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算法与数学之美
从生活中挖掘数学之美,在实践中体验算法之奇,魅力旅程,从此开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九章算法  ·  国庆福利清单来了!$19.9秒算法/项目/B ... ·  3 天前  
算法爱好者  ·  腾讯居然还自研了 Git 客户端,也是没想到… ·  3 天前  
九章算法  ·  Meta大佬的顶级认知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算法与数学之美

峥嵘岁月 | 胡和生和谷超豪:数学王国里的“神仙眷侣”

算法与数学之美  · 公众号  · 算法  · 2017-03-09 21:11

正文

浙大校友胡和生院士和谷超豪院士,是师从同一位宗师的一对伉俪,50多年来,他们志同道合,风雨同舟,在共同喜爱的数学领域,携手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在数学界,谷超豪,被认为继20世纪大数学家艾里·嘉当之后,第一位在无限变换拟群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的人;胡和生,则是中国数学界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院士。


2003年,笔者参加上海温州老乡的聚会时,拜会了谷老和夫人,古稀之年的他俩,进出仍像热恋中的青年手相牵、人相依,我等煞是羡慕,直叹谷老和夫人真是数苑的“神仙眷侣”。


胡和生教授上课


胡教授出身名门 父亲多才多艺

胡和生1928年出生在一个艺术世家,原籍江苏南京。祖父胡炎卿,是位国画家,擅长花鸟走兽,曾是与吴昌硕、王一亭、程瑶生齐名的沪上名家;父亲胡伯翔,既是画家、摄影家又是实业家,作品曾受艺术大师吴昌硕等赞许。上世纪40年代,胡伯翔还从事实业,曾任上海市化妆品工业同业会理事长等职。


胡和生读小学5年级那年,日军占领南京,祖父珍藏的书画和古董被洗劫一空,又因不从日寇对他的拉拢,险遭不测。胡和生就随父亲举家迁往上海。


太平洋战事后,日寇横行上海租界。当时,胡和生家居当时的上海环龙路,对街就是日军巢穴。胡家兄弟姐妹7人,女孩有5人,一家人自然胆战心惊,白天黑夜都拉上窗帘。国家不强大,人民就要受欺凌。胡和生从那时起就立志发愤读书,科学救国。


胡和生从小受艺术熏陶,画感、乐感很强。读小学和中学时,文理兼优,中学毕业后,胡和生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选攻有“自然科学之父”之称的数学,希望能够科学报国。到大学毕业时,已是上海解放。她放弃了去同济大学担任助教的机会,希望继续深造。这一年,她同时收到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的录取通知。当时,中国微分几何创始人苏步青教授在浙大执教,因此她就选择了浙大。


从左到右依次为:胡和生,李大潜,苏步青,谷超豪


姻缘始于图书室 苏老自称是媒人

而胡和生生命中的“另一半”谷超豪,早在1943年,就考入浙江大学数学系。1948年,苏步青教授留下谷超豪做了助教,两年之后,同样挚爱数学的胡和生成为苏步青的研究生。苏步青很喜欢谷超豪,他将管理图书室的“好事”交给谷超豪,以便可以“东翻西看”。结果,两个年轻人便在浙大求是园的图书室里相遇了。


50年过去了,谷超豪仍清晰记得与胡和生初次见面的情景:“那是1950年,我在数学系图书室里,偶遇胡和生,她说苏先生给了她一篇论文,有些地方没弄清楚,想让我帮她看一看。我说:好啊,论文呢?她说论文在宿舍里。她的宿舍离我办公室有十多分钟路程。当时已经是秋天,但天气依然很热,她气喘吁吁地跑去拿回来,我觉得这个小姑娘很不错,对学问肯钻研。我们共同讨论了一下,她就把论文的内容都弄清楚了。”


对微分几何的共同爱好,使得两个年轻人的心迅速靠近。谷超豪,温文尔雅,古文修养很好,能脱口成诗;胡和生,开朗健谈,喜爱绘画、摄影。他们除了切磋学问外,还有说不完的话题。


胡和生研究生毕业后也留校工作,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她和谷超豪双双随苏步青到了复旦大学。


1957年,经过7年的“爱情长跑”,在浙大埋下的爱情种子在复旦开花结果,他们喜结连理,成了人人称羡的数苑“神仙侠侣”。


1996年11月,谷超豪先生过70岁生日,94岁的苏步青眉开眼笑,兴致极高,他一手挽着谷超豪,一手挽着胡和生,亲切地说,“今天我要给你们俩祝福!你们俩当初结婚还是我做的媒呢!”


