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产品的“路线之争”,最终都得回归临床场景
感染NGS的路线选择,一直是热门话题。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大家争论的是tNGS好还是mNGS好。
当随着tNGS竞争的进一步白热化,大家对产品差异化的追求让tNGS内部也产生了“分裂”,新的话题出现了:
tNGS,究竟是应该选“多重扩增”还是“探针捕获”?
最近,柳叶刀子刊发表了一项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辉教授团队和
金圻睿合作的研究,在251例前瞻样本中头对头的比较了两种tNGS在下呼吸道感染(BALF样本)中的表现。
以我的水平,解读一篇文献那自然是.....不可能的。
但从其中的一些关键数据和可能的原因,我们依然可以对这个“路线之争”有一些更深入的理解。
多重扩增 or 探针捕获,tNGS的路线之争必须要“二选一”吗?
1. “静态数据”比较
2. “前瞻数据”比较
3. 所以呢?
(不想看文献可以直接去文末)
PS:资料均来自公开渠道
。如果咱两的理解不一致,那么你是对的。欢迎留言区指正。
文章中hc-tNGS=探针捕获,mp-tNGS=多重扩增。
两种tNGS的基础数据如下:
病原体覆盖上:
多重扩增tNGS覆盖198种病原体(
应该是他们商业化的下呼198,听说马上要升级到225)
,对前瞻性样本致病菌的覆盖率是95%(245/251)。
探针捕获tNGS覆盖3000+种病原体,对前瞻性样本致病菌的覆盖率是99%(249/251)。
TAT时间上:
多重扩增是10.3h,而探针捕获因为多了一些实验步骤所以是16h。
临床收费上:
多重扩增和探针捕获的价格大约是mNGS的1/4和1/2,三者分别是120美元、300美元和500美元(单DNA)。
数字的绝对值参考意义不大,因为tNGS用的是金
圻睿的,但mNGS用的微岩的。
这倒是K司的传统艺能了,上一次和中山医院在BSI中对比,也是用别人家的mNGS
但看个趋势还是可以的。
更多的静态天赋比较大家可以看下面这个表:
在251例的前瞻队列中,两款tNGS都基本实现了对金标准(培养)的“完美覆盖”
——培养阳性基本都能实现检出,对于培养阴性也能有较大概率检出致病菌。
CMT
(比较方法学,包括了培养、圣湘的几款PCR多联检、GeneXpert MTB等等)
总共有91例阳性,而两款tNGS一共在129位患者的样本中发现了致病菌。
受益于更广的病原体覆盖,检出率上好看了不少。
但确实谁也不能完全覆盖谁。
在检出能力上两款tNGS和mNGS共同检出的病原体是差不多一半(224/465)。
因为这次用的mNGS并不是都有RNA流程
(部分mNGS因为处方问题仅做了单DNA流程)
,所以mNGS明显在RNA检测上吃了亏。
至于mNGS漏掉了很多的
肺孢子菌则大概率是因为去宿主环节破坏了滋养细胞
(不知道这是个性问题还是所有mNGS共性问题)
进一步拆分,多重扩增tNGS漏的最多的是厌氧菌。
这是panel选择的问题,K司的下呼吸道tNGS“忽略”了对于厌氧菌的覆盖
——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厌氧菌是正常的口腔定植菌。
以我的水平,我对文献能看懂的也就这么多了。
下面是文献原文,欢迎留言区补充和指正。
回到最开始那个问题
「tNGS,究竟是应该选“多重扩增”还是“探针捕获”?」
从这篇柳叶刀看,这个选择题可能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如果说多重扩增捕获tNGS是小mNGS,那探针捕获更像一个中mNGS。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同的临床场景需要不同的产品特性:
1. 不管是探针捕获还是多重扩增,tNGS的敏感性都挺好。
2. 在一些病原谱相对明确、简单的场景下(比如上呼吸道),更短的TAT和更简单的实验流程会更贴合临床的需求。多重扩增的tNGS可能是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