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怀揣着敬意去缅怀伦纳德·伯恩斯坦之时,也许首先就会惊异于他多重的身份:举世闻名的指挥大师、乐思泉涌的作曲名家、激情澎湃的世界公民、桃李天下的音乐教师、充满活力的演讲达人……
非音乐世家出身,也没有从小接受耳濡目染或者来自长辈极力支持的伯恩斯坦,早期的音乐生涯算得上充满“波折”。即便怀揣着在哈佛大学音乐系修习的高学历,仍然避免不了于纽约求谋音乐相关职位屡屡碰壁的境遇。
但这并没有使常年将
“我喜欢关于音乐的一切远胜于其他”
作为座右铭的伯恩斯坦气馁。短暂返回波士顿家中以度“空窗期”的他,甚至花光兜里仅剩的4美元在一家典当行中买下一支二手单簧管。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不久后,伯恩斯坦经他人推荐进入柯蒂斯音乐学院,
跟随弗里茨·莱纳学习指挥
,得到了这位不苟言笑的大师平生
鲜少给出的A级评分
。
1940年伯恩斯坦来到了著名指挥大师库谢维茨基在波士顿坦格伍德举办的音乐培训学校,投身于这位了不起的大指挥家门下学习。两年后,伯恩斯坦便在波士顿交响乐团开办的伯克郡音乐中心担任了库谢维茨基的助手,在此期间他曾深得这位大师的赏识。
一个偶然的机会,伯恩斯坦结识了当时担任纽约爱乐乐团常任指挥的米特罗普洛斯,并经他推荐担当了这个著名乐团的助理指挥。这个职位可以说是伯恩斯坦指挥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起点。
1943年11月14日绝对是伯恩斯坦人生中最值得纪念的时刻——时年25岁的指挥家
在零排练的情况下
接替因病临时辞演的布鲁诺·瓦尔特登台执棒纽约爱乐,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成为当时美国炙手可热的乐坛新星
。
自此,从北美到欧洲,伯恩斯坦所到之处无不鲜花着锦、欢呼雀跃,维也纳爱乐、伦敦爱乐、巴黎管弦乐团、大都会歌剧院和维也纳国立歌剧院等世界顶尖交响团体,都纷纷对这位美国偶像敞开大门,就连一向高冷的米兰斯卡拉剧院也不例外。
然而他在指挥及训练乐队方面的贡献,
还是要数对纽约爱乐乐团这个美国老牌名乐团所作的最为突出
。他40岁就任其音乐总监后的近30年里,纽约爱乐乐团在他天才的领导下,实力愈发雄厚,赢得了极为突出的世界声誉。因此,人们一直认为,
伯恩斯坦是继托斯卡尼尼之后,为纽约爱乐乐团开辟“第二黄金时期”的关键人物
。
除了指挥领域的成就外,伯恩斯坦也在作曲方面颇有建树
。他一生共创造了3部交响曲:第一交响乐《耶利米》、第二交响乐《焦虑的年代》、第三交响乐《犹太诗文》;他的音乐剧如《西区故事》、《坎迪德》、《在小镇上》等
一经上演即一炮而红
。
在音乐教育方面,伯恩斯坦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
后半生一直专注于音乐教育工作
——多次举办电视讲座、成立基金会、创办音乐节、培养年轻指挥家和乐团......直至1990年因病去世前不久,他还在为年轻音乐家们的“夏令营”——举办于日本札幌的太平洋音乐节所费心。
作为20世纪中最受人们尊敬和崇拜的音乐家之一,无论是他的天才、他的技艺,还是他的风格和他的为人,无不在人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鉴于他的音乐成就与崇高地位,
纽约爱乐乐团于1969年将他封为“终身桂冠指挥家”
。
而伯恩斯坦也的确十分珍惜他所获得的荣誉,晚年的他经常从百忙的创作工作中抽出时间来继续从事指挥活动,使人们有更多的机会看到他手拿指挥棒指挥乐队时的雄姿。
更值得庆幸的是,现代的激光唱片和视盘,已将伯恩斯坦那丰厚的艺术遗产收录了进去,后代的人们则能够通过这些现代技术的途径,欣赏到伯恩斯坦的全部艺术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