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混沌巡洋舰
混沌巡洋舰, 给您洞穿未来的视力。我们以跨界为特色, 用理工科大牛的科学思维帮你梳理世界的脉络。
51好读  ›  专栏  ›  混沌巡洋舰

四读《打破自我的标签》

混沌巡洋舰  · 公众号  · 科学  · 2017-05-02 20:11

正文

 从2016年初这本书一出版就入手,至今已经读了4遍,送出去7本。掐指算出这两个数字,自己都感到惊诧。大约同类的确是会互相聚集的,而这本书又加强了我的某些特质,使得更多和我有这些相同特质的人聚集到了一起,外来的相似特质的刺激反过来让我更加需要明白自己的特质是什么,于是重看这本书,而这本书又加强了我们的共同认同。那么这种特质是什么呢?非要我说的话,我想大概是迷茫。是我的迷茫让我把这本书读了4遍,是别人的迷茫让我把这本书送出去7本,是我们的迷茫把我们联系到了一起。



我现在坚定地认为,迷茫是因为我们想要探索未知,想要掌控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必然情绪。迷茫是求索的必经之路,非有大困惑,不得大开悟;非有大苦难,不得大解脱。陈虎平老师在书中也写到了自己的挫折与痛苦,我们每个人在当今的信息汪洋之中都是渺小无助的,我们要联结起来,我们要共同对抗自己的迷茫,共同求索,努力向上。而这本书,或许可以当做陈虎平老师为了联结我们的而构建的一个渡口。


从这个渡口上船的同类啊,欢迎你,从此山高水长,一路同行!

一读 十台阶论与家族积累——与自己和解


为什么有的人的起点就是别人永生难及的终点?然后那些比你优秀的人还都比你更努力?一辈子就这么长,你努力别人也努力,在你前边的你永远追不上,那努力还有什么意义,还有什么意思?


我自己都没想到,这个问题的答案竟然是从“幂律分布”开始的。“幂律分布”又称“二八定理”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在1897年研究意大利的财富分布的时候提出的定律,指的是20%的人掌握着80%的社会财富,而这一定律在这20%的人之中也适用,意即20%×20%×20%=0.8%的人掌握着80%×80%×80%=51.2%的社会财富。而近期读了《黑天鹅》作者推论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财富总量的增加,这个“二八定律”可能会演变成“一九定律”甚至“一百定律”的可能。


为了安抚自己体内原始的“公平”冲动,我在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还很主动的吸收了陈虎平老师自己提出的“家族积累”的概念。这个概念是指个人与个人比较时,一生的努力勤奋与得到的社会资源并不显著正相关,但是在纵观这一个家族,在几代人的尺度上看努力勤奋与得到的关系却奇妙的呈现正相关了。也就是说在家族层面上,付出更多努力的家族会比付出更少努力的家族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想来也是如此,除非有大乱世,微末出身的人登峰造极从来不是普遍的现象,不世出的奇才就是因为经过很多代的连续努力,一个普通家庭才可能慢慢积累到足够的社会资源来打造一个不可能世世代代都能够出现的不世出的奇才。


对比《人类简史》时忽然击中我的一个想法就是“我之所以实在是一个不可能事件,需要我的祖先们——几百万年前的那些灵长类多么强的生存能力与幸运,才让这基因一路经过亿万斯年代代相传到我体内表达。”相较于那么多已经堙没于历史长河的基因,这份基因传下来绝对是实力与运气的巅峰结合(运气可能占了更多的部分)。我的祖先无疑是十分NB的,而我倘若背负上这种类似“传宗接代”的责任的话,感觉更加能够抵抗住生活中的龃龉和艰难带给我的痛苦。我要好好的活,好好的积累,努力的为自己的家族挣得更多的资源,为了让这已经传了百万年的火炬有更大的可能传下去而尽上自己的绵薄之力。这种责任感虽然可笑,但是却十分有效。想想那些在巨兽、瘟疫、饥荒、火灾、剧烈变化的气候等十分苛刻的灾难中幸存下来的,什么论文写不出来,实验做不出来,失恋失利简直是不可言说的渺小。而既然他们能做到,我也能做到。


然后就是进阶篇,“十台阶论”。何谓十台阶论?


