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家人文历史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原名《文史参考》,“真相、趣味、良知”,为学术界搭建话语平台,为新锐者提供思想阵地,为文史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FBIF食品饮料创新  ·  立顿150年:从苏格兰杂货店到全球茶叶帝国的崛起 ·  3 天前  
FBIF食品饮料创新  ·  立顿150年:从苏格兰杂货店到全球茶叶帝国的崛起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国家人文历史

这就是山丹:亚洲第一大军马场,甘凉咽喉,兵家必争之地

国家人文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24-09-14 15:28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山丹的历史背景、自然风光、军马场、民族融合以及特色美食。山丹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还是亚洲最大的马场,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国家强盛的象征。同时,山丹的美食也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体现了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的交融。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山丹的历史和文化

山丹位于河西走廊中段,见证了无数的兴衰更替,是历史和文化的交汇之地。

关键观点2: 山丹的自然风光

山丹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地势平坦,水草丰茂,夏季绿草如茵,是丝绸之路上的绿宝石。

关键观点3: 山丹军马场

山丹军马场是亚洲最大的马场,历史悠久,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军马,是国家强盛的象征。

关键观点4: 民族融合

山丹是胡风汉韵、民族交融的地区,多种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关键观点5: 山丹的特色美食

山丹的美食如炒拨拉、羊肉垫卷子、青稞酒、罐罐席等,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体现了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的交融。


正文



本 文 约 4600 字
阅 读 需 要 14 分 钟 
 
提到“山丹”,你会想到什么?是无垠的草原,还是奔跑的军马?这些都是山丹的名片。然而,穿越历史烟尘而来的山丹,不止有军马和草原,它有着连天的祁连焉支,更有着多民族融合的见证。在中国历史上,或许很少有城市能像山丹一样,从降生伊始,就与国家的荣辱兴衰紧密相连。有人认为,没有张掖,中国就不能张开臂膀。而山丹,正是中国张开臂膀、拥抱世界的有力支撑。

两座山:妇女颜色与六畜蕃息


山丹,古名“删丹”,位于河西走廊中段。自古有“走廊蜂腰”“甘凉咽喉”之称,它见证了无数的兴衰更替。从汉代的删丹县到今天的山丹县,这里一直是交通要道和军事重镇。山丹的地理位置关键,控扼着甘凉之间的交通,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不仅有壮丽的自然风光,更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山丹的自然风光是大自然的杰作。这里地势平坦,水草丰茂,夏季绿草如茵,到处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野花。早在3000多年前,这里就已屯兵养马,成为历代皇家军马养殖基地。山丹军马场地势平坦,草原、湖泊、圣洁的祁连山、牦牛、羊群、成群的山丹马一起见证着这块“丝路绿宝石”的神奇俊美与沧桑巨变。

走进山丹,仿佛走进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夏日的草原上,朵朵白云在蓝天上飘荡,嘶嘶马鸣在耳边回响。满目绿草茵茵,万亩油菜花在祁连雪峰下怒放,鸾鸟湖、“窟窿峡”“大黄沟”“大小香沟”,水流潺潺、怪石嶙峋、古木参天,别具洞天。这里的自然景观,既有北方的粗犷,又有江南的秀美,令人流连忘返。



而要说到山丹最令人神往的,就是在这里交汇的祁连山和焉支山了。他们如同两位沉默的巨人,守护着这片富饶而神秘的土地,不仅构成了山丹的地理骨架,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祁连山,这个名字在匈奴语中意为“天山”,所谓“匈奴呼天为祁连”,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山脉。它横亘在甘肃与青海之间,如同一条巨龙,蜿蜒起伏,气势磅礴,是青藏高原与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线。


祁连山的形成源于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反复挤压、冲叠,这塑造了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在青藏高原与河西走廊之间,大地给祁连山留出了扁都口、当金山口等数个垭口作为通道。其中的扁都口极为险要。峡口两山对峙、一水中流,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由于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特殊影响,处于高原北缘的祁连山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夏季风的北进和西延,让湿润的气流难以挺进河西走廊深处和新疆地区。不仅如此,这也导致祁连山山脉中形成了独特又复杂的小气候。当行进在祁连山深处的时候,忽而风雨交加、忽而阳光明媚是山中的常态。尽管是炎炎夏季,但因为海拔与气候的原因,这里十分凉爽,有的地方甚至会飘雪。

虽然祁连山的存在让东南季风止步于此,但也让祁连山的迎风面获得了较为丰沛的降水,形成了冰川。祁连山拥有3306条冰川,约占中国冰川总面积的3.7%。冰川融水形成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等河流,滋养了绿洲,孕育了丰富的农业和畜牧业。


