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到武纺那会儿,最怕被亲戚问的就是“你为什么要学纺织?”我往往不知道如何回答,因为这个学校也是有其他专业的。
你跟他们说纺织大学也有很多别的专业,这时候他们来一句“那你们学校是不是除了搞纺织以外其他的专业都不行?”然后,我就不想说话了。
我相信每个在武纺上过学的人,都经历过失望、适应以及不舍。有个阳光校区的学长说的几句话我好喜欢:
“初来乍到,以为世外桃源;去日弥久,看作偏僻樊笼;时至今日,又觉绿草茵茵,钟灵毓秀。”
这大概说的就是我的心境。而事到如今,我离开后的武汉纺织大学,到底是什么样子?
“应该没有哪个学校学生洒脱得像纺织大学,
说起常去的地方,
毫不犹豫地说,常去对面的民大啊。
民大风景可美了,笑着说的,说得自然极了。”
△ 学校对面的民大建筑,以及纺大熟悉的小门
刚到纺大南湖校区的时候挺失望的,宿舍没有空调,而且特别旧,没有独立卫生间,总觉得自己还是在高中。好在离市区近,隔三差五就往光谷跑。
学校里就可以看到对面民大修得盛气凌人的建筑,跟室友开玩笑说:“我们这是常年活在民大的阴影里啊。”可不知道为何,这次再看到学校旁边常走的侧门,竟然觉得那么熟悉,熟悉到我一下公交车就忍不住左拐过马路了。
这个“左拐过马路”的动作提醒我,民大虽然比纺大好看,可脚步还是记得回学校的那个惯性的方向。
“学校做织物的班级给路边大树都穿上毛衣,
那时候下课的我觉得它们太有爱了,
还和它们拍了照片。
5年过去了,如今只看到褪色的毛衣孤单挂着。”
△ 五年前拍的照片&现在拍的照片
可能是因为我们学校多半都是学艺术的原因吧,特别是服设和环艺之类的,多半都喜欢玩创作,学校里很多细节都因此变得很有爱。
有幸看到过如巴黎时装周般高端的毕业作品展,也看到过只凭路边一个二维码就可以用手机虚拟全景观看的摄影作品展,当然也见过给路边的大树穿毛衣。
只可惜这次再看到这些“毛衣”,都几乎掉了色,耷拉在树干上。想起很多事情,想起晚上出去光谷玩的那会儿,还跟室友说:“这是不是防止我们低头玩手机不看路撞树弄的保护层?”
“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以前的操场,
有一股原野的气息,跑起来像在荒郊野外。
如今竟然建好了这么好的操场,
我坐在操场旁回忆以前这里是个什么地方。”
好像每个人都有这么一种魔力,就是你待过的地方永远是刚好在你走的时候变好。
以前上高中,我刚上高一,下一届就开始用投影仪多媒体教室;后来刚毕业,学校就开始往寝室装空调;也不知道为什么等我一走,武纺这万年都不会修的体育场马上就焕然一新。
在操场跑了两圈,突然有点羡慕现在还在武纺上学的你们。
“后来总跟人聊起大学,
他们都说寝室和图书馆两点一线的生活。
我说我很少去图书馆,
我的两点一线是寝室和画室。”
很少去图书馆,上学那会儿我最喜欢待在寝室。在床铺上用木板固定出来一个桌面,一些小作业都是在床上画的。偶尔有大作业就去画室,每天都活在听班长说“要交什么什么作业”的世界里,活在“素描色彩静物”里。
以至于我现在站在我们寝室门口,都以为下一秒班长会从里面冲出来说:“走!我还有一张鸟瞰图没画呢!一起~”
“纺大的模特专业是一个最养眼的存在,
路过几个学生像是路过一个时装周。
如今还能看到他们在路上走秀,
我就放心了。”
刚好碰到了毕业季,学生陪同教授们参加学校里的各种毕业展,又到了一代新人送旧人的隆重的时刻。
大家都穿着自己学生纺织的织物,穿戴着自己的设计,虽然说不上高端或者华贵,但终归带着一种仪式感。
“总说自己是纺大的,
可从来没有见过学校搞纺织。
没有想到看到学校有这些东西,
是这个时候。”
我都不知道学校里有这样偌大的一个机器,这时候看到,像是到了太空发射基地。好像随时要起飞一样,它就这么煞有介事地摆在学校里,我之前竟然从来没有看到过。
△ 我猜,面对这些场景应该是服装设计专业同学的日常。
记得一个服装设计专业的同学曾经跟我叫苦不迭,说每天都在学画效果图和打版,就是没有到制作成衣的课程。
我才她现在大概早就忘记了那时候烦躁的事情了,因为现在身边好些个朋友都穿着她做出来的衣服。
△ 学校里拿来展览的衣服,我朋友问,旧时代的衣服取名为啥都这么直接?