十台阶就是社会的多个阶层,是的,承认二八定理再往前一步就是承认社会就是有阶层的。这恰与家族积累相对应,每个阶层都有准入标准,这个准入标准在长时间尺度上都可以换算成必要的家族积累,在长时间尺度上达到上一阶层标准的,进入高一阶层,在长时间尺度上不足本阶层门槛的,进入低一阶层。就比如说爷爷奶奶务农,从不偷懒,拉扯大了父亲那一辈兄弟姐妹五个,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参军在四线城市站稳脚跟,下一代借着高考扩招的优势进入二线城市或者一线城市,在资源高度聚集的地方说不定就可以一遇风云变化龙。这就是像是上楼梯的过程,越向上人越少因为越向上要付出的长期成本极高,达到标准积累的家族必然极少。


我们如何评价自己的努力?不可能通过“挣不挣得到一个亿”来衡量,从我们家族所处的台阶上来判断大抵可靠。以十台阶为例,在最底层1、2层的的,进入下一阶层花费的努力较低,也许可以在一辈子的时间上升多个阶层,或许是4、5层;越往上所需努力越多,门槛越来越高,无法在一代内实现多阶层跨越,那就努力向上跨越一个阶层或者为下一代跨越做好准备,比如从第6层到第7层,或者为自己的下一代创造出进入第8层的条件;而到了近顶端时,可能维持在这样一个阶层就已经十分困难,所以保持在这一阶层可能就是十分努力的表现了,就比如一直处在顶峰的家族,其家族成员一定十分努力,其家风也一定十分积极乃至苛刻。这个台阶并非一定是10层,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划分并且一定是临近自己的阶层(也即自己最有可能进入的阶层)划分得最为准确。有了这个评判标准,“我自己足够努力吗?”这个问题就十分好回答了。


而我们与自己和解的关键不正是我们知道自己拥有什么,会拥有什么,经过努力能够得到什么不能够得到什么吗?我们接受了这世界上就是出身决定了很多东西的现实,对于出身决定的那部分人生我们就会渐渐停止抱怨;我们接受了有些东西不是通过一代人打拼就可以得到的,我们面对自己努力得到的也许并不丰硕的成果也更容易心满意足;我们知道了阶层的上升是家族几代人的积累成果,这就让我们更加自由,把我们从无限的责任中解脱出来了。无时作力,少有斗志,既饶争时。知道这样的规律,星空虽然遥远也并不再是负担,面前的路虽然有时无趣倒也可以闷头接着走下去了。


“你不能改变家族的过去,但你能改变家族的现在和未来…你要用自己一代人的努力,把别人家族30年、60年的努力追回来。你要一个人扛起黑暗的闸门,为自己、为后代、为家族打开生天。”——P136

二读:演化的自我与行为积累——发现并实现人生的可能

第二遍读,感受最深刻的是与书名“打破自我标签”相关的两部分内容,即什么是自我的标签,我们又要如何打破它/它们。


在我理解,自我的标签包括但不局限于一系列“我是一个…的人”句式的陈述句。所有的标签都是为了让我们易于被归类,从而降低别人了解我们的成本。而倘若标签不能降低别人了解我们的成本,也无法让我们被明确的归类,这样的标签就是无用的,大多数时候甚至还是有害的。


为什么是有害的呢?因为标签把一些属性打包在了一起,而倘若你通过自己的某些属性给自己打上了包含这个属性在内的标签,你就会对标签内的剩余属性趋同,而这个标签就成了一个束缚你的茧,你人生的其他可能就被隔绝在外。


比如说“星座”这个标签,本来只是把人按照出生月份划分成十二类而已,结果不知道谁怎么回事就把这十二种星座分别赋予了特别模糊没有定论共识的各种版本的属性。你可能因为自己生在十月初给自己贴上了“天秤座”的标签,所以也理直气壮地在做选择时无上限的投入时间精力做毫无意义的比对,因为我是天秤座,我有选择困难很正常啊!再比如你因为自己生在七月底给自己贴上“狮子女”的标签,跟男友吵架了明明还很喜欢就是不主动联系他,然后美其名曰狮子女就是女王啊,哪里有女王低头的道理。


