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据《洛杉矶时报》消息,华裔建筑师黄振捷(Gin D. Wong)9月1日在加州比佛利山去世,享年94岁。在黄振捷最终未能走过的第95个生日的9月17日,《纽约时报》进行了相关报道。“黄振捷”这一名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或许非常陌生,然而其主持设计或参与设计的系列作品——Union 76加油站,泛美金字塔(Transamerica Pyramid),盖泽尔图书馆(Geisel Library)及洛杉矶国际机场等,成为洛杉矶及旧金山等加州城市的重要地标。
曾服役于Army Air Corps的黄振捷生前坦言,“把当B-29导航员时学到的东西用在建筑上,让我得到了内心的平静。”这一位被大众遗忘的建筑师,其现代主义设计帮助定义了洛杉矶的战后城市景观。走近被遗忘的名字,走近不被人遗忘的作品。
1922年9月17日出生于广州的黄振捷,经济萧条时期跟随家庭一起移民洛杉矶。少时的黄振捷,在数学、科学和绘画等方面表现出色。后来在采访中谈及年少时光时,黄振捷表示,“我发现,相比于拼写单词,画单词要更容易一些”。
年轻时的黄振捷
随后,黄振捷入读洛杉矶市立学院就读工程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入伍陆军航空兵团,曾在太平洋战区的B-29轰炸机上担任领航员,驻扎在天宁岛上。后来进入建筑职业生涯后,黄振捷深刻认识到担任领航员的这一段人生经历,对他的作品设计及其建筑哲学,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特别是1950年代参与设计洛杉矶国际机场及1980年代的改造——这两个与飞机航空息息相关的项目。服役期间,黄振捷身兼为排里画海报的任务,一位父亲是建筑师的战友发现了其在数学与艺术上的过人之处,并建议他学习建筑。
洛杉矶国际机场(LAX)是这座城市的地标——黄振捷的整个职业生涯都与这个不断拓展的机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58年时,为了迎接“喷射机时代”的到来,洛杉矶当局计划重新设计与改建整个机场,当时邀请了Pereira & Luckman建筑事务所来主持这一设计改建——计划在机场的中央设立航站楼与立体停车场,并以钢骨与玻璃圆顶建筑连接各个航站楼,然而这一计划最终并未实现,仅仅停留于纸面之上。
1961年时,在原计划修建钢骨与玻璃圆顶之处,当局最终决定建造一座极具未来色彩的白色主题建筑(LAX Theme Building)。由四个大型弧形支柱支撑起中央圆盘,其内为一家餐厅。这一建筑形似有着四个起落架的飞碟,甚至有人将其称为“蜘蛛状的建筑”。
LAX Theme Building的建造中
成为地标的LAX Theme Building
关于这一夺人眼球的作品,大众所熟知的,或许是Pereira & Luckman事务所里的这一连串名字——William Pereira, Charles Luckman, Welton Becket, Paul Williams等人。直到2015年时,《洛杉矶时报》的一篇报道描述,澄清了这一历史事实——当时带领设计团队完成这一任务的,是当时任职于事务所的黄振捷。
在毕业之后,黄振捷进入了Pereira & Luckman事务所工作,既而成为了事务所的主力。在当时,黄振捷虽然主导了LAX的白色主题建筑这一设计,然而笼罩在媒体光环之下的是威廉·佩雷拉(William Pereira)——他的名字赫然出现于报纸之上,在“未来景观”(Vistas for the future)的标题之下,附带的是佩雷拉的头像及慷慨激昂的陈述。因此,当1963年9月份的报纸在街头巷尾的报刊亭上售卖时,几乎没有洛杉矶市民从中认出黄振捷的名字。