“以前的教工食堂黑乎乎的像地下工厂,
不知为什么现在却变好看很多,
可我唯一还爱三叔公原汤面和旁边的煎蛋,
多的就没有了。”
如果不是这次回来看武纺,我大概不会知道教工食堂居然变得这么色彩斑斓。以前的教工食堂哪是这样啊,基本上没有几盏灯,档口也是灰漆漆的。现在的配色跟幼儿园似的,档口变得更像是商场美食广场,干净太多了。
好歹我也是曾经在教工食堂解决过温饱问题的,不过唯一值得推荐的就是三叔公原汤面馆的这碗肉酱面吧。大学的时候能安心来食堂来吃饭的人不多,可这碗肉酱面的味道和汤头我一直很喜欢。肉酱新鲜,面条不会太硬,7块钱的价格,我愿意每天都吃一碗。
难得的是在教工食堂的一个档口发现这家煎蛋,煎蛋我吃过很多,但是没有想到这家的熟嫩程度竟然是我最喜欢的口感。
我猜老板一定煎了上万个鸡蛋,才换得如此精准的时间掌握,分秒不差地立刻用铲子捞进你碗里。
“最忙到没时间出去浪的时间,
都是吃学生食堂。
学校就这一个学生食堂,
却有我最爱吃的砂锅米线。”
学生食堂的地理优势在我不愿意跑太远的日子里变得尤为重要,一出寝室右拐就是学生食堂。我只是一直搞不懂为什么学校只有一个学生食堂,还偏要任性地叫学生一食堂。
我应该有贡献超过100锅米线,每次吃这一锅米线,里面的番茄鸡蛋和白菜味道都能立刻把我拉回到这时候的记忆。
就好像我现在嘴里吃着这碗,跟几年前那锅一模一样。
“如果说关于纺大有美食记忆的话,
我想应该属于被拆掉的后街。
而我的青春留在了不复存在的后街,
以及现在还在的土家食坊和爆爆弹。”
△ 土家食坊的菜可以外卖,但是千万不要点外卖。我试过几次,发现直接到店里吃的味道,要比点外卖好很多,原因不明。
我不知道多少纺大的学生逛过那条被拆掉的后街,反正我曾经是在后街的“红油豆花、炕土豆、东北烤冷面、潮汕生锅粥、公安锅盔、烤面筋、麻辣烫”里活过来的,可是我离开纺大后它就被拆掉了。
好在华罗利还在,土家食坊里的炒菜我吃了无数次,印象深刻。后来吃过很多不知名的炒菜店,还是都不如上学时总吃的土家食坊好吃。
最最最最最最最最重磅要提到的是位于华罗利里这家老鸭粉丝馆里的爆爆弹双皮奶,只要来这家就必点的一个。
双皮奶的爆弹珠子在嘴巴里炸开的那种感觉,实在是太奇妙了。哪怕后来我吃过无数种类似的爆弹珠子,都不如这家爆珠的内容物口味做得妙。
你只有亲自试过,才知道我为什么那么无法忘怀。
“每次下雨我都在担心学校会不会淹水,
如今好久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了。
每次晚回学校都在担心901会不会收班,
如今好久没有坐过这趟车了。”
如果问我同学大学时代最爱的地方是哪里,那大概就是寝室了。因为学校离市区实在是太远,大家都浪不动,只能在寝室待着。我们寝室好几个不会玩网游的,硬生生地在大学期间被动学会了玩游戏。
我不知道有几个像我这样隔三差五浪到光谷的人,但如果你是,你应该懂每次回来站在902上罚站的滋味。
