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是教育部主办的以教育新闻为主的全国性日报,是中国最具权威和最有影响力的国家级教育新闻媒体。教师自己的报纸,学生喜爱的报纸,教育部门离不开的报纸。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广西师乐  ·  广西贵港工业学院急需招聘200名教师!年薪达 ... ·  12 小时前  
金陵早知道  ·  南京多所学校紧急通知 ·  昨天  
金陵早知道  ·  南京多所学校紧急通知 ·  昨天  
京九晚报  ·  暂停举办,商丘市教体局最新通知 ·  2 天前  
吉安发布  ·  明天开始报名!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教育报

重磅!今天,中国教育报出版1万期! 我们在意与你的每一次相见!快来听听我们的故事吧!

中国教育报  · 公众号  · 教育  · 2017-04-22 13:48

正文

感谢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中国教育报”关注我们

这里是文慧园北路10号,这是我们与你的第10000次相见。


这是春天,这是我们和你一起赏过的第34个春天。


今天,我们迎来了第10000期《中国教育报》。10000期报纸,比一万天更长的岁月,写满我们的追求,你的期待。


 我们在意与你的每一次相见。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我们就是擦星星的人


每当编辑完当天的报纸,每当向黑夜道别、对黎明说“你好”,我们就会想起美国诗人谢尔·希尔弗斯坦的诗句: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我们就是擦星星的人。


现在,请允许我们仿照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经典开篇,开始《中国教育报》历史的叙述:多年以后,当我们面对越摞越高的报纸,我们和你一起回忆一张报纸出发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初,当改革开放已成为中国不可逆转的航向时,科技和教育成为中国巨轮前行所倚重的力量,“办一张教育系统自己的报纸”呼声日高。经过4个月的试刊,1983年7月7日,由邓小平同志题写报名的《中国教育报》在教育部院内灰楼诞生了。从此,记录并推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成为这份报纸的历史使命,成为中国教育报人的责任担当。


10000期,我们为教育而呼,我们为教师而歌,我们奔跑在新闻发生的现场,我们坚守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沿


10000期,我们为教育而呼。


 《免费!免费!义务教育的新呼唤》,唤来了义务教育免费政策落地;《我咋成了“躲债校长”》,推动了政府偿还“普九”债务;《94万索赔案》,催生了校园伤害事故处理相关法规的出台;《浙江缙云撤并学校风波》,为纠正学校撤并“一刀切”振臂一呼……在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我们以新闻人的敏感发现问题,用一篇篇报道引领推动教育改革,奏响教育改革的先声。


10000期,我们为教师而歌。


作为教育新闻媒体,我们关注每一个因奉献教育而闪光的灵魂。覃申媛,王思明,刘恩和,张丽莉,张伟,李保国……不同时代的人物典型一一被我们收进取景框,我们讴歌一代代师者,我们向世界传递教育人的伟大情怀。


10000期,我们奔跑在新闻发生的现场。


1985年,洪水、台风造成辽宁省海城市的巨大灾难;1998年,长江防汛到了最紧要的关头;2003年,非典疫情侵蚀着人民群众的健康,也给社会带来巨大恐慌;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每当发生重大险情,总有中国教育报人的身影出现在现场,担起危急关头相告天下的使命,诠释迎难而上的担当。


10000期,我们坚守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沿。


30多年来,我们见证了每一次国家重大教育政策的变革,记录了基层的探索和鲜活的经验。我们追逐中国教育普及的每一步足迹:从《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到世纪之交的基本实现“两基”……我们描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每次飞跃:从“211工程”“985工程”到“2011计划”“双一流建设”……我们紧扣时代脉搏,跟随改革发展的脚步,实践着围绕大局、服务中心、引导舆论、推动改革的角色定位,始终如一忠实记录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


10000期报纸摞起来,是一座并不巍峨的小山。经过时间的洗礼,早期的报纸已经泛黄变脆。然而,新闻易碎,新闻人的精神不死,那一篇篇报道,一个个版面,已然镌刻在历史的记忆深处。


世界在变,我们在变。从未停止过在“变”中追随读者、追随时代、谋求发展的脚步


世易时移,我们的办报地址,从教育部灰楼,到北京四中、毛家湾,再到文慧园北路10号;我们的排版方式,从铅字排版,到激光照排、卫星传版;我们的出报周期,从黑白印刷、每周一期,到12个版的彩色日报。一张报纸的成长之路留下了时间的痕迹,见证了技术的进步,时代的进步,我们的进步。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创办“文化周刊”“社会周刊”“生活周刊”,到2000年创办“读书周刊”,2003年创办“校长周刊”,2012年创办“学前教育周刊”……如今,我们拥有十大专周刊,每年2700多个版面,报纸变厚了,视野变宽了,眼界变高了,我们和读者的关系变得更深了。


创新求变本就是新闻媒体的属性,我们在对自己的教育新闻媒体身份的不断认同中,从未停止过在“变”中追随读者、追随时代、谋求发展的脚步。


世界在变,我们在变。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当歌词成为现实,世界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生着改变:新媒体日益渗透人们的生活,新闻的定义日益模糊,教育越来越成为舆论聚焦的对象……在此情势下,已发展壮大为全国综合性主流权威教育新闻媒体的我们,何去何从?


