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课外培训行业应该是属于最受瞩目的一个行业。4月份,出台了《民办教育租赁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本来这个实施条例应该是在2017年9月1日之前会正式生效的,但最终到今天,这个实施条例都没办法落地。到了8月份,司法部把这个修订草案变成送审稿了,公开重新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一出,港股交易港暴跌,因为切断了并购非营利学校的购进。
同时,在8月6日,国务院出台了《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这个史称最严的禁补令,也导致了美股的新东方、好未来的股价,虽然没有像港股的跌幅那么厉害,但也跌掉了一百多亿。所以大家会看到,从年初到现在,对课外培训机构的管理只有更严没有最严。
因为根据国务院的意见,虽然它不是法律,虽然它跟司法部的送审稿有一些地方有冲突,但因为这个意见是最高层面出来的,所以后面我们可以预见,真正的实施条例出来的时候,会严格参照意见里面的具体管理条例进行修订。而且中央的文件下到地方,会越来越严,会有放大的效应,所以希望大家对这个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央视新闻里看到,2018年要进行校外培训机构的大清理,这是从中央到地方的舆论导向跟政策导向。
俗话说取势、明道、优术,这个离黄金十年差很远。我们说2002年到2012年是整个培训行业的黄金十年,但到了今天,这个野蛮成长需要结束了,需要进行清理。
国务院教育部开记者招待会的时候,摸查了38.2万家,只整改了4.5万家,还有21.4万家需要在今年年底之前全部治理完毕。因为承诺了三个阶段,上半年是摸排,年底之前是集中整改,2019年上半年是重新回头看,进行督导检查。我希望大家要充分相信这一次的执行力度。
这一次的意见稿当中最厉害之处是在于强化了问责考核,课外培训机构规范的如何,会作为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以往所有的规定当中都没有这一条,所以这一条是对行政人员最直接的管理力度,要建立问责机制,要建立严肃问责,而且对于治理不力的区,不得申报均衡发展评估认定,已经认定的要发整改通知书,所以希望大家要理解这个力度是前所未有的,执行力度一定会放大。
所以对于培训行业来说,
今年整个的做法应该是不计成本、不存幻想、加快整改的,
不合规将难以生存。
如果要生存,这几点我们必须要非常注重。
首先是硬件,要有证有照,而且要先证后照。
没有300平方以上的赶快调整,生均不够3平方的赶快整改,而且最好是3楼以下,而且必须要有消防证、房产证。目前我们可以看到,在广州3楼及以下的合规场地非常空缺,很多场地有非常多的历史问题。
还有师资,全部机构的师资包括艺术、素能,不允许用在校老师。
以往没有对素质能力类进行这么严的规定。司法部的送审稿,包括教育部的征求意见稿里都可以看到,素质能力类的机构迎来了春天。但看到这个意见出台,发现不是这样。所有的必须要求纳入统一管理当中,对于开展学科性培训的,必须要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这跟素质能力类的有所区别。因为素质能力类的不是说全部行业的教师资格都有。
这一点是当下影响最大、最广的条例。
要求收费时段与教学安排一致,而且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三个月的学费。
这三个月不可能再调整,再有什么意见也不可能调整,因为这是中央领导签过字的,所以这一点对我们下半年跟后面的收费都有很大的挑战。一对一可能好一点,班课是相对比较痛苦的。包括现在很多英语学习机构、艺术学习机构,一般都是收一年或半年的费用,按照这个逻辑来说,不能这样收费。整个的逻辑是,不想机构拿预收的学费再进行发展,会有很多的风险。我们要理解这个规定的初衷。
学科知识培训的内容以及班级招生对象、进度、上课时间等都要向当地主管部门进行备案并向社会公布,不能超前,不能有预习班。
当然,培训行业小、散、乱、弱,而且很多是不符合条件的。像广州教育局统计的7800多家培训机构,560家是拿到了办学许可证的。然后没有拿到办学许可证的当中,有5000多家面积小于200平方,意味着这5000多家低于200平方的,是肯定拿不到办学许可证的,因为面积要求不够。所以会看到,广州7000多家,只有500多家是拿到牌照的,其他都没有拿到。所以整个的行业当中,有可能这些无牌无证出一个坏的影响,会影响到整个行业。
我们作为正规经营的,希望长久经营的,都非常希望能够规范管理。行业如果不规范,一定没有行业的未来,所以我们要拥护行业的治理。以往我们希望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行业治理的时候,教育主管部门说我们没有执法权。就算知道有人无证经营,知道就在你旁边有不到300平方的没有纳入管理、没有交税的、没有牌照的等等,没法去取缔。但现在有了5个部门联合执法,公安都出动了,所以应该来说,对正规经营,希望长久经营的机构来说,这是一个福音。
所以要合当下的法,会面临很多的阵痛。我们建议,
要守住现在,要度过这个困难,后面就是春天。
当下的形势是从严治理,所以当下的寒冬不适宜播种,更不适宜用别人的钱播种,包括收学生学费的钱进行扩张。希望
大家在这个寒冬的时候,要守得住、站得稳,要生存下来。生存下来,下一步就是春天。