因为标签的属性是预设的,是固定的,是正反馈自加强的,所以给自己贴上了标签以后,总是会觉得自己跟这个标签越来越契合,而我们智人最引以为豪的能力——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的能力——却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弱化了。再加上这个时代已经有了相当的物质储备和制度保障,不需要一直激发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就能够过得不错,贴上一个标签,然后老老实实活在这个标签之中失去那么多可能似乎也不会受到什么感受得到的惩罚。这就更加大了打破自我标签的难度。


所以我们要引入正确科学的自我观,也即我读第二遍时体会最深的一点——演化的自我。自我观涉及到“我是谁?”这样的哲学问题,其交集在此不做(做不了)过多探讨。我们只说这样一种“演化的自我”是一种什么样的自我。


“演化的自我”简单说来就是“我”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我所包含的属性,我所拥有的特质都在产生量上连续的、时间上不间断的变化。我成为现在的我,是因为之前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包括基因、生长环境等内在外在我们能够讲明白或者不明白甚至不知道的各种因素。同样未来的我们也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从现在的我们连续变化的结果。


这有点类似竹久梦二的那句“你是什么人便会遇上什么人;你是什么人便会选择什么人。总是挂在嘴上的人生,就是你的人生,人总是很容易被自己说出的话所催眠。我多怕你总是挂在嘴上的许多抱怨,将会成为你所有的人生。”不同之处在于,“演化的自我”也承认甚至更加偏重环境的重要性,只是人们的确可以通过自己改变环境,再借环境的力量进行更加轻松的自我改造。


“演化的自我”这样的自我观表明,我们自己是没有一个一定要成为的样子的,这就是打破“自我的标签”的一个重要的力量。我们可以用各种各样外在的标准要求我们自己,但是能否成为特定的样子并不是只有我们自己说了算。我们需要与环境相适应,相对抗,相妥协,相改造。想要在这样的自我观之中对自己进行有意识,有方向的改造,就应该熟悉并利用另外一个概念就是“行为积累”。


演化的基础就是各种微小优势的连续积累,而行为积累就是我们找到并形成这些优势的具体方法。这点在《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哪来的天才》《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中都说了很多,这里不在赘述。只着重补充一点,那就是行为积累要结果导向,不能时间导向。永远要不停的拷问自己做出了什么成绩,得出了什么结果,拿出了什么作品,而绝非花费了多少时间。时间导向很容易让人进入不易察觉的“心智偷懒”的状态。不利于行为的正向积累。


“你不是永远不停战斗的抽象自我,你是活生生的有特定激情和动机的自我。你做可以做的事,也与特定的结果和解。”P269

“每天的行动都是一个选择,这些选择的集合构成了那个我。我的责任即在于做出选择,我的选择决定了我是一个什么人。”P41

三读:社会化的情感与起风的地方——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如果说打破自我的标签和行为积累是自我提升的方向和路径的话,那么社会化的情感与站在起风的地方就是帮助我们更快提升自己的动力了。


什么是社会化的情感?利用最近看到的《人类简史》里的概念,社会化的情感就是对并不完美的虚构故事的无条件信任与热爱。这种信任与热爱基于我们的社交本能,我们智人天然有相信虚构故事的能力,我们似乎天生就对身边的亲近的人产生信任,并会下意识地模仿他们的行为,天生就会依赖进而热爱一些并不实际存在的但是身边人都依赖而热爱的东西。这是我们能够形成规模远超于其他动物的社会的原始原因。而随着社会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流动成本越来越低,我们的天性让我们只对亲人、熟人、朋友的信任不再足够应付现代社会,我们需要在我们的天性基础上再进一步,去相信一些我们并无法全面了解深刻体会的虚构故事,而这一步就是你情感的社会化。


