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没更新文章了。断更,快要变成我的风格了。
过去两个月,经历了许多事情,读了许多书,看了许多的风景,还有许多感触和感悟。
最大的感悟是:
对人生永远抱有希望,对人性要保持绝望。
这个话题说起来比较大,所以今天就说说第二大感悟:做好最糟糕的准备,踏踏实实的做事情。
前两个星期,陪家人游山玩水。在开车,走路,爬山的过程中,我时不时的会思考人生问题。面对山河大地,以及比山河大地更广阔浩瀚的自然宇宙,人不容易悲观,也不容易乐观。不容易悲观是因为,万事万物的生命力,比如,即便在人迹罕至条件恶劣的沙漠与山巅,都会有生命的存在。在穷山僻壤也有悠闲生活的人们。不容易乐观是因为,你总会看到有糟糕的事情发生,譬如这有个车祸,那里发生的水灾或者旱灾,以及灾祸中的人们。
所以在这个心境下产生的人生感悟也是不乐观却也不悲观的。
比如,糟糕的人生境遇,往往都是没有为糟糕的情况做好准备。如果你认真看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会发现这个共通点。
比如准备各种考试的人,想好了万一考的不理想怎么办的人,很少。
准备找工作或者换工作的人,很少有人考虑好了万一工作很烂怎么办。
结婚或者准备结婚的人,很少有人考虑过万一离婚了怎么办。
投资或投机的人,很少有人准备好了万一投资投机失败怎么办。
交友或者找合作伙伴的人,很少有人准备好了万一遇到烂人怎么办。
创业的时候,很少有人想好了万一失败怎么办。
养育孩子的时候,很少人准备好了万一养出个败家子儿或者不孝儿怎么办。
等等。
这个单子可以一直列下去。
作为一个极端的例子,我想起了投资家芒格经常引用的那句名言,“假如我知道我将死于何处,我绝不会去那里。”问题在于,极少有人认真的思考过“我可能死于何处”、“会有什么样不同的死法”等等。如果现实生活中真的有人这么想,并且表露出来的话,会被当做神经病的。所以,这句名言无论多么的有道理,能有运用这条道理的人是罕见的。
(我相信,像芒格、巴菲特这样的人极有可能相当认真的思考过这些问题——“我可能死于何处”、“会有什么样不同的死法”。这是他们的投资生涯持续稳定盈利的原因,也是他们的企业寿命比较长的原因,也是他们八九十岁依然健康精神矍铄的根本原因。)
这个事实背后隐藏着人性的秘密。
就像“趋利避害”是人性一样。我发现,人在想事情的时候,往往都习惯性的往好处想,这也是人性。因为,往好处想的时候,人是享受的——思想心理上的虚拟享受。考虑糟糕的情景、不利的情景的发生,让人不安,难受,甚至痛苦。
如果你看清了“习惯性的往好处想,而回避可能的风险和危机”的人性背后有这样一个心理机制的话,有一个现象就很容易理解了。这个现象是:人很难汲取教训。
这看上去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样的俗语是矛盾的。其实不矛盾。被蛇咬是激活了人的生物本能,而生物本能是数亿年形成的。而人生中的许多错误教训,尚未达到本能的层次。
所以,无论是学生时代的做题还是步入社会面临的人生问题(也是做题),你会发现许许多多的一直在犯同样的错误。或者是浑然不觉的犯错,或者是明知故犯,或者介于二者之间,糊里糊涂浑浑噩噩。
有关人类这一愚蠢的现象,利弗莫尔给出了最精彩犀利的描述:
“如果我们学会反思自己犯的错误,这会比我们分析成功的原因更有益处。但所有的人都会自然而然地选择遗忘不够光鲜的历史。当你有过一次失败的经历后,你不会想被同一块石头绊倒第二次。所有在股市上犯的错误至少会在两方面带给你伤害:财产和自尊。但我想告诉你一些奇怪的事:交易商有时会在心里很清楚的情况下做傻事。犯了错以后他又会问自己为什么,痛定思痛之后,他可能会弄清楚自己是在何时、何地、用怎样的方式进行了愚蠢的交易,但他还是没有弄懂自己想要的答案——为什么?他最多骂自己一句,然后就置之不理了。当然了,如果一个人既有理智又有好运,他也许不会犯两次同样的错误,但难保不在其他的地方栽跟头。我们要面对的陷阱实在太多了,如果你停下来思考一下,你可能会发觉自己正在干着一份很没有前途的工作——做傻事。”(杰西·利弗莫尔《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p97
)
这段话对于描述学习、描述人生同样适用,尤其是最后一句话。
让我们回到小学生状态,试着造句。
在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的时候,我们要面对的陷阱实在太多了,如果你停下来思考一下,你可能会发觉自己正在干着一份很没有前途的工作——做傻事。
也就是说,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学会反思自己的错误,并且从错误中真正学到东西,那么,你的学习是没有前途的。
再造个句子:
对于人生,我们要面对的陷阱实在太多了,如果你停下来思考一下,你可能会发觉自己正在干着一份很没有前途的工作——做傻事。
也就是说,在面对人生的种种问题中,如果你没有学会反思自己的错误,并且从错误中真正学到东西,避免危险,那么你的人生是没有前途的。
什么是好的学业、好的事业和好的人生呢?许多人都把这个问题弄复杂了。其实答案很简单,不糟糕的学业就是号学习,不糟糕的事业就是好事业,不糟糕的人生就是好人生。归根结底,就是别让自己陷入糟糕的境地,就已经很好了。
