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股市震荡,阴跌不断 ,
后台很多读者坐不住了。
留言问 “新一轮的投资怎么办?”
不要被短期的涨跌迷惑了心智,不要做短期主义的投机者。
如意算盘打的是很美好,但是真实的市场就是这么残酷!
一定要记住,市场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市场不会按你的想法来迁就你!
如果只局限于眼前几天、几周的涨跌,你会发现市场根本没规律可循。
但如果把周期拉得更长,你就会发现,洼地迟早会被填平,泡沫总会破灭,价值才是左右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
说回当下的市场,大方向来说,我是看好今年的A股市场的。
不过具体到操作上,接下来我能做的,也就是不断场外搞钱加仓!因为早已满仓持有我认为的低估组合。
说到持股,我知道很多人,就算看好了某几只股票,也很难长期持有到收益最大化。
1、持股定力不足,被短期的涨跌牵着鼻子走,股价波动大一点,就拿不住了;
2、对股票本身的分析不够透彻,对其价值认识不够深。
对于2,今天想再拿比较具有代表性的
中国平安
举个例子做个参考。
很多投资者在分析中国平安的投资价值的时候,会把对保险行业本身的偏见带过来
,这是不可取的。
投资一定要客观,一个小小的偏见,就可能让你错失一只大牛股。
我们研究一家公司,要理想客观的分析他所处的行业,只要行业空间够大,公司的发展就足够有想象力。
2、另一个是平均每个人会买多少钱,也就是保险资产会占到他家庭资产的多少?
这两个因素决定了保险可能达到的高度有多高,如果大家都不买保险了,那还谈何成长?
所谓密度就是有多少人会去买保险,深度就是平均每个人花了多少钱。
我之前查到的官方数据是,2018年我国的寿险密度为1485.11 元/人,寿险深度为2.3%。
光看数字你们可能没有概念,再看看下面这张和发达国家的对比图,你们就知道我国寿险业务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多大了。
保险密度与发达国家差了不止10倍,而保险深度上也差了4倍以上
,侧面说明,我们国家的保险业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我相信就算有这样的数字摆在眼前,还是会有些读者对保险业有偏见,认为这就是个骗人的行业,这种公司的股票怎么能买呢?
我想说,大家千万不要把这种生活上的、主观的偏见带到投资上来,投资一定是客观、理性的。
那换个角度想,即使是在目前仍有很大一部分国人对保险有偏见的的背景下,中国平安这类保险公司,这些年还能取得如此高速的发展,那是不是也从侧面说明这个行业的发展潜力真的很大呢。
现在美国的人均保单是5张左右,而我们国家的人均保单只有0.1张,随着中美经济差距的缩小,和国民认知水平的整体提升,保险密度和深度的差距肯定会越来越小。
现在很多人因为还年轻,没怎么进过医院,因而还没有意识到保险的重要性。随着年纪和家庭压力的增大,
慢慢的你会发现,保险其实是刚需。
关于这个观点
,
,很多人可能不一定认同,下面我举个真实的例子来说明。
下面这个新闻,不知道你们还有没有印象?疫情初期发生的事,当时看的我挺难受的。
“妻子去世后,陈勇一连很多天,都睡不着觉,躺在床上,心痛得说不出话来。
而此时他的妻子翁秋秋,早已被紧急火化,留给陈勇的,只有一个冰冷的骨灰盒。
至于翁秋秋,从发病到离世,仅仅12天,她至死都不知道自己患的是什么病。
翁秋秋去菜市场买了鱼头,鸡肉,青菜,做了一锅火锅,和老公、5岁的女儿一起吃。
第二天,她有点不舒服,给老公陈勇发微信说感冒了,让他下班后带点感冒药回去,顺便买一盒验孕棒。
陈勇挺高兴,马上要做第二个孩子的爸爸了,他做了一桌好菜,翁秋秋吃得还行,但精神状态不好。
到1月10日凌晨三点,翁秋秋病情突然加重,发烧38度多。
她喊醒陈勇,一家三口骑着电动车去了医院——因为家里没人带小孩,他们不放心,所以把女儿也带上了。
辗转多家医院后,直到第二天晚上11点,翁秋秋才终于住进了武汉一家三甲医院。