举例高考前的冲刺班为例,一个班之中可能只有两三人是你可以交心的密友甚至更少,你和你的同桌,和你放学路上一起走的伙伴关系亲密是天性使然。然而让你们端坐在氧气空间都不充足的室内从早到晚坚持做高强度的脑力活动的并不只是这些,还有你们整个群体,包括外围的教师与家长们,对一个虚构故事即“考上好大学可以拥有美好人生”的共同信任。在这种共同信任下,你可以进行高强度连续的思考三四个月甚至更久。因为你身边的人都在这么做,都在使用同一套分数/排名的评价标准,你就不用自主地也这么做了。你可以向并不熟识的同学讨教问题,而他也大概率会耐心地讲解;你可以向可能并不亲近的班主任倾诉排解压力并相信他会尽可能帮你排忧解难。这种信任以及信任带来的狂热就是社会化的情感。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化的情感本质上是找到共振,找到共同登山的同伴并递出和接受安全绳。共振让我们的思维能够碰撞谐振进而达到极高的峰值,而安全绳的连接则让我们懈怠、误入歧途的风险大大降低。这是一种交互的正反馈机制,你付出情感,得到确认,接收到别人的情感,给出确认,这个过程进行得越多,你对这个虚构的故事就越深信不疑,你就越能够不由自主地全身心投入。


而现在网络让万物互联也增加了无数种人与人结成社群产生共振的可能,只要你去寻找,你一定能够找到同类,这种连接在最先开始可能是由明星这一具有强大凝聚力虚构的故事组建起来的粉丝后援会形式。而现在,无论是健身、考研、读书、学习外语,甚至于约炮都能轻易地在网上找到同道中人,你们在以一个虚构的故事为基础的虚拟社群中付出情感,得到确认,感受到他人情感,给出确认。你无须对自己进行洗脑,无需借助自己的自控力与意志力,社会化的情感会拉着你推着你向前。这也就是一滴水在海里得到永存的本质。


起风的地方是指快速发展的领域和平台,是力量巨大的裹挟着人们向前的潮流,是放大个人努力的杠杆。这样的地方包括之前的北上广、改革开放的特区、现在的新一线城市等,领域有之前的网络电商,现在的人工智能和物联网。


这个概念很好理解,过去是中国快速发展的二十年,中国作为一个起风的地方,大部分地区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稍有一点记忆力的平常人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生活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大概率还是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与个人努力不无关系,然而作为一个在科技高速发展下工业核心竞争力被褫夺因而经济猝死的四线城市原住民,个人的努力与勤奋在潮流之下微不足道的事实就摆在眼前,摆在我过去二十年耳濡目染的城市兴衰之中。

将个人的努力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之下吧!这不是投机,这是登高而望,顺风而呼。现在的弄潮儿们自身努力无需质疑,然而让他们处在浪潮之巅却实在是潮流的功劳。


陈虎平老师在书中专门用了“中国大时代”整整一章讨论我们应该如何乘着这股子风,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国家为社会贡献价值之中,读之实在令人振奋!


“相信爱,相信两人之间的爱,相信家庭内部的爱,,才愿意为了更好的相处而做出改变,才会为了家族积累而努力奋斗…

“相信友情,相信朋友之间的情谊。一起成长的信任是宝贵的,难以复制的,而且成为催动人心的力量…


“相信团队合作的友谊,才愿意为此不断学习新技能,突破既有的能力范围,升级自己的行为程序包;相信社会组织理想,相信社会的大爱,才愿意超越自我、家族和社会阶层,为行业发展殚精竭虑,为什会发展四处奔走…


“等到了一定时候或层次还要相信民族的大爱,相信民族的脊梁,相信伟大的理想。为天下人哭,才为天下人谋,才有虽九死而未悔,才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才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我们拥有赤子之心,不只拥有小我,拥有亲情、爱情、友情,还要超出小我的视野,倾听社会的声音,倾听时代的呼唤,与人间层层对接。”P144-145

四读:多层演化思想与复杂世界升级指南

就在今年年初的时候,陈虎平老师开通了付费博文服务,结合他最新的付费博文,最后一遍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才稍稍地触及到了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即“多层演化”。下面就详细谈一谈。


多层演化思想

这个世界无疑是极为复杂的,但是其复杂性并不是我们自在生活的阻碍——我们无需知道食物在我们体内是怎样被消化吸收转化的依然可以很好的进食以维持生命。但也恰恰是这种我们“能够做到”的复杂事情看起来如此自然而然,我们对真正的复杂面前从来都是无知无觉的。这种无知无觉在我们想要通过改变复杂世界实现我们并不“自然而然”的目的的时候尤为致命。而对自我升级这一信息和资源熵减的非自然过程来讲,它“自然而然”就发生了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也就是说,我们想要取得在某一方面的成长,就需要努力去了解并利用这一方面和与之相关或者至少相近的领域的复杂性。


