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量化历史研究
本公众号旨在打造量化历史研究交流平台,推广量化历史研究学术研究方法和前沿成果。现在主要发布《量化历史研究》辑刊、量化历史讲习班、量化历史国际学术年会以及量化历史研究相关学术活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瞭望智库  ·  北方经济大省的两抹色彩 ·  16 小时前  
中国政府网  ·  10月我国制造业PMI为50.1%,重回扩张区间 ·  2 天前  
终极较量  ·  关于中印边境,印度又放出了新消息 ·  2 天前  
学习大国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 ·  4 天前  
长安街知事  ·  东莞市委书记调整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量化历史研究

【量化历史研究】书同文:标准拉丁文推动西欧经济增长(1000-1300)

量化历史研究  · 公众号  ·  · 2017-05-05 16:16

正文

本文为“量化历史研究”第 149 篇推送

改革拉丁文是加洛林文艺复兴的标志之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天主教对人民思想的禁锢,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不过,从经济史角度来看,西欧在中世纪中期(10世纪-12世纪)却出现了经济增长。

一方面,从公元10世纪直到14世纪中期的黑死病爆发期间,欧洲人口保持了稳定增长,并且在公元1500年前后就恢复到了之前的高峰。另一方面,根据Maddison的估计,在公元1000年之后,西欧经济增长不仅体现在总产出上,而且人均收入也呈现增长趋势。那么,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呢?

传统观点从三个角度解释了中世纪中期欧洲人口增长现象:维京人、马扎尔人和穆斯林入侵的终止,长距离贸易的兴起以及封建制度的建立。但是,和平稳定的环境,跨地区贸易和封建制度对产权的保护都不能很好地解释同时期人均收入增长现象。因为野蛮民族对西欧的入侵并没有在公元10世纪之后停止;有证据显示这一时期的城市商人主要的贸易对象是邻近城镇和军队,而不是长距离的运输贸易;一些意大利和荷兰的城市国家也在12世纪至13世纪脱离了封建领主,而这些地区恰恰经济增长更明显。

也就是说,在中世纪中期(10世纪-12世纪),西欧不仅经历了人口增长,而且人均GDP也同时实现了增长,但是既有理论虽然可以解释人口增长,却难以同时解释人均GDP的增长。


传统研究方法的一个主要缺陷可能是他们对中世纪西欧经济增长的解释不是建立在个人行为基础上的。中世纪时期的商业扩张需要商人拥有一些手段来传递和履行合约义务。在拉丁语国家许多正式制度可以保证合约的履行,例如商人控制的城市政府、城市内部的行会等等;但是在穆斯林世界却没有形成类似的正式制度,他们的商业扩张也因此受到限制。是什么原因导致西欧出现了保证在代理人之间大规模合约运行的正式制度,而这种制度却没有在其他地区出现呢?

Blum和Dudley于2003年在European Review of Economic History发表的论文“Standardised Latin and medieval economic growth”,尝试从拉丁文标准化的视角出发来解释西欧经济增长。他们认为,在一个复杂成熟的社会,达成可信承诺的必要条件是存在保证合约能够以低成本大量复制和保存的信息技术。

作者将标准化的拉丁文视作满足这样条件的一种信息技术。公元800年的圣诞节,教皇利奥三世(Pope Leo Ⅲ)为查理曼大帝在罗马加冕。为了纪念这一重要事件,图尔的马丁修道院院长阿尔古因(Alcuin)向查理曼大帝进献了一部用新的更加准确的拉丁文撰写的圣经。公元900年至1300年,这一套标准字母、语法以及对应的书面语与口语作为一种信息技术在西欧广泛传播,而这一时间段正好对应上文中提到的西欧人口与财富的增长。那么,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某些联系呢?

 图1:人均收入与城市化率,公元1500年

作者选用城市扩张率作为公元1500年之前的人均收入增长率的代理变量。公元1000年至1300年的西欧城市化存在经济去中心化的特点。那些位于公元1000年卡洛琳王朝核心地带的大城市的人口增长并不明显,例如以美因茨(Mainz)为中心430千米范围内,拉昂(Laon)和雷根斯堡(Regensburg)等城市。在1300年,如图2和图3所示,更多的城市出现在了环状的中间地带,包括巴黎、米兰、威尼斯等大城市,这些地区在公元1000年的人口还是十分稀少的。

