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传媒研究
传媒圈里圈外,新闻台前幕后,这里大概是离新闻一线最近的地方,给你不一样的视角,新闻从未如此有趣。关注我们~~~因为你除了帅,还有脑子。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传媒研究

读者眼中的“假新闻”不只是“假的新闻” | 路透重磅调查报告

新京报传媒研究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11-21 09:57

正文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全媒派

(id: quanmeipai


信息环境芜杂的当下,假新闻丛生。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各种虚假信息,将“假新闻”议题放在了全世界人们的议事日程上。在这里,我们给“假新闻”下个定义: 它指的是出于政治目的或商业利益编造的新闻报道。

但在实践中,这个词的使用范围远比那些为了追求广告收入而编造的虚假内容广泛得多,除了臭名昭著的马其顿“假新闻工厂”和政府的虚假宣传,人们还会用它指代那些带偏见的新闻、党派言论,以及政客们虚假无耻的言论。这些新闻通常在社交媒体或其他平台传播,然后被新闻媒体放大。此外,这一术语已成为传统媒体批评新闻专业主义丧失的武器。


迄今为止,围绕虚假新闻的讨论一直由记者、科技公司和政策制定者主导,以及学者和智库进行的相关学术研究。而这次, 路透新闻研究院(RISJ)发布重磅调查报告, 通过分析普通读者 对假新闻的看法,为这场讨论提供一个自下而上的视角和补充。


该报告分析了 8个焦点小组的访谈结果和1份网络新闻读者调查数据 ,以了解读者对虚假新闻的看法。调查对象涵盖美国、英国、西班牙和芬兰四个国家,主要针对2017年上半年的虚假新闻。研究发现:

  • 对读者来说,假新闻和新闻并无明晰的界限,只有程度的区别;

  • 当被要求提供假新闻的例子时,受访者说的更多的是低质新闻、宣传(包括政客的谎言和极端党派内容)和广告,而不是伪装成新闻报道的虚假信息;

  • 假新闻的产生由三个因素促成:发布新闻的媒体,促成假新闻产生的政客,以及推波助澜的平台;

  • 人们会对假新闻进行讨论,他们认为“假新闻”是政客们的“政治术语”,同时新闻媒体和社交平台也要为此负一部分责任;

  • 假新闻的讨论是在对媒体、政客和平台的不信任的背景下进行的。在复杂的信息语境下,这是对信息主导者的一种普遍怀疑;

  • 大多数人认为,某些新闻媒体是核查信源时的一贯选择。当需要核实信息时,他们会从这些媒体所发布的内容中进行核查。但是具体在信任哪个新闻媒体的问题上,人们意见不同。只有极少数新闻来源能获得所有人信赖。



调查结果表明,从读者的角度来看, 假新闻只是部分与捏造的新闻报道相关,更多的与对整个信息环境的不满相关。 这里的信息环境要素包含新闻媒体、政客以及平台公司。解决虚假新闻报道问题固然重要,但它无法从更广泛的层面改变人们对新闻的看法,尤其是对于当前的网络环境而言,低质的新闻、政治宣传和误导性广告充斥其中,信息环境更加复杂。


2个转变:假新闻的讨论语境


两种潜在的结构性变化,为当前假新闻的讨论提供了语境。


第一个结构性变化:新闻媒体和其他公共机构(包括政客和公众)之间的普遍信任危机。


各个国家的信任危机程度并非完全一致,但它确实普遍存在。即使是在芬兰这样社会信任度较高的国家,公民对他们所接触到的新闻都持高度怀疑态度,不管这些新闻是来自政治家、新闻媒体、社交媒体或在线搜索。


而在像美国这些国家,这种信任的下降早在数字媒体出现之前就已经开始,而且某种程度上,小报化(tabloidization)和政治上的两极分化都推动了这种不信任,伴随而来的是公共领地的消失,和新闻媒体上越来越频繁的政治攻击。


第二个结构性变化:从20世纪由广播和印刷媒体主导的环境,转向日益数字化、由移动媒体和社交媒体主导的环境。


在新的环境中,媒体作为内容生产者仍然至关重要,但在内容分发和把关层面的作用被大大削弱。因为读者有更多选择,同时,大型平台公司正在通过搜索服务、社交媒体和消息应用等重塑媒体消费。在这些背景下,发布任何信息都更容易,包括错误的或编造的信息。虽然几个独立的研究表明,即使是在美国,只有小部分读者暴露在被证实的假新闻中,而且这类信息只占人们日常接触的信息的极小部分,但在整个变化的媒体环境中,假新闻的体量确实不小。


