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测序技术的发展历程,没有哪一个技术像纳米孔测序那样慢热,但也没有哪一个技术像纳米孔测序这么接近普罗大众。将单链DNA拉过蛋白孔,检测碱基穿过时电导的微小改变,纳米孔测序的这一基础理念已经有十几年历史了。
1996
年哈佛大学的
Daniel Branton
、加州大学的
David Deamer
及其同事,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PNAS
杂志上首次发表文章指出,可以用膜通道检测多核苷酸序列。然而从第一篇论文到纳米孔测序的成形,这条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研究者们产生了很多分歧,也遇到了大量的技术死胡同。
一个平凡的开始
利用纳米孔进行测序的理念是非常直观的:让
DNA
碱基一个个穿过纳米孔,同时快速鉴定每一个碱基。然而真正实施起来人们却遇到了很多问题。如何在碱基穿过的时候进行检测?
DNA
链穿过纳米孔时是否需要放慢速度?如何大量生成同样大小的纳米孔?
Deamer
和
Branton
最初的想法是,给持续开启的通道施加跨膜电压,把线性
DNA
或
RNA
链拉过纳米孔。这一过程会立刻改变纳米孔的离子流,对此加以检测就可以确定
DNA
或
RNA
的构成。然而,在这种情况下
DNA
穿过纳米孔的速度太快,难以进行有效检测。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让纳米孔测序成为现实。“可以说是
NIH
的
$1000
基因组计划刺激了纳米孔测序的发展,”
Oxford Nanpore
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牛津大学的
Hagan Bayley
最近撰文指出。
人们开始尝试改良纳米孔本身。天然的生物学通道(比如
alpha-hemolysin
)和开口小于
2nm
的人工纳米孔都可以用于纳米孔测序。研究者们发现,虽然人工纳米孔免去了和生物学材料打交道的麻烦,但大规模制造这么小的纳米孔实在太困难。最终,蛋白通道成为了纳米孔测序的主流。
真正实现商业化
2005
年,
Bayley
、
Gordon Sanghera
和
Spike Wilcocks
创立的
Oxford Nanopore
公司正式登场。为了开发稳定可靠的纳米孔测序平台,该公司从
2007
年开始研发以蛋白为基础的纳米孔测序系统。
2012
年,该公司在
AGBT(
基因组生物学技术进展年会
)
上发布了自己的纳米孔系统——
MinION
。
MinION
是首个
U
盘大小的纳米孔测序仪,价格在一千美元作用,一天能生成约
1Gb
数据。该系统发布之后很快引起了轰动,被许多人视为基因组测序的未来。然而直到
2014
年的
AGBT
,人们才首次看到
MinION
系统的实战表现。
Broad
研究所的
David Jaffe
在这次会议上展示了自己的
MinION
数据,他利用纳米孔测序的长读取来组装细菌基因组。研究显示,这个平台的平均读长大约在
5kb
左右,最长能达到
20kb
。对于这么小的装置来说,这种测序能力是相当令人震撼的。虽然
MinION
的总体序列质量和错误率受到了一些质疑,但仍然有很多研究者希望尝试这种迷你测序仪。
这一次,人们并没有等太久。
2014
年
Oxford Nanopore
公司启动了先期体验项目,研究者只需要提供一千美元的押金和相应的运费,就可以获得测序设备和一次性的流动槽,在自己的项目中尝试
MinION
系统。
2015
年初,先期体验项目的数据陆续发布出来。三月份,
Exeter
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Biomolecular Detection and Quantification
杂志上发表文章,对
MinION
系统性能进行了评估。文章写到“作为首个基于纳米孔的商业化单分子测序仪,
MinION
是很有前景的。然而,目前的错误率限制了它与现有测序技术竞争的能力。不过我们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