他们之前就知道武汉出现“传染性肺炎”,但谁也没想到,翁秋秋可能就是这个病。
翁秋秋被隔离后,陈勇每天在外面想尽办法筹钱,把所有的亲戚朋友都借了一遍。
他很害怕,一心只想着不能停药,一定要把老婆的命救回来。
他打了市长热线、省长热线、媒体的电话,还向社会筹款,筹到了4万多块钱,但根本不够。
翁秋秋进医院的前3天,每天费用5、6万,之后每天2万多。千辛万苦借到和筹到的钱,一共20多万,转眼就没了。
更糟的是翁秋秋本来就怀孕,抵抗力特别差,医生说,她的手全都发紫了,后来脚也发紫了,都坏死了,病情恶化得特别快。
1月21日中午,陈勇实在借不到钱了,他万般无奈,跟岳父商量后,签了放弃治疗的同意书。一个小时后,翁秋秋过世。
陈勇后来听说,当时医院有一位老人,病情和翁秋秋一样严重,但坚持治疗后慢慢好转了。
这让陈勇心情很复杂,虽然岳父母没怪他,但他自己特别内疚。
他想,如果继续治疗,可能老婆还能救得过来,但当时,对于他来说,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已经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
女儿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有时会问妈妈哪儿去了,他答不上来……” (新闻完)
所以保险到底是不是刚需呢?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在我看来,保险是刚需。
如今的我们,万事顺遂的时候,一切看起来都还过得去。但意外一旦来临,大多都招架不住。
在现有的医疗体系里,光有社保是肯定不够的,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中国平安这些商业保险公司发展的空间,要是国家都包办了,保险公司还玩毛啊。
说到社保,相信大部分读者都已经买过了,但如果你因此觉得已经后方无忧,那你就错了。
大病面前,你会发现医保就是个摆设。
目前医院的药品分为甲乙丙三类,其中甲类药100%报销,乙类药部分报销,丙类药一点不报销。
像进口抗癌药、靶向药、新特效药都属于丙类药,只能自费。
比如治疗肝癌的靶向药仑伐替尼,每月1盒,每盒1.7万,需要持续服用到患者不能临床受益为止,一年就是21万左右;
在抗癌早期很有效果的免疫药物pdl-1,一针3.5万,需要打10针,就是35万元;
在抢救危重症病人中常用的人工肺,开机费6万元,之后每天2万元起。
有的读者可能又会想,一个人患上癌症、中风、心梗这类大病的概率太低了。我只能说,你太天真了。
你如果去查一查保监会公布的数据,你就知道,
人一辈子中招这些大病的概率是72%
,当然,大部分人都是在四五十岁后发病的,但我们不能等到年纪大了才考虑这个事,那时要么保费太贵,要么就直接买不了。(本文不推荐保险产品)
关注我的读者应该很多都是家里的经济支柱,我相信,动辄几十、上百万的治疗费并非所有人都能轻易掏得起的,就算掏得起,那又得花多少年来追回这笔损失?
可以这么说,没保险的家庭就像一个脆弱的玻璃球,遇到冲击整个家庭就碎了。而有保险的家庭就像是一个皮球,即使被打压也能够弹起来。
但一定要注意,保险不能瞎买
。保险本身是有很高的门槛的,涉及金融、医学、法律三方面知识交叉。
因为不懂相关知识,买错保险,最后赔不了钱的,大有人在,我见过的也不止一个两个了。
为了大家不再裸奔,也为了大家不再掉进买错保险的坑,再次向大家推荐我信任的
第三方平台:
星光保隶属
汇联保险经纪
,是银监会批准成立的全国性专业保险经纪服务机构,股东
世茂集团
是一家国际化、综合性的大型投资集团 ,在
香港
和上海分别拥有世茂集团及世茂股份
、世
茂服务三家上市公司。
我亲自体验过
他们家的
「家庭保障规划服务」
,非常专业、细致。
别人一上来就跟我推销产品,说XXX产品有多好,催着我花钱,但他们的规划师很不一样,花了半小时来了解我的情况,还给我做了一份详细的规划报告。
〓 这是星光保规划师制定的规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