除了合法律的规,卓越觉得也要合成长规律,不同阶段成长不一样。早期我们的重点是在招生,当时都是请的优秀老师,强调的是把招生招好就行了,找老师去上,因为我们的能力不可能那么全面,只能是在某一块比较厉害。
过了一千万以后,到了五千万之间,我们要开分校。这个时候老师的供应还够,当时还可以请兼职老师,但缺乏管理人员。所以需要从自己做到培养别人做,那时候碰到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避免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或者教会了他,他自己独立出去又开另外的机构跟你竞争,这道坎是必须要迈过去的。
我们当时也培训了很多人,也有人真的出去干,就在你旁边开一个分校,就把你原有的老师、学生拉走,我们碰到过。但最终我们走出来了,前面那好几个都失败了。
一个机构的成功,还是要靠整体的。
过了五千万以后,必须要有自己核心的老师,而不能是靠请外面的老师或临时组建的老师。必须要有师资培训队伍,必须要从一个大学生毕业,怎么能够培养他成为合格的老师,成为有自己文化烙印的、有自己企业特色的老师。这就是迈入最关键的时候,而不能再请外面的老师,或者别人离职的老师过来,因为整个文化是冲突的,很多的要求、管理落不了地。这个时候关键就要注意师资这块。
过了一个亿以后,就要看整个的产品体系是否完善,整个组织是否运作高效,在不同阶段的重点不一样。
大家经常会听到很多的理论,什么是运营为王,什么是产品为王,什么是教学为王。
根据不同的场景,在发展的不同时期,需要的东西不一样
。
卓越到现在,建立了整个人员方向体系,人员从自己到领导团队到领导经理到领导组织,有不同的级别,有教学管理线、产品管理线、营运线、职能线、IT线等等。要打造好这种完善的体系。包括有完善的培训课程。因为作为培训行业来说,是劳动密集型的,靠的是人。刚才说了,人是最靠不住的。
因为人有很多的想法,特别是知识分子,有很多很多的想法,怎么才能把他们团结在一起,而且能够共同长久的往下走?这个非常不容易。所以作为校长,作为办学者,可能经常头痛在这里。把他培养成熟了,他到了一定阶段,发现自己有发展的瓶颈,会想在这里可能得不到发展,可能要离开。因为有知识的人想的更多是发展,钱是需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如果钱到了一定程度,首先考虑的是后面的发展。如果在这个组织当中得不到后面的发展,那可能马上的念头就是换一个平台,所以管人是最难的。
要让人在组织里长久留下来,就要让他在不断获得收入的同时,能够不断收获和发展。
所以在我们企业内部,我们打造了从低到高的不同级别训练体系、训练课程以及成长的路径,给他一个成长的体系,比如师傅带徒弟等等,让我们的卓越员工在卓越的体系里面,在不同的时期,都能够有不同的成长跟发展,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样才能相对久的留在这里面。
所以为什么卓越从当时的管理学院,今年合并成立了卓越大学,把整体的课程放到了里面。像营运课程,一个员工从刚晋升到主管,会有管理的实务课程,会进行技能鉴定,15-24个月让他学会系统管理。还有校区副主任,6-9个月的培训。还有校区校长,进行18个月的培训。再往上就是分区校长,让他学会管理。会搭建很多的课程,让卓越的员工在里面得到不断的成长。
系统要完善,文化也要建设
。
使命、愿景、价值观等等,要做好自己企业的文化建设。还要搭建发展的平台,卓越现在也是建立了内部员工创业平台,让有创业动机、创业能力的伙伴,可以在卓越内部创业成功,失败了算卓越的,成功了算伙伴的。
还有整体的,从进入卓越到退休的福利体系,包括二代整体幸福的东西,都要规划下去。
我们21年来的发展,感觉是
规模越大,能力要求就越全面。
作为每一个机构,要么就自我快速学习成长,可以看到当下这几年办的校长培训非常多,而且校长都非常踊跃参与到学习当中。要么就加快组织能力的建设,加快引入人才,自己干不了,但我可以引入很多人帮干这个事情。
合规的第三点,要合教育之规律。
以往的成功,不代表现在还能成功
,
用以往的手段在当下再运营的时候,有可能会碰到几个问题。我们经常说,优秀是卓越的大敌,原来因为很优秀了,会有惯性,觉得做这个是ok的。但现在时代在变化,我们现在的变化速度越超以往。我们可以看到,当下新生代的父母也发生了变化,他对素质教育有更多的追求,更多注重便利、体验,更多注重思考孩子未来会怎样,跟国际接轨会怎么样,思考了很多问题。而且我们会看到,新生代父母跟新生代孩子,是习惯于线上的,他们都是线上的人。而不像我们出生的时候,可能是线下,现在通过了智能手机,我们是挂在了线上,但他们一出生,基本就是线上线下结合的。所以线上教育未来一定会有它的春天。当然我们相信,线上教育不可能把线下教育消灭,但未来线上线下的结合必然会成为一种趋势。
所以
新的教育,强调的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老师为中心,而不是以机构为中心,而且强调的是我学这个东西,怎么才能够在未来取得优势。
我这段时间在看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我特别认同日本的理念。它也做教育改革,但它的改革出发点是说,日本进行教育改革以后,在未来我们的人才能不能促使日本在世界竞争当中取得优势。它的出发点不是让孩子更幸福、更轻松、更快乐,而是未来怎么才能更成功。
合规是合法律之规,合成长之规则,合教育之规律。我们要合这么多的规则。在当下来说,我们很难有时间让我们慢慢成长为这样的人,成长为这样的组织,所以只能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