 我们如何回应世界提出的命题,如何回应时代发出的挑战?


“变”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新闻传媒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在寻变之路上,我们必须不断追问自己:为什么而变?


改变,是为了坚定最初的信仰。有人的地方就有新闻,有人的地方就有信息需求,我们相信,无论传播介质如何改变,我们只会与读者越来越紧紧相依。


但是,我们改变的目的不是为了更像互联网,而是为了更加被需要。正在来临的智能时代不断突破我们的想象,但有思想的内容不可能交给算法,我们相信,在今天,有深度的优质内容还是刚性需求。因此,在近年的改版中,我们力求透彻地解析新闻,从读者需求出发,用深度思维和问题意识,发掘读者最关心的教育新闻点,倾力生产互联网上稀缺的新闻;我们追求平台融合和专业化服务,在融媒体流程中生产具有教育“基因”的专业新闻产品;我们主张文体解放和评说锐度,重构传统媒体话语体系,提高“悦读”指数,增强包容性、批判性与思想性。打造并升级“校长周刊”“家教周刊”“学前教育周刊”“课程周刊”“高教周刊”“职教周刊”“环球周刊”“理论周刊”等专业周刊,增强“文化周末”“视觉”“读书周刊”等副刊性专周刊的丰富性,是我们致力于办大教育报,立足教育界、增强社会性,突破就教育论教育的视野局限的努力。


在纸媒未来晦暗不明的当下,尽管《中国教育报》的发行量逆市上扬,微信公众号成为行业翘楚,我们依然追求“日新”。因为我们明白,“学贵心悟,守旧无功”。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唯有以求精求新的态度,用专业视角传播教育新闻,才能精准对接今日读者的需求,才有可能吸引刷惯手机的读者愿意阅读我们的内容。唯有做真正有用的新闻,用准确的信息帮助读者逃出“信息恐慌”“价值观恐慌”的泥淖,才可能求解移动互联网时代纸媒的生存逻辑。


《中国教育报》既是服务教育界和全社会的主流教育新闻媒体,也是融合报纸、移动互联网和客户端的立体化平台。“教育”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基因,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决定着这份报纸的高度。当众声喧哗,当焦虑和迷茫成为许多人无奈的心音,甚至成为这个时代的杂音,我们深知教育责任重大。教育是平复时代躁动的因子,是平衡时代天平的砝码,是修正社会航向的灯塔,也是稳定人心的力量。


初心,是我们前行最深沉的力量


走过10000期,我们更要不忘初心。


初心,于媒体人,是高擎新闻专业主义的大纛,以报道事实、理性发声为圭臬,守望社会公平正义,捍卫民生福祉;于教育人,是不坠“引路人”之志,守望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于我们——教育媒体人,是讲好中国教育故事,传播教育好声音,守护教育核心价值和基本规律。


初心,是我们前行最深沉的力量。


你,我们的读者,我们在意与你的每一次相见。


10000多个日日夜夜,我们向黑夜道别,对黎明说“你好”。我们努力擦亮每一颗星星,为的是让前行的路更光明,让教育更有力量。


我们在文慧园北路10号这座大楼里,从青年变成中年、老年,我们在这张报纸的岁月里,添了白发和皱纹,但我们不曾后悔,因为我们相信,教育永远是指引未来的灯塔,我们愿意与你一起读懂它、守护它、相信它。


 我们希冀和你一起迎接《中国教育报》的下一个10000期;我们希冀许多年以后,当我们面对越摞越高或因业态变化而越来越薄的报纸,抑或透过各种智能渠道流淌的我们生产的内容,我们还能和今天一样,这样深情地谈论一张报纸的过去,谈论它所记录的世界,谈论我们共同创造的未来。

(本报编辑部)



亲爱的朋友们,

10000次的相遇,

我们都为您呈现过什么?

请您跟中教君一起,

听听中国教育报的故事!

点击图片有惊喜)


筚路蓝缕

开拓进取 勇立创新潮头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记录时代

浓墨重彩 描绘历史足迹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推动变革

革故鼎新 击破体制坚冰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见证发展

典型引领 高扬改革旗帜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担当使命

不畏艰险 奔赴新闻战场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讴歌师者

妙手著文 书写杏坛情怀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同心同行

万里征程 感谢有你相伴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就给小编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