谷超豪胡和生伉俪,笑得合不拢嘴,胡和生的脸上似乎还有一丝甜蜜的羞涩。


这是谷超豪岳父胡伯翔为女儿女婿拍下的结婚照,胡伯翔是与郎静山齐名的中国早期摄影的开拓者。


异国并肩攻读 “牛棚”传递纸条

1957年,新婚燕尔的谷超豪告别爱妻前往苏联莫斯科大学留学,刻苦攻读。留在国内的胡和生也埋头科研。他们之间,只能通过鸿雁传情。


1958年,否定、批判基础研究的左倾思潮干扰了数学界,胡和生也被波及,她成了“走白专道路”的典型。学校里有人扬言要拔胡和生的“白旗”。连胡和生提出赴苏联探亲,也有人反对,幸好学校领导顶住压力,批准了她的莫斯科之行。


在莫斯科火车站,谷超豪一见胡和生,就大吃一惊:“怎么瘦成这样?”胡和生淡然一笑,只字未提自己受的委曲。她不想让正在苦读的丈夫为她分担压力和辛酸。一安顿好,小夫妻就双双扎进了图书馆里。


在短短一个月的探亲假内,她硬是读完了几大本有关广义相对论、弹性力学的英、俄文学术专著。并在谷超豪的帮助下,抓住一个机会,跟谷超豪的导师拉舍夫斯基作了一次难忘的学术长谈。


1959年,谷超豪被破格授予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后,回到了祖国。1960年到1965年,谷超豪进入了学术丰收季节。


但不幸的是,“文革”来了,苏步青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谷超豪被列为“修正主义分子”,大字报铺天盖地,抄家、批斗、隔离审查、强迫劳动都来了……谷超豪默默地忍受着,扫厕所、捅下水道、爬屋顶等,样样都干,而且干得认真。


胡和生在家也是艰难度日,“造反派”逼迫她揭发谷超豪,她很硬气:“要我说谷超豪解放前的事情,那时我根本不认识他。他11岁就投身革命,14岁入党,这都明明白白写在档案里,你们可以去查他的档案啊!”


当时谷超豪被关在学生宿舍,胡和生找来他们贴心的学生,让学生悄悄地递纸条过去。很快,回条来了,上面写着:“我没有什么。”看到谷超豪匆忙中写下的5个字,胡和生心里略感宽慰,但眼圈红了。


不久,形势渐见缓和,看管有所放松。胡和生一有机会就去看谷超豪,说说话,给他打打气。



一对恩爱夫妻 双双学部委员

1976年,祖国终于开始拨乱反正,科学的春天来临。此时,谷超豪已是50岁的人了。但他很快便在数学的几个研究领域接连取得了新的国际领先的成果。1980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胡和生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也是硕果累累。1991年,胡和生当选中科院院士,成为中国数学界第一位女院士。


在谷超豪、胡和生简朴的家中,一个书房两张写字台,谷超豪的书桌朝阳,胡和生的书桌面墙。两位院士就在这里并肩研究。平时,两人的研究领域各有侧重,但到合作时,往往十分默契,成果迭出。这里有个故事:1974年6月,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杨振宁到复旦大学作规范场理论报告并建议进行共同研究,这牵涉到一系列复杂的现代数学问题。让杨振宁感到意外的是,几天后,谷超豪和胡和生就拿出了两项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这使杨振宁十分高兴,一再热情地邀请他们赴美研究。