黄振捷与洛杉矶国际机场的缘分,并没有在1960年代走到尽头。1978年,洛杉矶市政府开始筹办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其中一项举措是斥资7亿美元扩建机场,此时已经独立执业的黄振捷带领团队接下了这个大工程,负责设计新建第一航站楼、Tom Bradley国际航站楼、翻新第二航站楼并加盖停车场等设计,最终这项耗时将近6年的工程在奥运会前准时完工落成。黄振捷表示,回想起作为空军参战的日子,对他设计机场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因为会开飞机,了解飞机,所以知道他们对机场的需求。”在这一次的设计中,黄振捷及其团队创造了机场的卫星终端系统以及双层道路,这一系统显著提高了机场的抵达、离港、行李运输等效率,为后来的机场设计提供了参考指导。
在“二战”结束之后,黄振捷进入伊利诺伊大学就读,后来进入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学习,当时授课的其中一位教授导师即是佩雷拉。毕业之后,黄振捷进入导师佩雷拉的Pereira & Luckman事务所工作,在1952年开业的CBS电视城(CBS Television City)的设计上起到主要作用。CBS电视城是洛杉矶的一处电视摄影棚建筑群,作为在电视媒体的起步阶段建成的这一作品,包括有演播室、办公室、搭建布景所需的木工车间等。
CBS电视城
1958年Pereira & Luckman事务所解体后,黄振捷进入了第二家佩雷拉建筑事务所(William L. Pereira & Associates),成为了事务所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并最终担任事务所的总裁一职。
1960年时,黄振捷完成了比佛利山Union 76加油站这一座他相当喜欢且经久不衰的作品。原本这一设计是稍早些的、被搁浅的洛杉矶国际机场设计里的方案,黄振捷将其“挪到”了这一加油站的设计之上。引人注目的红色顶棚,如同即将展翅的羽翼,为本来应是平淡无奇的日常加油站赋予了未来主义的色彩。成为当地地标性建筑的它,更是被洛杉矶保护协会称为“全世界古奇(Googie)建筑的最佳代表作之一”。2015年接受杂志采访时,黄振捷如此描述这一建筑:“它自始至终都是作为一个简单结构来设计的,体现的是日常生活。”
另一个作品是Los Angeles Centre Studios,完成于1958年的这座仅仅12层的办公楼,在当时却是洛杉矶中心区内的最高建筑。在这一项目里,黄振捷同样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比佛利山Union 76加油站
Los Angeles Centre Studios
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LACMA),1965年完工并对外开放,当时在佩雷拉事务所工作的黄振捷同样参与其中。这一设计以水面为核心,主体建筑环绕水面布置。水池的喷泉在一定程度上屏蔽了马路交通的嘈杂声,并将博物馆与马路的活动区分开来。当时有评论家称之为“粼粼水池上闪闪发光的白色岛屿。”然而,随后不久因为池内的高度易燃气体,这个设计一度引起非议。直到1974年时,博物馆相关部门将水池填成实地面,在上面设立一座雕塑公园。
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LACMA)的开阔水面及喷泉
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LACMA)的参观者们
填埋水池设立雕塑公园后的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LACMA)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的盖泽尔图书馆(Geisel Library)这一兼具野兽派艺术和未来主义特质的作品,建造于1960年代中后期,一直作为佩雷拉的经典作品而为人所熟知。虽然在公共资料可找到的信息不多,但根据部分媒体的报道及黄振捷儿子的陈述,当时在事务所担当要职的黄振捷,在此作品中的功劳不可磨灭。巨构的16根混凝土墩台支架,支撑起出挑悬于空中的玻璃体量,在视觉上极具力量感与冲击力。然而,这座作品在当时饱受非议,甚至曾被路透社评选为“十大最丑建筑物”。当然,喧嚣过后,历史总是以它的方式来给出答案——站在当下的视角回望这座1960年代的作品,它至今动人精彩依旧,而建筑师在此展现出来的创造力让人惊叹折服。
