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农产品涨跌互现,调整为主,粕类跟随美豆上涨,其他农产品回调明显。
美豆方面,分析师平均预计美国2020/21年大豆产量料为42.51亿蒲式耳。
预估区间在41.89-43.2亿蒲式耳之间。
美国大豆单产料为51.6蒲式耳/英亩,预估区间为50.8-52.5蒲式耳/英亩之间。
美国大豆库存料降至2.39亿蒲式耳,预估区间为1.95-3.08亿蒲式耳。
出口方面,美豆出口9月调查显示出口量大大高于预期,达到创纪录的2.859亿蒲式耳,比USDA公布的月度检验量高出5130万蒲式耳,基本是去年9月出口的两倍。
这打破了3年前创造的月度记录1.204亿蒲式耳。
强劲的出口使得美豆强势尽显。
巴西大豆种植提速,截至10月29日,巴西2020/2120年度大豆已播42%,前周23%,去年同期46%,五年均44%。分州来看,截至11月2日,马特格罗索州播种进程虽大幅赶进但仍慢于往年,且于墒情不足时播种、后续亦未获降雨惠及区域或需重播。阿根廷播种工作完成近4.1%,降雨助推阿根廷早期大豆播种。预计大豆种植面积将在1720万英亩,比上年高10万英亩,但产量预计低于上年4900万吨,为4650万吨,由于拉尼娜引发的干燥天气。
国内供应端,据Cofeed最新调查统计,10月份国内港口进口大豆实际到港130船852.2万吨,略低于预告的866.3万吨,有7船大豆船期推迟至11月份,也新增4条船。整体国内大豆供应比较宽裕。
需求端,中国猪肉行业从非洲猪瘟中复苏,刺激了2020年的猪肉进口。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各地新建投产1.25万个规模养猪场,复养了1.34万个空栏的规模养殖场。到9月底,全国生猪存栏达到3.7亿头,恢复到2017年末的84%,能繁母猪存栏达到3822万头,恢复到2017年末的86%。
目前大豆进口供应充裕,压榨量大,而豆粕需求虽然一直在增长,但还略显宽松,而油脂的强势则打压豆粕价格。但长期而言,
需求端的持续向好是肯定的,后期豆粕需求还将边际提速,豆粕长期继续看好。
上周棉花市场继续下行,籽棉价格持续回落,成本明显降低。
终端需求逐步恢复平静,下游纱线价格下降,产业链开始趋于理性。
籽棉端,目前北疆收购进入收尾阶段,南疆收购仍在继续,其中机采棉40衣分收购价格在6.4-6.9元/公斤,手摘棉40衣分收购价在7.2-7.8元/公斤,价格较前期下降5毛左右,成本下降近1200元。目前市场趋于理性的情况下,农民和加工厂的购销都顺畅起来。但是由于期货市场继续倒挂皮棉成本,加工厂基差销售的积极性依然不高,以一口价销售为主,销售速度有所放缓。
需求端,近期无论是纯棉纱还是涤棉纱,销售价格下跌,销售明显放缓,走货不畅。当前,虽然40支普梳纯棉纱销售价格普遍在21800-22000元/吨左右,若按前期均衡购进皮棉价格平均计算,棉纺厂尚有利润,但下游很少要货,即使进货,在价格上也是非常苛刻。不过,现在大多棉纺厂还是在生产前期订单,不少还是满负荷生产。因此,棉纺厂棉纱库存整体还是不高,暂无经营压力。
产业链从前期的亢奋状态逐步恢复,但整体情况较8、9月份要好。目前市场关注后期需求的持续性,一方面欧美疫情会有什么影响,一方面美国大选后的中美贸易政策动向都牵动人心。新的USDA平衡表也值得期待。11月份,市场最主要的矛盾将是新棉套保的压力,在需求不再爆炸后会使市场承压明显。
整体而言,棉花价格的大底部已经确立,后期是一个重心逐步上移的过程。但最近的一年内,即使考虑需求继续恢复良好,棉花供应都较充足,不会有大涨的行情。
短期,我们认为新棉的套保压力会继续主导市场,11月份市场难以亮眼表现。
棉花波动率大降
豆粕上周大涨之后有所回落,认购认沽隐波继续下行,但下行幅度有所减缓;
玉米价格上周出现大跌,平值认沽认购隐波差有所扩大;
棉花价格延续上周回调走势,平值认购认沽隐波大幅下降,盘整后或迎来二次行情启动;
菜粕上周波动明显加大,波动率上有一定幅度上升;
白糖价格依旧处在底部低位,波动率上则较上周明显回落。
统筹:靖熹 |
编辑: 刘建强 |
视效/音效: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