谷超豪惬意地说:“我做的工作可以讲给她听,她做的工作可以讲给我听。我们互相理解,也可以互提问题、相互核验,这是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日常生活中,谷超豪、胡和生爱做减法:每天6点30分起床,烧些泡饭、煮个鸡蛋。8点准时开始工作。晚上则是阅读研究生的论文,几十年如一日。


有记者要为夫妇俩拍照,爱美的胡和生立刻理了理头发:“今天我头发没好好整理,衣服也不对。”谷超豪则笑盈盈地说,同样研究了一辈子数学,书画世家出身的夫人,就是懂色彩的搭配、款式的和谐,他平时的衣服都是夫人买的,他很相信夫人的品位、美感。


“我每次出席重要活动,胡和生都要关心一下我的‘行头’。只要给她的手这么一弄,总是蛮精神的。”


他们俩的身体都不算壮实。上世纪90年代,谷超豪生过两次大病。一次,差不多有三、四个月之长,半夜常会突然醒来,而后就是不能入睡等到天亮。靠着医生的精心治疗、胡和生的关爱护持,才终于挺了过来。


近十年来,谷超豪、胡和生身体欠佳,有时轮番住院,便形影不离地厮守在一起。他们的病房布置得像书房一般,病情稍有转好,就一起进入了他们的数学世界。一位倚在病床上,一位坐在椅子上,要么静静地看书,要么小声讨论着什么。


谷超豪、胡和生也乐于让年轻人分享他们的爱情故事。1992年,安徽的一家报纸试刊,请中国科大的朱光华写了篇题为《数苑共游四十年风雨同舟情更深》的文章。谷超豪、胡和生还专门从上海寄来了一张合影,作为文章的配图。这张照片上印有两行字:“一对恩爱夫妻双双学部委员”


胡和生当选院士时,谷超豪赋诗祝贺爱妻:“苦读寒窗夜,挑灯黎明前。几何得真传,物理试新篇。红妆不需理,秀色天然研。学苑有令名,共尝艳阳天。”


数学王国“神仙侠侣”的幸福人生,洋溢诗中。


每个成功的人士后面,通常都有一个成功的幸福的家庭。天公作美,谷超豪和胡和生这两位成功的数学家,志同道合,携手并进,建立了一个幸福的和谐的家庭,数十年历经风雨而感情弥笃,且在各自的研究领域独领风骚,珠联壁合,相映成辉,造就了中国数学界一段难得的百年佳话。


数学大师谷超豪


相濡以沫 患难更见真情

谷超豪曾自谓,自己此生,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依。


还在孩提时代,父亲就将他交托早年守寡、没有子女的婶母抚养。婶母善良的人格在他心里留下至深的影响。11岁时,抗战全面爆发。他的少年时代经历了民族解放斗争风雨的洗礼。他的党龄,从不满14岁时便已开始。他对自己一生的自勉是: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己任,一生追求,便是使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


其实,谷超豪和胡和生这个爱国的数学家庭之命运,也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


1958年,谷超豪和胡和生新婚不久,谷超豪便远赴莫斯科深造。其时国内正值大跃进年代,提倡知识分子又红又专,凡业务尖子都被划入“走白专道路”之列。胡和生自认为自己走的是又红又专的道路,却遭人否认,她研究的是纯粹数学,有人便扬言要拔她的“白旗”,令她一时百口难辩。那年她提出赴莫斯科探亲,虽然已被批准,却也有人反对,原因便是她走的是“白专道路”。学校领导慧眼识才,谷超豪14岁加入共产党,政治过硬,业务也过硬,胡和生去看望他,有何不可?于是胡和生终于如愿成行。


久别的数学家夫妇相聚在莫斯科火车站,谷超豪见到爱妻,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


“怎么瘦成这样?”