焉支山与祁连山在山丹境内交汇,并与龙首山相连,位于河西走廊的腰部,被认为是广义的祁连山山脉的支脉。它的主峰高达3970米,是河西走廊中高度仅次于祁连山的山脉。远望焉支,但见山势雄健,林海莽莽,松涛阵阵,溪流潺潺。因其奇石耸峙、怪石嶙峋,故又有“小黄山”之称。夏天时节,繁花似锦;冬天雪后,银装素裹。冬夏气象迥异,景色秀美壮丽。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率兵深入河西,过焉支、出扁都,追亡逐北,大败匈奴。迫使匈奴人退出河西走廊。这次战斗,不仅完成了汉武帝决胜匈奴的战略意图,也构成了安定河西、拓疆西域、开辟千年丝绸之路的坚实基础。经此一役,曾经让中原“谈匈奴而色变,窥胡马而远遁”的匈奴开始衰落。他们不得不哀叹“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军马场:穿越两千年的强国梦


“胡马!胡马!远放焉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调笑令》描绘了成群骏马奔跑在无边草原上的画面。这便是地处祁连山冷龙岭北麓的山丹军马场。


山丹军马场,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是亚洲第一大马场。这里地势平坦,水草丰茂,自古以来便是游牧民族的理想牧场。早在先秦两汉时期,乌孙、月氏、匈奴等游牧民族便在此驻牧,争夺这片肥沃的土地。西汉元狩二年(前121),骠骑将军霍去病大败匈奴,并在此筑城、屯兵、养马。汉元鼎四年(前113),汉武帝“梦骏马生渥洼水中”,遂作《天马歌》,下诏设苑马寺负责马政,在河西各郡分设牧师苑(牧马场),汉阳大草滩(即今大马营草原——山丹军马场)即为其中最大的牧马场。自此,这里成为历代皇家军马养殖基地,经久不衰。


魏太武帝统一北方后,便开始扩充军马场,祁连山一带大片草原被皇家划为官牧地,牧马上百万匹。拓跋宏年间,仅山丹马场一处就牧马10万余匹。

隋炀帝时期,以山丹大马营为中心,牧放官马10万余匹。唐朝时国力强盛,尚马之风盛行,朝廷将俘虏的突厥马和隋朝马送达大马营草滩繁殖。名士杨炎称赞山丹山:“连峰委会,云蔚岱起、积高之势,四面千里。”李白也在此留下“虽居焉支山,不道朔雪寒”的绝句。杜甫亦作《天育骠骑歌》曰“当时四十万匹马,张公叹其材尽下”。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调笑令》更是描绘了一幅雄伟壮丽的图景,成群的骏马放牧于焉支山下的大草原上,气势壮观,境界阔大。


明太祖年间,朱元璋派兵克河西走廊,置大马营草滩为官办牧场,并以大马营为中心,在草滩边沿掘沟数百里,与民分界,此为大马营牧场场界首次划定。

20世纪4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筹建自己的军马养殖事业,一个个军马场陆续建立。军马、军骡作为当时部队后勤保障最重要的运输工具与作战工具,其性能和数量对部队来说非常重要。骑兵、炮兵屡建奇功,军马快速、灵活、威猛的优势,使党中央、中央军委认识到选育军马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和西北军政委员会奉毛主席电令:要完整无缺地将大马营军马场接收下来。此后多年,马场一直归属军队管理,建制为正师级单位,下辖7个分场及众多专业分队。1952年,西北军政委员会从山丹军马场界内划出150万亩草场,归周边群众放牧。1954年8月,遵照中央军委决定,全体干部、战士就地集体转业,马场实现军内企业化管理,历时数十年培育出的“山丹马”,成为我军的主要军马品种。1967年,山丹军马场为毛泽东、彭德怀、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选送过坐骑。20世纪70年代,我军实现部队运动装备骡马化时,山丹军马场为全军提供了约三分之二的军马,还有2000余匹山丹马参加了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


2001年,遵照中央指示,全军军马场除红山军马场外,全部移交地方政府。自此,山丹军马场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山丹军马场,这片古老的土地,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更是国家强盛的象征。从霍去病的战马到现代军马的培育,从汉武帝的梦想到新中国的国防建设,山丹军马场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延续近2000年的国家军马场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从分裂走向统一、由弱小走向强盛的缩影。尽管山丹军马场已经成为了历史名词,但刻在山丹基因中的忠诚国家、铁血担当必将永载史册、永远传承。



