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科技指数(代码:HSTECH.HI)于 2020 年 7 月 27 日正式发布,以 2014 年 12 月 31 日为基期。恒生科技指数主要囊括最大的30家香港上市的科技企业,所属行业主要包括工业、非必需消费品、医疗保健、金融、信息技术,涉及公司的主营业务包括云计算、数码业务、电子商务、金融科技、互联网等,指数编制时会考虑公司是否借助科技平台进行运营、研发开支占收入比例,以及收入增长情况。指数采用自由流通市值加权,个股权重上限为8%。
按照恒生二级行业分类,从指数成份来看,截至2021年5月6日,恒生科技指数的成份股主要为软件服务、资讯科技器材、药品及生物科技、家庭电器及用品、半导体、工业工程等行业。其中软件服务类成分股的数量占比最大,约为39%,资讯科技器材和半导体次之,成分股数量占比分别约16%、10%。从成份股的自由流通市值分布来看,软件服务行业占比最高,将近90%,第二名资讯科技器材行业仅约4%。
个股集中度高,高权重股市值较大。
截至 2021年 5 月 6 日,前十大成份股权重占比达到 92.51%,权重最高的 10 只成份股平均自由流通市值约为 9,930亿港元,其中前两大重仓股阿里巴巴-SW(9988.HK)和腾讯控股(0700.HK)的自由流通市值均超过35,000亿港元,合计占比达66%。
3.4、市值分布:市值极差大,集中在超大市值和中市值
恒生科技指数前十大成份股集中度非常高,成分股间市值极差较大。
自由流通市值最大的两只成份股阿里巴巴-SW和腾讯控股均超过了35,000亿港元,而自由流通市值最小的祖龙娱乐(9990.HK)仅27亿港元。此外,自由流通市值在100到500亿港元和1000亿港元以上的成份股分别有12只、11只,可见从数量上来看,成份股主要集中在中市值和超大市值股票上。
3.5、基本面指标:估值经历调整,低于科创50和创业板指
恒生科技指数主要包括香港市场上市的高科技企业,故估值水平一般高于恒生指数等大盘宽基指数,但是与A股中同样兼具成长性和科技属性的科创50和创业板指数相比,恒生科技指数的PE水平相对较低,PB也略低。此外,经过2021年春节后市场的宽幅调整,恒生科技指数的估值有所下滑。截至2021年5月6日,PE、PB分别为47.07X、5.87X。
3.6、业绩表现:牛熊市表现稳定,近2年牛市超额收益显著
从恒生科技指数与主要宽基指数、同类指数自 2015 年以来的历史净值表现比较来看,恒生科技指数的净值波动水平较恒生指数等宽基指数略大,与创业板指的波动水平相近。但从2017年初以来恒生科技指数的累计回报已赶超创业板指,尤其近一年以来,恒生科技指数的表现优于创业板指和科创50指数。
恒生科技指数的年化收益率和夏普比率远高于恒生指数、沪深300等大盘宽基指数。
与同具成长属性的创业板指相比,恒生科技指数的表现更优,2015年以来的年化收益比创业板高约5个百分点,且波动率和回撤均较小,具有较好的投资价值。
牛熊市表现相对稳定,2019年以来牛市超额收益显著。
对近几年不同市场行情阶段进行划分,可以发现:1)恒生科技指数在牛熊市环境下表现相对稳定,波动率和回撤在各区间内相较其他指数均处在合理范围内;2)2019年以来,恒生科技指数表现非常优异,跑赢恒生指数,且回撤更小;相对创业板指也有显著的超额收益。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恒生科技指数在过往牛熊市中的表现较为优异。年后市场宽幅调整,恒生科技指数的估值有所下滑,目前指数估值水平已处在较合理的范围。我们看好未来港股科技板块走势,恒生科技指数成分股中含有大量有代表性和稀缺性新经济龙头企业,
作为配置恒生科技指数的良好工具,
建议关注现已完成审批的恒生科技ETF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