4大结论:受众视角下的假新闻


为了更好地理解在这个不断变化的媒体环境下的假新闻,我们在美国、英国、西班牙和芬兰的8个焦点小组中提出了这个问题: 我们要求受访者定义“假新闻”这个概念,并告诉我们“假新闻”对他们意味着什么。


需要注意的是,定性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深度和个体的细微差别,只能代表特定的被调查者的情况,不能代表整体样本。


我们的焦点小组参与者并不都同意彼此的观点,也不是每个人都同意他们的观点。还需要强调的是,与西班牙和芬兰相比,“假新闻”一词在英国、美国引起了更多的讨论。无论如何,我们还是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


在焦点小组访谈中,我们发现人们对“假新闻”一词的理解各异。 大多数受访者都认识到,这一术语已经被媒体和平台的批评者们武器化了,并且受访者能清楚地区分出讽刺、诽谤和捏造信息。此外,人们认为假新闻还包括低质的新闻报道、政治宣传、某些形式的广告等等。对于受众来说,虚假新闻和真实新闻之间的区别不是绝对的,而是模糊的。在大众对虚假新闻的理解中,主要分类如下图所列。


结论一:受众认为,假新闻和真实新闻的区别在于程度不同


与学者对虚假新闻的精确定义不同,焦点小组参与者认为假新闻是一种广泛而多样的类别,它与其他新闻的差异不是黑和白的区别,而在于程度上的不同。伦敦的焦点小组访谈记录如下:

主持人:“假新闻”对你意味着什么?

M1:编造的故事。

F:你相信你所听到、看到和读到的每一件事吗?肯定有一些是虚构的。

M2:这就像光谱一样,不是吗?

M3:这么多年来假新闻一直存在,不是吗?

“光谱”概念以及“假新闻由来已久”的观点,也在其他地方得到了佐证。当被问到假新闻时,赫尔辛基的焦点小组参与者给出了这样的定义:


“没有事实依据的新闻。”

“有色、偏倚、偏见。”

“但是话说回来,有哪个媒体是绝对客观的吗?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当被要求定义“假新闻”时,焦点小组的受访者给出了一系列定义,以及他们所看到的其他人使用这个术语的方式。

他们认为假新闻包含两种意思。 一种是指与真实新闻相对的,没有揭露事实真相的新闻;另一种指政治层面上与个人观点不一致的新闻。

在纽约的一个焦点小组中,一名女性参与者提出了一个最简单的定义。她认为假新闻就是“错误的信息”。但实际上,大多数焦点小组的参与者认为很难区分正确信息和错误信息,他们只能依赖自己的能力来理解所遇到的问题,尽管这是一种主观判断。同一个焦点小组的另一名女性认为,“假新闻”是“你不相信的新闻”。“这个人看到的是这个故事,另一个人看到的是另一个故事,你决定哪个故事是真,哪个是假。”

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成员们依赖所谓的“来源因素”(他们信任的媒体品牌)和“社会因素”(他们信任的人)来核实信息,声称他们依赖于朋友和家人,信任新闻媒体和自己的(网上)研究。



结论二:人们认为虚假新闻的主要形式是低质的新闻报道、政治宣传,以及广告


当被要求列举假新闻的例子时,焦点小组参与者给出了如下示例: 低质的新闻(主要来自传统媒体)、政治家的宣传(无论是国内或国际),网络上看到的各种形式的广告和赞助内容等。 但是,很少有人提到伪装成新闻的虚假内容。 尽管商业或政府力量是虚假新闻产生的重要因素,但在调查中,受众看到的是一个更广义的虚假新闻问题,其中牵涉记者和政客。

焦点小组参与者认为低质的新闻指那些耸人听闻的、不可信的报道,尤其在明星、健康、体育等报道领域。 “有很多明星花边新闻是假的……比如珍妮弗•安妮斯顿有一个新丈夫。”一个美国的参与者说,“你可以通过20个不同的网站来研究它,它们都可能是反刍的新闻,彼此照应一步步加深谎言。”而一名西班牙的参与者说:“对于我所喜欢的健康或体育运动来说,大多数新闻都是谎言,这与整个行业有关。”


而所谓的政治家的“宣传”,则与那些撒谎或试图编造故事的政客们有关, 其中特朗普总统经常被参与者们提起。



宣传也与记者报道政治的方式有关。人们把党派新闻报道看作是一种虚假信息。一个西班牙焦点小组的参与者跳脱出这个问题说:“新闻媒体把没有发生过的事告诉人们,他们在创造事实。当然也存在一些可靠的媒体,但一般来说,假新闻会让我抵触所有媒体。”

很多焦点小组的参与者也看到了那些误导性广告, 包括一些弹出式广告,一些形式的赞助内容,以及各种形式的网络广告链接。

F1:你会看到弹出式广告,因为当内容免费时,它们(媒体或平台)就会依赖广告销售。

主持人:你同意上面的观点吗?你觉得假新闻是什么意思?

