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建立食品合规管理体系,保障企业合规。企业就可以明确需要遵循哪些合规要求;如何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到操作人员等如何培训、管理、履职;如何进行自查评价,在出现问题前将风险降低;合规管理的持续改进等。企业根据识别的合规义务,制定管理制度,对员工进行培训,并通过考核,自查等方式,在员工发生违法行为前发现问题或者通过发现问题后改进,保证食品企业的整体合规。
以人员培训为例,企业通过食品合规管理体系的方式识别培训管理义务:
1)建立《
培训管理制度
》。
2)规定食品加工人员以及相关岗位的从业人员进行相应的食品安全知识及卫生培训。
3)制定和实施食品安全年度《人员培训计划》并进行考核,做好培训记录及考核记录,未发现考核不合格人员上岗。
4)法规更新时,及时开展培训。
5)应定期审核和修订《人员培训计划》,评估培训效果,并进行常规检查,以确保培训计划的有效实施。
1)对职工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及卫生培训,主要从业人员每人每年接受不少于40小时的食品安全集中专业培训。
2)对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考核:上岗前应当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经考核不具备食品安全管理能力的,不得上岗;应当掌握与其岗位相适应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和专业知识,具备食品安全管理能力。
3)对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进行法律、法规、标准和专业知识培训、考核。
4)单位负责人每人每年接受不少于40小时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科学知识和行业道德伦理的集中培训。
5)应通过培训促进各岗位从业人员遵守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执行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意识和责任,提高相应的知识水平。
企业将培训计划,培训记录,效果评估及考核记录等相关的记录,真实的填写,并形成档案作为人员培训的证据保留。
通过识别以上合规要求,企业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如人力资源部负责培训管理,制度及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各部门人员积极参与培训。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可进行书面考察也可进行实际操作的考察,将结果记入档案。各部门班组长在工作过程中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企业需要建立合规举报奖励机制,出现违规情况,人人均可举报,并给予相应的奖励。这就是食品合规管理体系的基本逻辑。
企业在资质管理、采购验收管理、运输管理、生产经营过程管理、成品指标管理等食品全链条各工作模块均可按照这个方式进行,明确各环节要求,落实各部门的主体责任,制定相关措施,发现问题及时纠偏,进而保障各环节的合规。是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的表现,也是企业食品安全保障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