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学术通讯
学术出版,评论闲聊,读书内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航务周刊  ·  两大港口集团洽谈合作! ·  2 天前  
中国航务周刊  ·  MSC又在中国船厂订造8艘超大船 ·  3 天前  
中国航务周刊  ·  【展商推介】中锐国际,邀您莅临“2025国际 ... ·  4 天前  
中国航务周刊  ·  外运集运东南亚新航线,2月22日即将起航!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学术通讯

三联版北岛集(精装九种)

三联学术通讯  · 公众号  ·  · 2019-11-19 09:30

正文

写作的人是孤独的。写作与孤独,形影不离,影子或许成为主人。

写作在召唤,有时沉默,有时叫喊,往往没有回声。

远行与回归,而回归的路更长。

——北岛


北岛集

精装九种,定价:502 元
ISBN:9787108056177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


*  *  *


在20世纪70年代,北岛的怀疑,如同金斯堡的愤怒,曾经震动了千百万的中国人。我相信,怀疑是北岛的影子,会终生终世跟着他,无论他漂泊到哪里。

——李陀


在北岛的散文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一个诗人形象的存在,他的散文与诗歌一道共享一种精神气质,具体而言,他的散文里仍然葆有着一个诗人的怀疑、敏感和警醒,特别是当他触及到历史的时候。

——谢有顺


作者简介


北岛 ,原名赵振开,1949年生于北京。做过建筑工人、编辑、自由撰稿人。1978年在北京创办文学杂志《今天》,担任主编至今。自1987年起在欧洲和北美居住并任教。获得多种国际文学奖项及荣誉。作品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现与家人定居香港。


内容提要



北岛集收录了北岛70年代开始写作以来最重要的代表性作品,包括诗歌集2册、小说集1册和随笔集6册。由于北岛作为朦胧派诗歌的开山和代表性人物,他作品的文学含量和思想含量在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思想文化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象征性,因此,北岛作品集的出版无论对文学界、广义的知识界,还是读者还是而言,都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提供了一个重新理解北岛、重新理解文学、重新理解20世纪下半叶中国的思想与社会转型的新的可能。


履历:诗选 1972—1988

在天涯:诗选 1989—2008

精选了北岛1972—2008年间的二百首诗歌。以1989年去国为界分为上下卷,本书为上卷。

北岛是文革后期兴起的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他最著名的诗歌如《回答》《一切》《宣告》《结局或开始》等,曾经震撼了无数国人,表达了在文革中成长的一代人信仰失落后的批判与否定、怀疑与茫然。北岛的诗歌冷峻、思辨,有很强的批判性和思想能量,总是在悖论与断裂中探寻乃至拷问着人类、时代乃至自我的真理与价值。他曾说过:“诗人应该通过作品建立自己的世界, 这是一个真诚独特的世界, 正直的世界, 正义和人性的世界。”

北岛三十余年的诗歌写作,不仅记录了他个人的生命史,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思想史,是当代中国文学的见证与高峰。


波动

中篇小说。初写于1974年,定稿于1979年,《今天》1979年第四至六期连载。北岛唯一发表的小说。

小说讲述“文革”中一对青年的爱情和几个人物的故事。无论是爱情本身的凄婉与苦涩,还是非脸谱化的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复杂性,抑或是叙事角度的快速切换、大量使用人物对话等等,都显现出这篇小说远超出时代的早熟与“现代”。对于“文革”,不同于伤痕文学的愤怒与简单控诉,而是直抵人物内心,叙述冷静而深沉。

著名批评家李陀的长序,着重分析小说的叙述风格和“小资”倾向,对小说的把握高屋建瓴,鞭辟入里,是近年非常难得的文学批评佳作。


时间的玫瑰

北岛的诗歌评论集。

北岛以自己的标准拣选了20世纪最伟大的九位诗人:洛尔迦、特拉克尔、里尔克、策兰、特朗斯特罗默、曼德尔施塔姆、帕斯捷尔纳克、艾基,和狄兰·托马斯,这些诗人经历悬殊,诗风各异;北岛逐一梳理他们的诗歌人生,细读他们的经典名篇,并对其中文翻译进行多版本比较,呈现出诗歌翻译中的诸多问题,目的是“弄清诗歌与翻译的界限”:“一个好的译本就像牧羊人,带领我们进入牧场;而一个坏的译本就像狼,在背后驱赶我们迷失方向。”