盖泽尔图书馆,UCSD
泛美金字塔——作为旧金山标志性的摩天楼和后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作,是旧金山天际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具雕塑感的它有着简单明了的造型,佩雷拉则曾说过,金字塔是摩天大楼的理想形状。位于蒙哥马利区的这一建筑高达260米,其覆盖铝制面板的塔尖更是高达64.6米。从1962年开始建造的它历时3年完工。在设计与建造阶段,外界反对和谩骂的声音此起此伏,甚至称之为“地狱刺出的利剑”和“印第安人的帐篷”。建成之后的它,却成为了旧金山人非常喜爱的一座地标建筑。
泛美金字塔
在佩雷拉事务所担任总裁一职、指导设计了许多作品的黄振捷,却鲜有人知他的名字。这样的情境直到在1974年时才有所改善——此时已经50余岁的黄振捷创办了自己的事务所。不止于上文提到的1984年奥运会洛杉矶国际机场的扩建改造,其重要作品还包括1989年的Arco Tower这一座摩天大厦等。
上述的众多作品,许多人熟知的设计师名字或许是佩雷拉而非黄振捷。当然,从现有的许多资料,很难去考究每一件作品中的核心设计者到底是谁。但毋庸置疑的是,黄振捷在这一过程中充当的是相当重要的角色。
晚年时,黄振捷被盖蒂艺术中心作为洛杉矶地区的杰出华裔美国建筑师列入到“1945—1980太平洋标准时洛杉矶艺术运动”之中。2012年时,一次名为“破土:洛杉矶华裔美国建筑师(1945-1980)”的展览在华美博物馆开展,展出了包括黄振捷、EugeneKinn Choy、HelenLiu Fong、Gilbert L. Leong这四位帮助改变了战后洛杉矶城市风貌的华人建筑师的手绘、蓝图、历史图像等,以此为公众打开一扇窗,让更多人了解这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了解不应被遗忘的华裔建筑师这一群体。
事实上,二战之后包括洛杉矶在内的许多城市,华裔建筑师和非裔建筑师在以白人建筑师为主流的美国社会,并不易被大众认可和肯定,比如,很多时候他们没有权利住在自己设计的房子里。观展后的Sharon Mizota不禁感叹:“在此之前完全不知道LAX的设计师是一位华裔建筑师!”
“破土:洛杉矶华裔美国建筑师(1945—1980)”展出的Arco Center
在1974年接受《洛杉矶时报》的采访时,黄振捷说:“我与别人的关系从来都没有密切到我可以向他们敞开心扉并且把所有的问题都讲给他们听的程度……所以,我从自身内部找到安宁。我预先作好计划,所以很少有什么我要担心的事情。”
在华裔美籍建筑师里,贝聿铭当然是无法绕过的一个名字。“I. M. Pei”这一称呼在美国广为人知。相比于52岁才开始独立执业的黄振捷,30出头就开设了自己事务所的贝聿铭在历史的浪潮中崭露头角,一跃出现于镁光灯之下成为媒体的宠儿。有美国媒体声称,如果黄振捷更早成立事务所,那有可能最出名的华裔建筑师就不是贝聿铭了。当然,这一“出名要趁早”的假定,谁也无法验证,更何况除了设计能力之外,性格、背景、机遇等等,“要出名”的必备条件实在是太多太多。
在生前被问及最喜欢自己的哪个作品时,黄振捷笑着回答:“下一个。”
名字或许会被遗忘,但作品将长存。
黄振捷的采访片段,来源:youtube
参考资料:
[1]. https://www.nytimes.com/2017/09/17/us/gin-wong-dead-los-angeles-architect.html
[2]. http://www.latimes.com/entertainment/arts/la-et-cm-gin-wong-appreciation-20170908-story.html
[3]. http://www.chinesedaily.com/info_People.asp?idno=371&page=1
[4]. https://zh.wikipedia.org/
编辑 | 林楚杰
校对 | 原源
版权声明
本文图片及基本文字资料来源网络,由有方编译整合,如需转载,请与有方新媒体中心取得联系。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