△ 曾经淹水的学校,竟然有人能捞出鱼来。/图片来自于网络
以前只要一下雨,就担心自己能不能从寝室出去,是要划船还是潜水。如今离开了学校,再回头看着似乎不再淹水的纺大,想着再也不用担心这样的问题了,竟然有些失落。
淹水固然是件令人烦躁的事情,失落是因为发现自己再也不属于这里了。
“我最后悔的事情,
大概就是没有在情人坡上谈一场恋爱。
这个像苏格兰草原一般的地方,
如今比以前更好看了。”
传说是因为学校要建个什么挖了土,后来又没建了,于是留下了这个山坡。后来很多情侣到这个山坡上谈恋爱,于是成了情人坡。
多年之后再回来看这个山坡,草长密了很多,树也高了些。远远望过去竟然觉得它像苏格兰草原似的,我想也就只有纺大才有这么宽广的地势,能在校园里容得下一片草原吧。
“忘不了在食堂一楼做作业的日子,
你无法想象在一个食堂里,
一楼有我最讨厌的试卷习题,
二楼有我最喜欢的芝士辛拉面。”
可能是因为太多人觉得一食堂的饭菜不如二食堂,所以慢慢的一食堂就变成了图书馆一样的存在。我在一食堂一楼看过几次书,可每次都是看着看着就开始玩手机。
如今离开了纺大再回头看学弟学妹们在这写作业,发现有一点变化。就是以前我们来这里写作业都是自己过来,现在却似乎都是情侣。
在一食堂,我最喜欢的大概就是合利家的这碗芝士辛拉面了吧。好在它还在,我又吃了一碗。
每次看到老板往里面放进一整片的芝士,然后看着芝士在碗里慢慢变软,我就食欲大增。辛拉面的爽滑和浓郁的芝士味道混合,曾把我对整个一食堂的印象改观许多。
“二食堂简直是活的世界美食地图,
你光是转上一圈,
就感觉从全世界的美食转了一轮,
感谢二食堂对我们孜孜不倦的圈养。”
(你能数的清有多少个地方的菜么?)
二食堂的美食基本上都是以地区命名的,不仅国内,还有国外。光是可选种类上面,就已经秒杀一食堂了,这也难怪为什么那么多人更愿意来二食堂。总的来说,有以下三个档口我是感觉还不错。
陕西油泼面
我特别喜欢油泼面的原因是因为开胃,在学校不知道为什么有太多时候莫名地什么都不想吃。但每次一想到二食堂的油泼面,我就忍不住会咽口水。他家的油泼面咸淡适中,关键是油泼面口味的那股劲儿保持得很好。
洪湖小碗菜
我实在是太喜欢小碗菜的形式了,把一道道菜分开摆盘,而不是像大锅菜一样什么都混杂在一起。明明是吃食堂,都莫名有了一股仪式感。
但凡是能在食堂食谱里配汤的,都值得大大表扬。
机器人刀削面
如果你吃过这家,一定会对这个档口里那个削面的喜洋洋印象深刻,散发出一种谜一般的诡异感觉。
不过面的味道还不错,每次去都是为了意淫喜洋洋给自己下面的奇怪快感。
“想想自己那些年在后街的时光,
竟然发生过那么多事情。
和水果店老板扯过皮,被发源地的胖子坑过,
如今再走这里,一切如昨。”
这条路我已经忘了自己走过多少次,特别是下雨的时候,泥水混和,花式拍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