胡和生淡然一笑。所有的委屈和辛酸都融化在夫妇重逢的喜悦之中。她不想让艰难攻关的丈夫为她分担不快。


异国一月,胡和生备加珍惜,除了关心丈夫的生活起居,她也跟谷超豪齐头并进,一头扎进书堆。在这段时间里,她硬是读完了几大本有关广义相对论、弹性力学的英、俄文学术专著。其间,她还抓到一个机会,跟谷超豪的导师拉舍夫斯基作了一次难忘的学术长谈。夫唱妻和,砥砺共进,从那时起,他们就奠定了共同生活的基调。


1966年,文革祸起,谷超豪受到冲击,他和乃师苏步青一样,也被列为“反动学术权威”、“修正主义分子”,造反派要他交代问题,不准回家。


胡和生孑然一身,日子一样不好过。造反派要她揭发谷超豪。


要我说谷超豪解放前的事情,那时我根本不认识他。他11岁就投身革命,14岁入党,这都明明白白写在档案里,你们可以去查嘛。


胡和生很硬。坚强,刚毅,这是她历来的性格。


其实,作为妻子,她又很担心。她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谷超豪。


那时,谷超豪被关在学生宿舍。胡和生让人传递消息给谷超豪。


“我没有什么。”


所有的话,所有的意思都包含在里面了。


后来,形势渐渐缓和了一些。胡和生有找机会,利用散步,跟谷超豪走在一起,讲几句话,为他打打气。


相濡以沫,患难更见真情哪!


2000年,时值初春,寒意料峭。我偕《风雨同舟肝胆情》电视教育片摄制人员去复旦大学数学所,与谷先生晤谈良久,获教多多。握手话别时,我发觉谷先生的手很凉,便说:


“天气凉了。您要多加点衣服。”


“没有关系,我刚才去晒被子,衣服穿少了一点。”一脸的恬淡。这就是我们的谷超豪院士,名闻遐迩的国际级数学大师哪!


其时,胡和生院士正生病住院。可以想见,几十年来,这对院士伉俪就是这样相濡遗墨以沫地走过来的。


巴黎和诗的故事

诗是人类智慧和感情的至高表达之一,也应该是本篇数学家伉俪故事的高潮。


记得那天关于巴黎、关于塞纳河与诗、关于露天咖啡吧和啤酒的话题,是胡和生最早主动提出的。


“好吧,就谈谈我们师生三代在巴黎相聚的那一段吧!”


谷先生和胡先生显然对那座为文学家和诗人摇篮的世界都市情有独钟,对他们师生三代在巴黎的邂逅相聚殊难忘怀。


就这样,那天,一段关于巴黎和诗的故事,由一对年届七十岁的科学家夫妇嘴里娓娓道来。


那是21年前,1982年。那一年,苏步青先生应法国著名数学家李翁斯教授之邀,在李大潜先生的陪同下来到巴黎,其时,谷超豪和胡和生夫妇也同时从德国到了巴黎。师生三代相聚在塞纳河畔,那本身就是太诗意不过的人生际遇,故事的美丽自不仅于此。那时,谷超豪和胡和生夫妇常在黄昏落日时分去巴黎圣母院一带散步,有时,就会坐在街头的露天咖啡座,沐浴着落日的余晖,轻轻地啜饮着那散发着清新泡末的法国啤酒,惬意地浏览着那变化无穷的游人和街景。90年代初,我也曾居住在临近巴黎圣母院的第5区,跟谷、胡二位深具同感的是,我知道,那一带应该说是巴黎最美的地段之一。而对于谷先生和胡先生来说,那一带又是做完研究工作后最理想的休憩所在。于是,就在那里,中国数学界素负盛名的苏门师生三代,在富有诗意的塞纳河畔,面对天地美景,以诗佐酒,互致酬答,成就了学界诗坛的一段佳话。其中,苏步青先生的那首脍炙人口的《同谷超豪、胡和生、李大潜游巴黎》就是在那段时间里写成的。诗曰:


万里西来羁旅中,朝车暮宴亦称雄。家家塔影残春雨,处处林岚初夏风。杯酒真成千载遇,远游难得四人同。无须秉烛二更候,塞纳河边夕阳红。


10年以后,1992年。又一次地,谷超豪一个人重游巴黎。在这10年间,他和夫人胡和生曾多次访问巴黎。法国同行十分重视这对中国数学家夫妇的研究工作。法国科学院还曾专程邀请谷超豪参加院士大会,在全体院士面前对他本人和他的研究工作作了介绍,在法国同行的眼里,这位了不起的中国数学家在几何方程、规范场方面都作了极为深入的研究。