这本书的作者就提供了一个认知这种复杂性的框架,这个框架就是多层演化思想。


多层是指现实世界中存在实体的结构一定是在多层次上由多个模块按照不同逻辑组合形成的,你可以从实体逆向还原到单个的元素,但是很难直接从高阶开始设计。就比如说一头猪,是由诸如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系统组成的;这里边的每一个系统都由若干的组织与器官组成,每种组织每个器官都由多种特定种类的细胞组成,细胞也可以被分为各种各样的细胞器;而所有的细胞器也都是不同的生物分子的聚合体。那给我们一堆相同数量的生物大分子、一堆细胞、一堆组织和器官或者一堆系统,我们能不能把他们变成一头猪呢?恐怕不行,我们得到的将可能更类似于饺子馅或者猪下水。分子间组合遵照的各种化学键规律,细胞器在细胞内排列的结构,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由组织到器官到系统到个体的各层之间的逻辑与各层的元素同样重要,也同样在各层当中存在差别。


演化则是指能使该个体获得优势的设计会被保留下来,每一个现存的事物都是从其原初形态经过多个微小优势的积累与更替变成现在的模样的。这样一套理论在生物学中已经算得上是常识,然而这套理论不仅仅可以解释生物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上的变化,也可以从个人角度上解释心智带来的行为以及最后成就方面的差异。举以高考为主要目的的高中学习生活为例,在高考中绩优者获得的又是就是在这三年的学习生活中连续积累了极多个微小优势的演化结果。这些优秀的学生从一个单词一个概念一个定理一个公式开始,慢慢地积累各种各样的知识点,并努力的建立起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连续的学习之中,一旦掌握了某个知识点,就很难忘记,而越早建立起越多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运用这些联系所花费的检索时间就越少,在短时间内能够检索到的知识点就越多,限时条件下出现错误的概率就更小。到了最后高考的时候,那些平常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更快更准确地将脑中知识点与卷面试题对应上的学生自然会脱颖而出。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演化只出现令个体获得优势的特征,而是令个体获得优势的特征会被保留下来,拥有大量优势的个体会被保留下来。


合起来看,多层演化思想要做的就是把事物在多个层次上层层展开,通过不断地提高各层元素的质量,调整元素之间、各层之间的组织关系,进而推动这件事物不断发展。


那么作为复杂世界中的一个个体,我们个人应该怎样应用多层演化的思想来进行自我升级呢?这就需要面向高阶目标的局部搜索试错。


面向高阶目标的局部搜索试错。


高阶目标是复杂的,也是多层的,然而最核心的一点是高阶目标是路径隐藏向下兼容的。借用较为流行的《三体》里的解释高维度的例子,高维度的物体可以从低维度所不拥有的任意一个维度进入低维度,而低维度对高维度抑或同一维度都不能实现这样的进入。就像纸上的一个圆是二维的,生活在三维空间的我们可以从高度这一二维并不具有的维度进入圆的内部并且不破坏这个圆,而从二维平面上或者一维线性上,无论怎样都要破坏这个圆的圆周才能进入这个圆的内部。高阶目标亦是如此,如果达成某一目标的所有设计和实现路径你都了然于胸,实现这一目标你不需要做出任何改变,那么这个目标就不能被称之为高阶目标。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实现一个高阶目标呢?运用多层演化的思想,我们首先应该将这个高阶目标进行降维处理,根据我们已知的信息,将这个目标一层一层逐渐剥离,直到分离出的元素是我们一个确切的时间单位里可以完成的程度为止。然后我们完成,我们获得反馈,如果这件事做得正确,我们就继续完善或者进行下一件,如果错了,我们就尝试使用其他的方法或者手段再试一次,直到达到预期(或者差强人意)。每当我们掌握一定数量的同一维度的元素就要在高一个维度的层次上尝试组织起这些元素。在组织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一些元素没有必要,有一些元素被我们遗漏了还没有掌握,有一些元素掌握的还不够充分,我们就回过头来再针对这些元素进行探索和增删改换。然后,正确的元素与适当的组织关系通过反馈与确认保留下来,慢慢累积,作为基础让我们继续探索其他所需元素和可能的组织形式,直到我们层层实现,最终完成这个高阶目标。


