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发生的飞蝗与沙漠蝗有相似的迁飞习性,但属于不同的生物种。由于我国历史上曾遭遇多轮蝗灾冲击,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防治经验,在人力、技术水平均处于领先地位情况下,我国对蝗灾的防治技术方面已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可实现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如飞机、雷达、计算机、多普勒风向判断仪和卫星遥感技术等,对蝗虫的迁飞、定向以及发生范围、发生趋势等做出预测。
日前,我国农业农村部根据监测调度分析,认为国内大规模暴发蝗灾风险较低。据农业农村部描述,我国正密切跟踪境外蝗灾动态,同时安排云南、西藏等省区加强边境的蝗虫监测,严防迁入危害。
关于蝗灾的防治,我们认为预防和从根源上消除灾情,需以发现、消灭蝗群的大面积产卵地为主。另外,综合考虑效率和对环境的影响,可以采取化学、生物方式同步灭杀成虫。生物防治技术又可分为微生物制剂和蝗虫天敌投放。我国蝗虫微孢子虫生物制剂已经实现了商品化生产,它是专性寄生于蝗虫体内的一种原生动物,对天敌无害、对环境无污染,对人畜安全,一次施用可以多年不需防治。而新疆阿勒泰地区曾采用过牧鸡、牧鸭治蝗,昌吉州采用引入粉红椋鸟防治蝗虫,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蝗灾的风险目前看来离国内还“较远”,但去年传入国内的草地贪夜蛾虫害已实际形成一定威胁,我们提示关注两类虫害叠加的风险。据农业农村部,草地贪夜蛾于2019年1月首次传入我国,截至2019年9月,全国草地贪夜蛾见虫面积1500多万亩,实际危害面积246万亩(对比2012年粘虫灾情:见虫面积近5000万亩、严重发生面积650万亩,2019年虫灾灾情较轻),但得益于各部门有力的监测防治措施,西南玉米产区产量损失5%以内,黄淮海等玉米主产区没有造成损失。
首次传入我国的草地贪夜蛾以“玉米型”(喜食玉米)为主,可能对2020年玉米等粮食产量有所扰动,同时草地贪夜蛾寄主范围广泛,提示2020年仍存在爆发更大规模虫灾的风险。草地贪夜蛾的寄主植物种类范围广泛,覆盖玉米、水稻、高粱、大麦、大豆、小麦等超过80种植物,可能对多种粮食作物的产量造成一定威胁。2019年12月9日,据新京报记者采访,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昆虫研究室主任王振营指出,由于持续迁入的境外虫源叠加本地新繁殖虫源,2020年草地贪夜蛾种群数量可能远多于今年北迁虫源,建议关注2020年可能爆发大面积虫灾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