1992年那一次,谷超豪仍抓紧在巴黎的逗留时间,在科研上又取得一个新的突破,他找到了高维空间的孤粒子解。那一天,他显得很兴奋,独自一人,又来到了塞纳河畔,他和夫人胡和生经常盘桓流连的巴黎圣母院那一带,也许,是一种思乡思亲情愫陡然而生;也许,是落日、晚霞,游人、街景和那扑面而来的清新空气令他触景生情;总之,他忽然想起了10年前,也是在这里,也是这样一个令人怡然而乐的黄昏,他的恩师苏先生写下的那首四人同游巴黎的诗,于是,一时间,他诗情汩汩,不能自已。


“超豪,你找一找那首诗——”那是夫人胡和生的“画外音”,显然,她对谷先生的那首诗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我能背得出。不过,我一直没有好好学过平仄,严格说来,不能叫诗。”谷先生说话时,态度和语气总是那么平和,那么谦怀若谷。


于是,这位数学大师在床褥上铺纸挥毫,为我们从容写来。


此行不觉独行苦,但忆昔行四人间;埃菲金光壮夜色,塞纳银波逐晨钟。灯影穿梭天桥下,飞车织网地道中;不羡花都繁华地,多重孤子上夜空。



数学大师也是诗人

谷超豪、胡和生的恩师苏步青的诗才在当今学界是人尽皆知的,无独有偶,他最得意的门生谷超豪,也是一位充满汩汩诗情、滔滔文才的数学奇人。其实,综观宇内,就近而言,自爱因斯坦始,凡有大成就彪柄史籍的大科学家,几乎无一不与文学音乐有不解之缘。说到底,那些镶嵌在天之涯、海之角的科学皇冠上的颗颗璀璨明珠,自是与一般毫无如诗激情的匠人辈无缘交臂的。


可以说,如同一生从来没有离开过数学研究一样,谷超豪和胡和生双宿双飞的一生也从来离不开诗,这是因为,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就是人生,数字、符号都是充满生命活力的精灵,对着这些美妙无比的精灵,总能让谷超豪心醉神驰,不能自已,诗情勃发;而他诗作的第一读者和感受者便是他的良友爱妻胡和生。有意思的是,每每在谷超豪事业的阶段性时刻,他总会用诗和诗一般的语言精警自己,且常诵不辍。而在世人眼里,谷超豪的这些发自生命深处的诗句,又常常是文情并茂,底蕴不凡,虽反复玩味,终难忘却。


人言数无味,我道味无穷,良师多启发,珍本富精蕴。解题岂一法,寻思求百通。幸得桑梓教,终生为动容。这是他视数学为生命且不忘师恩、锐意求进的自况。


上得山丘好,欢乐含辛苦,请勿歌仰止,雄峰正相迎。这是当他处在事业突飞猛进之时对自己的自勉自励。


数苑从来思不停,穿云驰车亦有成。这是当他接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后,处校务繁忙之际仍坚持数学研究的自我写照。


人生几何学几何,不学庄生殆无边。这是他年逾七旬仍无意在事业上走下坡路的心况之表露。


其实,数学大师谷超豪和胡和生伉俪成功的众多原因中,有一点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他们与乃师苏步青共有的、无与伦比的数学家的诗人气质。而正是这样一种瑰丽多姿的诗人气质,令他们无数次地在国际数坛建立奇勋,在参悟自然几何的同时也在解读和演绎着美丽多姿的人生几何。


学者高雅,智者多变。人们这样评价谷超豪和胡和生。


文章来源:杭州浙江大学校友会



优秀人才不缺工作机会,只缺适合自己的好机会。但是他们往往没有精力从海量机会中找到最适合的那个。
100offer 会对平台上的人才和企业进行严格筛选,让「最好的人才」和「最好的公司」相遇。
扫描下方二维码,注册 100offer,谈谈你对下一份工作的期待。一周内,收到 5-10 个满足你要求的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