而不让自己陷入糟糕境地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设想可能发生的糟糕的、很糟糕的、特别糟糕的、极端糟糕的情况,并且为此做好准备。(这么做的最大的好处就是,减少幻想,从而减少悲剧和灾难。人生最大的难题之一就是,区分清楚,梦想、理想和幻想,以及胡思乱想。)
首先,万一发生了,心理已经做好了准备,不至于慌张、焦虑甚至绝望。
其次,有办法应对。
最高境界是能预防,有预防的措施。
这篇文章,通篇写的都是理论。因为例子太多了。随便拿出一个人,一个组织机构,都能用来说明上面的观点。
比如滴滴的程维在应对危机的时候,每次都想的太好了。人都死了,他承诺赔偿,表态整改就好像不错了。当人们不满意的时候,他发个公开信表示“滴滴到现在依然亏损几百亿,尚未实现盈利,所以不是一个没良心的企业”,他以为这样的反思已经够深刻了。当人们依然不满意的时候,他想的是夜间停止运营,整改。没想到,这个做法,居然可能涉嫌违规(根据央视采访发改委专家的报道)。滴滴面临的不是公关危机、产品危机,而是生存危机。这个危机不是外界施加给它的。而是潜藏在它的基因里面。它要面对的问题是,它在本质上是否真的尊重用户、尊重政府、尊重社会、尊重生命。它要始终在生死存亡的角度思考自己的处境,才有可能活的时间长一些,好一些。
反例就是马云。最近马云在教师节宣布,
2019
年教师节退休。实际上,马云准备退休已经有小十年的历史了。原因众多,最重要的原因,他是这么描述的——“我已经知道了我的结局”。
这段话的语境是这样的。
李翔:
2011
年你发表了很多看上去非常悲观的言论。大家之前一直把你看作一个非常乐观的、会激励其他人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包括你讲这是一个坏的时代,包括你说中国企业家几乎没有一个是善终的。是你变悲观了吗?
马云:没有。没有善终那句话,我是对一帮企业家们讲的,企业家要有敬畏之心。我是在企业家群体里讲的,没跟年轻人讲过。在高位置上的人要跟高位置上的人讲他们的敬畏之心。
我自己觉得,中国的企业家确实没有好的下场,事实也是,历史也是,历史不会因为今天而改变。会有仅存侥幸的人,毕竟不多。
这并不是悲观,知天命者才能乐观,知道结局的人才能真正乐观。跟年轻人讲没有用,只有到一定年龄阅历的人你才能讲这句话。
我马云已经知道自己的结局了,所以我很乐观地看待这些,干呗,反正好坏也就是这个结局嘛。这才是真正的乐观主义。你不知道结局的乐观,那是盲目的乐观。我们要乐观但不能盲目乐观。所谓知天命就是你看到了结局,仍为之。何为无为而治,无为,无乃空也,仍为之。这才是人生。
你知道结局很悲观,你还要去干,那才是高手,那他妈才叫境界,这是我的理解,我并不悲观。相反来讲,我乐观了很多,乐观悲观不是展现给别人看的,我从来没有想过去激励别人,我没有想过去激励别人。
那时候我自己是莫名其妙的讲话,后来有人说你激励了他们,我真没有激励过他们。我只是讲了我想说的话。后来看到,变得像,好像变成激励师了。我从来没有去想过,我们就是我们。因为只有正视你自己,明白你自己,才能真正走下去。
2012
年
10
月,李翔专访了马云——经过
2011
年的备受争议和
2012
年的沉默不语,这是马云的“首次接受访问”。李翔的这篇专访刊登在
2013
年
1
月的《时尚先生·
ESQUIRE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
任正非就更厉害了,他说:
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
对成功视而不见。
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
而是危机感。
失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大家要准备迎接,
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
这是历史规律。
极有可能,任正非先生这段话的寿命要比华为长很多很多,价值也要大许多许多。
这段话用到人生上也是同样适用的,只不过没有多少人敢于直视。
那么,今天这篇文章的观点怎么用呢?举个例子,我拿自己做的一件事情做一道应用题。比如“核聚”这个公号,包括知乎上的核聚“
ID
”,这个网文创工作,或者自媒体,或者这个
IP
。它的结局就是毁誉参半,从一开始就是如此,过程也是如此,结局也依然如此(当然,结局中还包括死亡)。这是人性决定的。实际上,每个人的人生也是如此。影响力越大的人,毁誉度也越大。有起就有落,有生就有死。
这个看法,既不悲观,也不乐观。只是看清楚了的好处在于,你会为此做好准备。然后,该干嘛干嘛,踏踏实实的做你该做的事情。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这篇文章的标题,反过来可能更加深刻。
糟糕的人生都是这样的:不为最糟糕的情景做好准备,不踏踏实实的做事情,总是沉浸在幻想和幻觉中并且美其名曰有想法有梦想有追求。
《道德经》里说的简洁明了,“反者,道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