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烦恼,不过是过眼云烟。”
此刻,我们在苏州的吉金堂,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地下,手艺人顾建刚说道,起身洒了一点香在桌台上的博山炉里,慢慢地,香气袅袅升起,底座的水汽蒸腾而起,宛如仙境。
➊ 吉金堂创始人顾建刚
➋ 小博山熏炉
这个炉子样貌非凡,盖子上群山环抱,各色飞禽走兽正在窥探其中,怪不得取了道家仙山之名──博山。
在这云烟缭绕、香气沁人的时刻,我突然有点明白:学会看淡烦恼,才能心有静气。
▲ 朝冠耳狮钮熏炉
低调是器物的心,更是为人的本分
顾建刚以前是位编辑,几年前去朋友家,看见一只宣德炉。“我一下子被那种线条的流畅、造型的简约给吸引了,自己能不能做?”
什么是宣德炉?其实就是铜炉。很多人一听到铜炉,都会想到笨笨重重的青铜器。不过宣德炉是黄铜做的。
▲ 桥耳炉
明朝宣德年间,暹罗国,也就是今天的泰国,进贡了数万斤黄铜。要知道那时候,黄铜是拿来铸钱币的。
谁料皇上大手一挥,拿来炼炉器吧。市面上一斤铜要炼六次,粹成八两,皇上又大手一挥,炼他个十二次,一斤只要最精华的四两。
正是那时候的精益求精,才有了铜炉的巅峰之作:宣德炉。就像景泰蓝一样,工艺上最顶尖的时代成了这种器物的名称。人们不再叫铜炉为铜炉,而是宣德炉。
➊ 小冲耳四方鼎
➋ 象首炉
这几年下来,陆陆续续也有明星名人、机构特地来找顾建刚做炉,但他总是很低调,淡淡地说了句,“人家找到我们做的炉,是一种鼓励和肯定。”
去年台北故宫南院新馆复原一个明代茶室,就找到了顾建刚,挑了一只冲天耳炉作为其中陈设。
➊ 冲天耳炉
➋ 冲耳炉
冲天耳炉,乳炉经典,双耳朝天,在古代象征着与上天沟通,是皇室用品。
顾建刚说,冲天耳炉是最简单的基本款,却是造型排名第一,想做得好也是非常难。“越简单,越难做。”
➊ ➋ 雪花金冲耳炉
简单的美,往往是极致的难
在顾建刚看来,宣德炉有一种简单的美,但要达到这种美,要经历极致的难。
宣德炉追求是线条、造型的简单极致,色泽的单纯却富于变化。
造型要好看,那么设计要好。色泽要漂亮,火候要好、要养护得好。
▲ 迷你狮首
宣德炉制作用的工艺叫失蜡法。先是用蜡雕刻出一个样子,再涂上五六层防火材料,然后再放进溶液里加热。
这时候蜡会随着高温慢慢溶化,溢出,这个模子变成一个中空薄壳,再浇铸冶炼好的铜水。等冷却后,再将薄壳敲碎,成了铜胎。
➊ 修熏炉蜡模
➋ 浇筑
➌ 纯手工的錾刻
再经过无数次的打磨、做皮色,赋予它们不同的颜色与质感。
这时,还不能说这个宣德炉完全做成,它的生命之路只开始了一半,还需要仰仗后续的养护,变化出各种不同的色泽。
宣德炉最妙的地方也在于色泽。好看的炉会好像女子的肌肤,“柔腻可掐”。有暖暖的黄昏色,有黑玉般的亮泽,也有动人心魄的朱砂红……
➊ ➋ 螭龙耳狮钮熏炉
养炉有文养和武养。文养,就是放着,让它慢慢氧化,形成新的色泽。武养,则是用大火粹炼,但有时一不小心,可能会烧丑或烧裂了。说到底,真的是“人做一半,天做一半,全凭造化”。
顾建刚笑着说,“这也是宣德炉有趣的地方,有无限的可能性。”
所以在一只炉的成长历程中,人的耐性与经验显得那么重要,要等得起,要玩得好。
▲ 梅花吊炉
最好的生活,是简单而丰盛
对顾建刚来说,做炉后生活也变得简单了。
每天看看书,在古籍里找灵感,画稿,与团队商量讨论做得更好,有事没事就养花养草养炉。但只要聊起宣德炉来,平素淡淡的他会有点语调上扬。
➊ 戟耳炉
➋ 植蒲·海棠炉
比如他常提起那一只鸭熏炉。这是古时候就有的造型了,宋朝苏东坡的《寒食夜》里就有句,“沉麝不烧金鸭冷,淡云笼月照梨花”,金鸭指的就是鸭熏炉了。
但相比以前呆呆站立的鸭子,顾建刚做的这只鸭子有了小小的改变。
▲ 传统香鸭熏炉
▲ 改良后 香鸭熏炉 · 沉麝不烧香鸭冷
首先,他把鸭子的身形改为一腿直立,一腿抬起的迈步状态。为了让鸭子的姿态更富有动感,身体做成了向一侧倾斜的样子。
难度就在这里,作为盖子的翅膀要做得比以往精密不少,一要保证和复杂的曲线贴合,二是气孔就藏在两个翅膀的大飞羽隆起的交界处,极其隐秘,从而不破坏整体的灵动。
➊ ➋ 改良后 · 香鸭熏炉
顾建刚说,做炉的过程其实也有些单调枯燥,可是随着时间的迁移,宣德炉会变成什么样,无人知晓。这也是他喜欢的无限可能性。
我想,像他这样的人,一定有一颗简单又丰盛的心。因为做炉,也是做人。大道至简,凡事到了最后,都是简简单单的。就像宣德炉,看上去是那么低调简单。
➊ ➋ 小号鱼耳炉
谁也不知道它是经历了多少次溶液的浇注,多少度炉火的洗礼,又感受过多少时光的抚摸,才有了这副简单又丰盛的模样。
“我用尽了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这句话或许才是生活的真相。
▲ 顾建刚
文字为物道原创,图片由「顾建刚」授权提供,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点击阅读原文,读闲人做闲事,找回生活最初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