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张是之
笔耕不辍,这里将分享我关于经济学、教育、成长等方面的思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胶卷迷俱乐部  ·  聊聊专业撕拉片相机(和富士宽幅改造) ·  2 天前  
狼族摄影  ·  春天拍花的第一站,川西的梨花最惊艳 ·  2 天前  
狼族摄影  ·  春天拍花的第一站,川西的梨花最惊艳 ·  2 天前  
色影无忌  ·  2024年是自2017年以来,全球相机销量增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张是之

《伪满洲国》:绝版多年,一部重述东北苦难的扛鼎之作

张是之  · 公众号  ·  · 2021-03-05 23:49

正文


“九一八”事变后,不过三个多月,东北沦陷;又不过三个多月,日本扶植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建立伪满洲国。
由此,长春被定为伪满洲国首都,更名为“新京”,自此开始,东北三省变成了伪满洲国。

1932年--1945年的伪满洲国,似乎是当时整个中国混乱动荡的一段缩影——
那里的纪年方式混乱不堪,有西元、民国、昭和、大同、康德;那里有很多人群共生“共荣”,闯关东去的、开垦去的、侵略去的、抗争去的、做梦去的;那里信奉各种各样的神明,土的、洋的、老天爷、菩萨、基督、圣母、天照大神。那里是中华民族的噩梦,是大和民族的“荣光”,是教材、是证据,是一段抹不去、逃不开的时间。
可以说伪满洲国在东北人的生活中是一段极其复杂的痛史,牵扯很多,不容易还原。 而日本对伪满洲国的控制方式,和抗战时期其他沦陷区有很大不同。因此往往在正史中是一个样子,在那一代亲历的老人口中是一个样子,在档案馆的卷宗里又是一个样子。
迟子建的《伪满洲国》,锁定的正是东北这十四年的“伪满”时期:
◎真正的历史,比任何一种简单化的想象都复杂得多。
每个在国内接受历史教育的人,都可以依据“历史常识”来想象,伪满洲国期间东北人民的生活状态——广大民众每日每时都在日本人的铁蹄、刺刀下,愁眉不展,以泪洗面、备受欺凌。
当然,另一种截然相反的想象,就是“满蒙被称为日本的生命线”,是日本的心头肉。所以,广大东北民众,这期间其实是生活得安宁的,比起关内生活于战乱中的人民,伪满洲国的人民可能有着更多的平静甚至富足。

然而迟子建的《伪满洲国》以七十万字的叙述告诉我们:这两种想象都是错误的,都是与历史真相相去甚远的。
这十四年间,在被日本人牢牢控制着的伪满洲国里人民的生活状况,远比任何一种简单化的想象都要复杂得多,混沌得多。
而迟子建以十年之功写就的这本书,正是为了表现了伪满洲国人民生活的这种难以言说的生活状态。
这本书的珍贵之处就在于其叙述的真实性, 等于重建了当年的生活史,光准备资料就长达七八年。 迟子建并没有彻底否认日本人,也没有完全美化中国人,正如迟子建所说: “不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都赋予人性的意义。
◎许多人 活着并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活着本身。
迟子建自己曾说:记得我在故乡接受《纽约时报》关于这部书的电话采访时,他们特别问我为什么要用小人物的视角来讲述这样一段历史。我反复强调的一个词是:人性。我觉得只有在小人物身上,才会洋溢着更多的人性之光,而人性之光是照耀这个世界黑暗处的永远的明灯!
因此在这部书中的人物,包括溥仪在内,从达官显贵到贩夫走卒的三教九流上百个人物,都是以小人物面目登场的——他们每个人的悲剧,其实都只是那个时代成千上万悲剧中的沧海一粟。


比如迟子建就如此描写傀儡皇帝溥仪内心的郁闷和苍凉——溥仪在处理关东军司令部让他裁决的一些文件时,就是画一个圈这样的事情,溥仪放到哪儿做呢,出恭的时候——在马桶上。
都说是人民创造了历史,但其实对于上至皇帝,下至乞丐的芸芸众生来说,他们都无意创造历史,他们只想活着,是历史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还有人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