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评论员 杨有宗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此前,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指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从“防止”到“综合整治”,传递出优化市场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避免地方政府和企业因短期利益而陷入恶性竞争的鲜明信号。
市场经济中竞争不可或缺。竞争机制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关键一环。从全局来看,竞争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创造新的市场增量空间。“内卷式”竞争则是一种围绕特定市场空间的低质量重复竞争,“内卷状态”是一种经济活动貌似有条不紊进行,却没有相应质量、品质、内涵提档升级的“空转”。
“内卷式”竞争既涉及地方政府行为,也与企业行为有关。从地方政府角度来看,一些地方政府为招引企业、培育产业,从税收、土地、厂房,到用工、补贴、奖励,再到新兴的产业投资基金等,使尽浑身解数“给政策”。有地方干部反映,一旦得知某企业有落户意向,周围地市都会组织专班,对照研究,给予更多优惠政策和更周到服务。
恶性比拼招引政策甚至演变为“逐底竞争” 商海春 作
恶性比拼招引政策甚至演变为“逐底竞争”,一些地方祭出“超常规优惠”,不计成本地追求短期经济增长,带来严重的地方债务风险和不可持续发展问题,这在加剧财政负担的同时也扰乱了市场。有地方干部表示,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厂房是地方政府代建,不用企业花钱,只要前期投资能赚回来,后续哪怕是生产经营出了问题,也可以拍拍屁股走人。恶性比拼招引政策还催生出一批“候鸟型企业”,逐水草而居,实际上造成政府花大价钱帮企业“搬家”的局面。一些地方还画地为牢、以邻为壑,破坏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
地方政府的“内卷式”竞争还表现为一哄而上、不顾实际条件搞新产业、新赛道。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各地纷纷出台了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规划,聚焦于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热点赛道,其中不少地方政府对于发展相关产业缺乏基础条件,低水平重复建设,反而忽略了本地的优势产业。
从企业角度看,“内卷式”竞争主要有三方面表现:第一,过度依赖价格战,企业间相互压价以获取市场份额,但忽视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升。第二,同质化发展,众多企业在相同领域内重复建设,缺乏差异化竞争优势。第三,重短期利益、眼前利益,忽略了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品牌建设。
部分行业需求不足叠加行业“内卷”,导致企业陷入“越降价越痛苦”境地。2024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光伏、消费品等重点行业价格战愈演愈烈,部分行业陷入头部企业全部亏损的状态,引发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集团承压。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10月,光伏主产业链各环节销售价格快速下跌,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售价降幅分别为38%、49%、30.4%、28.8%。由此导致我国光伏制造端(不含逆变器)产值从2023年同期约13744亿元下降至7811亿元,同比下降43.17%。
在“内卷状态”下,市场竞争并不能实现激发经营主体内生动力、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技术进步等机制性作用,反而将各类主体禁锢在低价低质、“没有效益的重复竞争”的恶性格局之中,最终损害我国产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对于需求端而言,“内卷式”竞争往往伴随的是产品质量降低,服务劣化,最终导致消费者整体利益受损。打破“内卷式”竞争,需要从其产生和持续的根源入手,下大力气综合整治。
第一,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为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就要推动全国性市场规则和标准的落地实施,全面清理废除现存的有违公平竞争、有碍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的各种规定和做法,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要盘活存量资源,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资本、土地等要素自由流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而实现要素资源市场统一、商品服务市场统一、市场监管规则统一。
第二,规范招商引资,杜绝“政策洼地”竞赛、“政策逐底”竞争。应健全地方招商引资决策和评价机制,完善招商引资考核机制,大力推进科学、精准、透明、合规招商引资。倡导规范招商、良性招商的工作方向,引导各地将招商引资工作重点从拼财税、土地等政策优惠,转移到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服务水平上来,促进形成规范招商、良性招商的新模式。
第三,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强化行业自律,引导重点行业龙头企业通过限价限产、能耗控制等加快供给侧出清节奏。行业协会不仅是规范市场行为、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力量,还是推动行业管理、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信息与支持、引导企业走向市场与国际化的重要平台。通过制定行业自律公约、建立投诉机制、推动行业标准制定、加强信息沟通与交流、协助政府监管以及倡导长期主义发展理念等方式,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市场经济鼓励竞争,但“内卷式”竞争只有死路一条。期待通过综合整治,形成“有效竞争、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市场空间扩大”的多赢发展格局,不断激发广大经营主体内生动力,转变经营思维,通过产品、服务创新实现“供给创造需求”,为高质量发展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