本书全面呈现了北岛对诗人、诗歌及其翻译的理解;他以诗人的敏感,并有限度地借鉴新批评的细读方法,引领读者进入现代诗歌的高地、获取理解的密匙。


午夜之门

北岛的随笔集,写于世纪之交。

穿行于纽约、巴黎、布拉格、拉马拉、加沙……游走于各种国际诗歌节,遭遇到身份各异的诗人、学者。北岛描写了他与世界的相遇,有见闻、有人物、有故事,信笔写来均轻松诙谐,超然跳脱,宛如简笔勾勒的素描;而他对生命与世事的慨叹却如影随形,有时尖锐的疼痛又会不期而至。

我们会在书中认识个性充沛的德国学者顾彬、丹麦批评家博鲁姆、南非作家布莱顿巴赫、比利时诗人杰曼、鹿特丹诗歌节创办人马丁……但我们更会体味他深情怀念故人时的用心与笔力:师傅、家楷、刘伯伯。正是有这些人存于心底,他才能在漂泊中与世界坦诚相见。

蓝房子

北岛的随笔集,写于90年代末前后。

记人为经、叙事为纬,北岛为我们描摹了一幅当代世界诗歌的人物光谱,其中的明星有帕斯、特朗斯特罗默、艾伦·金斯堡,美国著名诗人施耐德、艾略特、克莱顿、迈克……他们在与北岛的相遇相知中不仅呈现了自身,也呈现了各自渊源所在的历史与文化。

除了这些明星诗人之外,北岛还记述了与著名导演胡金铨、学者高尔泰的深厚交谊;与青年时期的朋友彭刚、老刘的久别重逢,则是别有滋味在心头,个人的命运沉浮折射的是时代的巨变和历史的沧桑。

最后一辑中的六记一行(搬家记、开车记、赌博记、朗诵记、饮酒记、旅行记、南非行),是北岛的一组纪实随笔,以淡然调侃之笔见证漂泊生涯之艰辛不易。读者需慢慢体味。


青灯

北岛的随笔集。

全书分为两辑,第一辑怀人忆旧,有亦师亦友的前辈冯亦代、熊秉明、蔡其矫,有著名学者魏斐德和诗人艾基,还有青年时期的朋友刘羽。他们都已故去,北岛的忆念又冲淡又深情;人与事的背后是生命的光彩和时间的流逝。

第二辑是北岛的行旅记忆:智利、尼加拉瓜、柏林、香港、美国小城戴维斯……这些地方有各自的历史与文化,有各自的信仰与诗歌,还有如聂鲁达、帕拉、乔治夫妇这样的人物。北岛走遍天涯,与世界相遇。然而,“打开门窗,那移动的地平线,来自内在视野。”我们看到的世界,来自北岛独特深沉的感受与认知。


城门开

北岛的随笔集。追忆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故都北京:城市的风物、童年的玩伴和游戏、青少年时期的读书生活、大时代的风云变幻……

北岛1989年去国,2001年回京探亲。中间的十年他走遍世界,浪迹天涯,而他的故乡却沧海桑田,经历了社会和文化的巨大变迁。他回到北京,却发现在自己的故乡成了异乡人:“北京已面目全非,难以辨认,对我来说完全是个陌生的城市。”为了留住记忆中的北京,也为了再现青少年时代曾经占有全部生命的点点滴滴,北岛用文字重建了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消失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召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北岛重新打开了这座古都的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古老的敌意

北岛的访谈、演讲和随笔结集。有关他个人的生命历程——写作、办刊、漂泊;对70年代和80年代的记忆、评判与反省,以及诗歌、文学乃至摄影对于生存的意义……两篇悼念亡友的文章平和冲淡,情深意切。

里尔克《安魂曲》中的诗句:“因为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 / 总存在某种古老的敌意”,对北岛来说“有如持久的钟声,绵延不绝,意味深长”,他很多的写作和思考似乎都在回应和注释这两句诗。本书的访谈虽然广涉具体的事象,但背后的思想和情感轴心都是来自于对“古老的敌意”的深刻体会,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一个需要不断追问和质疑的时代。在这样的大背景中,‘古老的敌意’为以写作为毕生事业的人提供了特殊的现实感和精神向度。”


三联版《北岛集》小序


窗户,纸和笔。无论昼夜,拉上厚窗帘,隔绝世上的喧嚣,这多年的习惯——写作从哪儿开始的?


面对童年,与那个孩子对视。皆因情起,寻找生命的根。从十五岁起,有个作家的梦想,根本没想到多少代价。恍如隔世,却近在咫尺:迷失、黑暗、苦难、生者与死者,包括命运。穿越半个世纪的不测风云——我头发白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