由于通向高阶目标的路径一般是对尚未实现这一目标的低阶的我们隐藏的,所以我们事先对高阶目标的层层剥离最后得到的元素集合与元素之间,各层之间的组织关系的预期与最后实现的方式一定是存在差别的。我们犯错误,我们改正,我们继续犯不同的错误,然后改正后获得的微小优势不断累积。这本质上就是试错。换言之,试错是实现高阶目标的唯一实现途径,所有避开试错的尝试都是缘木求鱼。我们能做到的只有尽量减少试错成本,从而提高试错效率,最终达到尽可能快速地完成高阶目标实现自我升级。


而想要减少试错成本,我们就需要利用高阶目标的另一个特性,那就是向下兼容——我们可以通过向已经完成相同相似相近高阶目标的人学习,以他们的路径为基础寻找自己的路径,是为局部搜索。相较于完全随机的试错,局部搜索实际上是从大大减少了试错次数的数学期望从而减少了试错成本的。也就是说,你通过随机试错,可能会犯很多错误才能找到正确的那条,而局部搜索给你提供了一个参考,在这个参考的附近正确的路径可能分布的更为密集,总体上来讲可能犯的错误更少就可以找到那条适合你的。那为什么别人的路径不能直接照搬过来从而绕过试错呢?因为首先你和业已完成的该高阶目标的人起点不同,所以即使是通向相同高阶目标的路径也肯定不会完全相同,一定存在至少一片区域没有灯塔你需要摸黑前行;其次,所有路径都是有时间标签的,火车站的车次和时刻表都时常在调整,那么怎么可能有一条任由时间流逝而波澜不惊的路径始终通往并不在物理上存在的高阶目标呢?


知道了局部搜索能够减少试错成本,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局部试错呢?


第一步,就是从已经完成高阶目标的人那里获得信息。

第二步,就是将隐性的信息尽量显性化,把他们很多的“意境”、“功夫”等模糊的词汇找到对应的可操作可度量的具体步骤。

第三步,根据现实的反馈进行调整。


我们不妨以陈虎平老师的另一本书《GRE阅读制胜法则——结构阅读法》为例分析一下整个面向高阶目标的局部搜索试错是如何运作的。这里我们把掌握GRE阅读作为高阶目标,那么这项技能大致上就可以分为两个低一层次的目标:即快速阅读掌握文章大意与快速准确答对问题。而掌握文章大意又可以向下层层分为文章结构、段落结构、句子结构,最后以句子作为最基本的元素来开始层层向上突破。快速准确答对问题则可以并列的分为又低一层的题型解法、题干定位、选项甄别等三个并列的部分,这三个部分向下也可以再进行分类。针对不同长度的文章,陈虎平老师也列出了相对应的考前应该达到的时间。最后陈虎平老师甚至给出来在一定时间内训练GRE阅读兼顾专业课的一周每天时间安排表,把每天的这就是利用了多层的思想,庖丁解牛,把一个可能需要400个小时才能完成的高阶目标分解到了每天都有具体的任务和评判标准,这样连续的学习积累下的优势体现的就是演化的思想。


而准备GRE的考生,依据这本书来准备阅读,就是一种局部搜索试错——陈虎平老师自己也承认,这也许并不是最高效的GRE阅读学习的方法,也不可能解决所有考生遇到的问题,但是通过学习结构阅读法就是要把一些已经确定的套路传达给考生,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已经有人发明了轮子,你拿来用就可以了,不用再发明一遍。”到最后,每个考生掌握的结构阅读法可能都有差别,随着GRE考试的变革,如果陈虎平老师现在再出书的话,内容也会有调整,但是这样一种用局部搜索试错的方法实现多层演化进而完成高阶目标在复杂世界里完成自我升级的思想却是我们可以时时比对借鉴的。


“因为你希望自己成为这样或那样的人,于是才给自己定下了目标。这个目标把你接受的全部信息重新做了筛选与锁定,来有意识的制造了一个你生存的环境,让你向某一个具体的方向演化。”P197

“在最外层看起来很普通而且被我们熟识的东西,其实都是人类的奇迹。”P195


扩展阅读

推倒自我升级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正确的相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