图2 :人口超过2.5万人的西欧城市,公元1000年


图3:人口超过2.5万人的西欧城市,公元1300年

作者从交易成本的视角分析标准化拉丁语、信息技术的革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拉丁语的标准化降低了信息的存储与复原的成本。这将导致经济决策的分散化,也就是在非中心地带出现了更多的大城市。这样原有的加洛林王朝中心城市对经济的控制力就减弱了,实现了经济控制权力的下放,从而基于契约的交换就取代了政府的指令。同时,存储与传播信息的成本降低,将会激励人们去学习这种新拉丁文,人力资本的边际产出将会升高。这表现在伴随着城市与财富的分散,传播拉丁文的教育机构,如教堂、修道院以及天主教学校等也随之扩散。

在实证研究部分,主要采用了Bairoch et al. (1988) 的1000-1300年城市人口数据。样本包括了1300年罗马天主教的74个城市,人口则是1000年和1300年。计量结果表明:

第一,中世纪中期人口变动很大部分是一种恢复,即从之前维京人和穆斯林入侵冲击后恢复到均衡状态。第二,贸易变量——港口对增长有一个非常显著地正影响。区域内贸易的上升高于海口贸易。第三,产权保护变量——拥有封建领主或商业政府对经济增长率正影响。第四,相邻小国之间流动要素的竞争有利于经济扩张。但是,拥有教会学校的城市看起来并不比没有教会学校的城市增长更快。第五,对于环状区域(Ring)——距离Mainz的430千米至1230千米的环状范围之内,环状区域内8个港口比环状区域外18个港口增长更快,环状区域内8个自由城市比环状区域外25个自由城市增长更快。第六,人力资本变量是显著的。不过,环状区域内的人力资本生产中心并不比环状区域外的增长更快。也许是因为掌握新拉丁文的学者可能会在整个西欧范围内流动,而不是仅仅在环状的区域(Ring)内部传播。

根据交易成本理论,标准化符号系统有利于降低契约成本,一方面导致了科层制的瓦解,另一方面提高了人力资本的边际效率。在中世纪中期,西欧城市化率提高就遵循了这种模式。在北海、法国东南部、意大利北部等的环状区域内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增长。环状区域外的城市虽然生产人力资本,却部分供给给了环状区域内的城市。

总之,在1000-1300年间,标准化的拉丁文带来了经济决策分散化和人力资本边际收益上升。阿尔古因(Alcuin)的发明带来的查理曼帝国经济增长持续到了16世纪早期。在16世纪早期,欧洲又会受到两种信息技术进步——活字印刷术和方言标准化(the standardisation of the vernacular)——的交叉影响。本文用文字因素来解释经济增长本文不失为一篇极具启发性的论文,对中国学者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例如,汉字在东亚国家的地位类似拉丁文在欧洲的地位,能否从这篇文章的范式出发对汉字与东亚经济社会发展关系进行研究,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编者按:一种中国历史观点认为,秦始皇“书同文”促进了中国的统一和发展。不过,也许从统一文字到大一统是一个比较长的逻辑链条,不是一蹴而就、自然天成的。例如,本文以西方的历史说明,统一文字有利于决策分散化。统一文字的确有利于分散决策,否则中国历史上很难推行郡县制。分散决策不等于分裂,统一文字不等于大一统。在历史上西方的分裂与中国的大一统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当然,本文也提到,统一文字有利于降低学习的成本,激励人力资本提升,推动经济增长,无疑被肯定。只不过中国历史也证明,统一文字后便于王朝对文化的管控。中世纪教会对文化的控制无疑也是依托统一的文字。

简而言之,文字与经济发展关系值得深入探究。一方面,需要从文字之外寻找原因,如本文提到了拥有港口和封建领主保护等因素,海港是否为欧洲地方割据提供了经济激励呢?另一方面,打破文字的黑箱,文字不仅仅是信息,还包含文化、技术、制度等方面,或许可以进一步深化认识。

文章来源:Blum, U. & Dudley, L. 2003, Standardised Latin and medieval economic growth, European Review of Economic History, vol. 7, no. 2, pp. 213-238.


原文链接: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量化历史研究”公众号是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量化历史研究所组织,由陈志武(耶鲁大学终身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和管汉晖(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及其团队负责。以严肃而又不失活泼的方式,向广大学界和业界朋友,定期推送有关七大洲五大洋的量化历史研究经典文献和前沿文献。本账户同时作为“量化历史讲习班”信息交流平台,向大家及时发送讲习班的最新信息和进展。喜欢我们的朋友请搜寻公众号:QuantitativeHistory,或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

关注订阅号的同时,我们也诚邀八方学人发送电邮建言献策。“量化历史研究”旨在凝聚一批对历史研究有激情、有热情的朋友,共同推动以量化的方法研究经济史,金融史、政治史、社会史、文化史等各类历史题材,分享观点,共享资料。我们的邮箱:[email protected]。期待您的声音!


轮值主编:熊金武          责任编辑:彭雪梅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英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