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对于这两大亮点,也存在着不少质疑的声音。
首先,由于Manus处于内测阶段,采用邀请码制度,大多数用户尚未真正使用过该产品,目前对其“惊艳”的评价大多源自官方发布的演示视频。鉴于过往许多AI产品都存在“样片水平大于实际实力”的情况,部分从业者认为Manus的真实能力有待进一步考量。
其次,对于Manus的“通用性”,部分从业者认为,存在套壳嫌疑。
有从业者评价,Manus没有自研底层大模型的能力,其模型能力主要来源于国外Anthropic的Claude。而且,很多场景和功能早已在其他Agent中实现。比如,Devin作为全球首个AI程序员,也是一个能独立完成写代码任务(学习新技术、调试代码到部署应用程序)的AI Agent,在去年年底便面向公众开放。
从这个角度来看,Manus更像是给现有的各类AI应用加了个壳子,把DeepResearch(OpenAI推出)、Computer Use(Anthropic推出)等应用汇总了起来。
AI软件工程师覃相告诉「定焦One」,Manus是基于现有大语言模型的调用,并未涉及底层技术突破。比如在进行股票分析时,Manus通过调用雅虎金融API获取数据,再借助编程语言生成可视化图表,依赖的都是现有的技术和工具。
参加了Manus闭门分享会的AI博主自动华也对「定焦One」表示,制作团队分享了Manus作为AI员工主要做的三件事:配电脑(赋予AI访问浏览器和工具的能力)、配权限(接入私有API和权威数据源)、给培训(用户可以通过反馈实时调整AI行为)。
可见,Manus本质上是将各种工具进行拼接,其能完成跨应用这类复杂任务,依赖的是Claude模型,以及接入的各类智能体工具。
至于“套壳”“拼接”是否算作创新,业界观点不一。支持者认为,这种整合方式能够快速实现多种功能,为用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反对者则认为,这种模式只是基于现有技术进行简单组合。
但从业者基本都认同,从技术维度上看,Manus还远称不上是下一个DeepS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