F2:比如当你往下滚动网页的时候,网页上出现“看这十二名童星长什么样子”,点开之后都是搞笑的照片。


最后,假新闻也指狭义上的错误信息,这种类型的信息通常以营利为目的,或者为了宣传。 正如一位参与者所解释,“要么是想骗点击出售广告,要么可以用它来宣传。”(问题在于,成功欺骗人们的虚假新闻不会轻易被认出来)

与低质新闻、宣传、广告等彻头彻尾的假新闻不同,几个焦点小组的参与者明确地指出,有一种新闻即使不真实,也不算假新闻,比如讽刺性新闻。一个焦点小组的参与者说:“讽刺性新闻从技术上讲是假新闻,但它非常有趣。”


结论三:人们将媒体、平台公司和政客与虚假新闻联系在一起,但也认为可信的新闻媒体是潜在的纠错者


虚假新闻显然是一个能让人们产生共鸣的词,因为它指向的是对记者、新闻媒体和政客长期以来的怀疑态度。而且显然,这一术语正在吸引人们的眼球,因为人们在网上看到的各种东西。这点多次在焦点小组得到印证,例如在纽约的讨论中,一个参与者说,“我经常注意到虚假新闻,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人们会说发生了一件事,然后我们就想看看它是不是真的,毕竟有很多假新闻。”另一位与会者做了详细阐述:“互联网上没有审查,所以任何人都可以发表任何东西,但如果他们出版了一份报纸,他们讲的理应是事实。”



虽然很少有人直接归咎于平台公司,但虚假信息的泛滥往往与平台的产品和服务有关,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的分享。 伦敦焦点小组的一名女性参与者说:“就像在我的Facebook上,越来越多的人在分享新闻,但现在,假新闻似乎比以前更多了,事情都变质了。”



从上面的部分可以清楚地看到, 人们对新闻媒体在假新闻传播中的作用有着非常不同的看法。 他们通常对小报和党派媒体感到不甚乐观。但如果他们需要可靠的信息,他们会求助于特定的媒体机构。


伦敦的一名参与者说:“《泰晤士报》有付费墙,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是,要核实这些事实需要花费大量的钱,所以这里没有虚假的新闻。在这之外的任何东西都是假新闻。“在美国,人们不断地提到CNN和《纽约时报》,在英国是BBC,在西班牙是《国家报》(El Pais),以及芬兰的Helsingin Sanomat。但很清楚的一点是,对于值得信任的媒体,各方并没有达成共识。其他参与者对这些知名品牌的可信度提出了质疑,转而相信那些党派化色彩分明的媒体。例如,美国的一些人认为《纽约时报》是有偏见的,而福克斯新闻则更加平衡。



结论四:人们认为“假新闻”这个词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被政治化的时髦词汇


尤其是在美国和英国,他们知道关于假新闻的讨论,并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很明显,他们在媒体内容消费的过程中,也会参与相关的讨论,并被不断强化。但是,围绕这一问题的公开辩论使人们更加注意假新闻。纽约的一个参与者提到特朗普经常在Twitter上使用这个词时说,“假新闻是一个大流行词,人们会像他们说的那样,会说“CNN的假新闻或其他事实”。政治人物攻击媒体,称其为“假新闻”,这在许多方面都是一种非常真实的挫败感,但人们也意识到,这个词越来越被武器化了。



虚假新闻讨论的低可信度背景


焦点小组数据和调查数据都在提醒我们, 虚假新闻的讨论是在各种机构的低信任度背景下上演的。 这是“假新闻”这个词引起强烈反响的原因之一,不管它是用来批评平台公司、媒体,还是那些说谎的政客。看看研究中涉及的四个国家,调查数据显示,在美国和英国,仅不到一半的网络新闻受众认为,可以相信大部分新闻,但在芬兰和西班牙,比例却高得多。总体上来说,大部分人对新闻的信任度有限,四个国家中,有三个国家将近一半的人口甚至不信任他们消费的新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