥下,一个苍溪版的“梦想小镇”——杭广东西部协作数字产业园在当地建立了起来,并配套入驻阿里巴巴客户体验中心、菜鸟云客服等3个项目。留在小县城里的年轻人,从此也有了在互联网企业工作的机会。
“在苍溪县,除了学校,你很难在别的地方见到这么多年轻人一起工作的场景。”刘俊峰说,借助东西部协作,苍溪县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今年以来培养本土数字化人才30名,20家头部电商企业提供就业岗位1000多个。
走进剑门关高级中学龙江教学楼的“杭州书房”,一排排“自动售货机”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凑近一看,里面放的不是零食饮料,而是一排排书籍。一个学生走上前,在屏幕上搜索书名,扫一扫人脸,相应的书就弹了出来,全程不到两分钟。
剑门关高级中学“杭州书房”
“过去,学生去图书馆借书要穿过操场,还要从上万本藏书中手动找书,再排队登记借阅,课间十分钟根本不够用。去年,杭州在剑门关中学实施智慧化校园项目,建起了这些‘数字图书馆’。”项目负责人吴雯婧介绍,通过把图书馆搬到教学楼,并用数字化手段简化流程,学生借书的热情大大提高,“试运行半年来,学生借书量同比过去翻了20倍,平均每个学生借了3本书。”
剑门关高级中学有了“杭州书房”,朝天区曾家山的3000多名师生则在东西部协作的帮助下度过了第一个温暖的冬天。曾家山平均海拔1400米,一到冬天就寒冷难挨。由于没有取暖设备,山上10所学校的孩子们只能缩着冻红的手上课。
看到这一幕,挂职朝天区委常委、副区长的杭州干部戴灿东无比揪心。作为“杭州市担当作为好干部”,他决心利用东西部协作的力量为孩子们解决取暖问题。在他的努力下,杭州投入帮扶资金200万元,为曾家山的所有学校安装了燃气取暖片、空调、浴室热水器等设备。曾家山的孩子们,从此告别了“边抖边上课”的历史。
如果说产业和就业连着老百姓的钱袋子,那么以教育为代表的社会事业则关系着老百姓的获得感。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实施以来,这样的“美好教育”故事还有很多。在旺苍县,杭州支教教师周森兴牵线萧山区政协,发动258名政协委员结对资助288名困难学生,合计捐款57.6万元;在昭化区,杭州出资为昭化区职业高级中学147间学生宿舍改造了热水设备,可供1000余人同时使用。
乡村振兴:“三化赋能”
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劳有所得
五月的天雄村,瓜果飘香、蔬菜满园。
天雄村位于广元市昭化区。冬暖夏凉的气候,加上白龙江、嘉陵江交汇形成的冲积土壤,塑造了一块“宝地”。早在十年前,就有一群来自杭州建德的草莓种植户扎根天雄村,把这里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草莓村”。
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启动后,天雄村迈上发展快车道,成了广元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我们投入协作资金打造浙川草莓产业园,建了223个果蔬大棚,再出租给建德草莓业主。村民不仅能稳定就业,还能拿土地流转金和分红,人均年收入增加5000元。”挂职昭化区委常委、副区长的杭州干部孟飞介绍。
浙川草莓产业园
村里的基础设施也焕然一新。在村口的“葭萌书房”,几个孩子正坐在一起,看绘本、练书法。“葭萌书房”由杭州爱心企业援建,杭州市图书馆捐赠图书1万余册。与其毗邻的,则是杭州东恒实业、拱墅国投集团出资建设的“颐养之家”“儿童之家”。“功能多得很哟!老人们可以打牌、健身、唱歌,孩子们可以跳舞、阅读、游戏……大家都爱往这里跑。”一名村干部笑着说。
让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新一轮东西部协作的重要任务。“乡村振兴,不仅要让老有所养,幼有所教,更要实现劳有所得。”挂职青川县委常委、副县长的杭州干部何立剑,用一个叫“青e就业”的小程序,让当地上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了“轻易就业”。
“青e就业”将企业出单、合作社派单、劳动力接单过程全部集成到线上,大大减少了群众打零工的时间成本。“以前接零工,都要靠自己到处去打听,一个月能接到两次就算不错了。现在,坐在家里回个短信就好了。”青川县骑马乡茗鼎劳务专业合作社社员周金翠乐呵呵地说,自从有了“青e就业”,她现在每个月能接到的活比过去翻了一倍,赚的钱也多了一倍。
培育电商达人助力“广货出川”、推动数字化改革实现“村能办”、引进社会资本建设和美乡村……三年来,杭州通过产业化、数字化、文旅化“三化赋能”,在广元打造了35个乡村振兴示范典型项目,让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在嘉陵江边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