特色美食:见证民族融合


山丹所处的河西走廊,古以来就是胡风汉韵、民族交融的地区。今天的山丹境内,居住着回族、东乡族、藏族、满族、壮族、苗族、土族、土家族、裕固族、保安族、蒙古族、彝族、达斡尔族、锡伯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他们的习惯,也深深地刻进了饮食之中。

在山丹,有一种独特的小吃——炒拨拉,它不仅是山丹人的日常美食,更是民族融合的结晶。炒拨拉因动作得名,支以铸铁鏊子,将切好的羊肝、肺、肚、肠、心等佐以调料葱花蒜苗下锅,以柴火或煤炭为燃料,用猛火爆炒,待熟即食。这种烹饪方式,既有游牧民族的粗犷豪放,又有汉族的精细调味,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


拨拉的制作过程,充满了仪式感。在寒冷的冬季,炒拨拉的香气弥漫在街头巷尾,成为山丹人温暖人心的美食。炒拨拉的制作,需要将羊杂碎剁成小块,用清油爆炒,辅以葱段、蒜片、干椒,佐以姜粉、花椒粉、盐等调味品,加水焖至八成熟。这种烹饪方式,既能保留食材的鲜美,又能通过调料的巧妙搭配,激发出更加丰富的口感。


山丹的羊肉垫卷子,是另一种让人难以忘怀的美食。山丹的羊只饮雪水,吃咸草,肉质鲜嫩,肥瘦适宜无膻气,是制作羊肉垫卷子的理想食材。羊肉垫卷子的制作,是将羊羔肉剁成碎块,用清油爆炒,辅以葱段、蒜片、干椒,佐以姜粉、花椒粉、盐等调味品,加水焖至八成熟。将和好的面擀成薄饼抹上清油,撒上葱花香菜,卷成筒形,切成寸段,放在肉上。焖炖到面熟肉烂,即可上桌。

羊肉垫卷子的美味,不仅在于羊肉的鲜美,更在于面食的精致。这种将羊肉与面食完美结合的烹饪方式,体现了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的交融。羊肉垫卷子的制作,不仅是对食材的尊重,更是对烹饪艺术的追求。


山丹的青稞酒,是地地道道的烧酒。那个曲子味扑鼻醇香、浓烈,似是草原上的一匹烈马,品尝着它,你就像在草原上驰骋。青稞酒,其实就是从无际的青稞地——这块巨大的酒醅中过滤出来的一种精华醇液,一种结晶着草原豪放的韵味、山丹人朴实厚道的酒。它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色彩和味道,喝惯它、闻惯它的人,见到它就是生死之交,永不舍弃。

青稞酒不仅是山丹的,地方的,也是中国的,世界的。喝了它就得醉,不醉不知道它的浓烈和甘醇。它是真真的白酒,是入口就让你脸红心跳,让你醉的痛快、醉的不知身在何处的琼浆,它是草原上的伏特加。


罐罐席,是山丹人对老席的叫法。起源于哪朝哪代无考。罐罐席有着显著的地域特色,是传承和吸收了本地自古以来多种宴席之所长的民间传统宴席。它里面包含着山丹红白喜事待客方式,综合了百家之智慧及养生理念、传统文化、国学理论、宴席酒文化等等。

罐罐席的菜品显著特征是以烹饪猪、牛、羊、鸡肉为主,菜品形式以传统见长,菜肴淳朴、口味浓郁、厚重,咸甜酸辣俱全,是农耕与游牧交融的产物。这种宴席的制作,不仅需要精湛的烹饪技艺,更需要对食材的深刻理解和对味道的精准把握。

山丹的美食,是这片土地上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从炒拨拉到羊肉垫卷子,从青稞酒到罐罐席,每一种美食都承载着山丹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更是民族交融的鲜活见证。这些美食不仅是山丹人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的山丹,尽管已经远离了鼓角争的战场。但随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曾经回荡着大漠铃声、战马嘶鸣的山丹,必将再次充满活力,成为河西走廊上的璀璨明珠。。


参考文献:

蔡天文、常欢:《焉支山历史文化的研究》,《才智》2013年1月。

陈淮:《胡马、胡马,远放焉支山下》,《民间文化》2002年6月。

陈淮:《牧马焉支山》,《文明》2004年4月。

山丹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山丹军马场:亚洲第一大马场》,山丹县人民政府网站2024年5月17日。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END
作者 | 成蹊
编辑 | 胡心雅 
排版编辑 | 贾滢(实习)
校对 | 火炬 李栋 古月 戈雨
部分视频图片 | 山丹县委宣传部提供



在看”的永远1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