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京师心理大学堂
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西藏发布  ·  238.12万人次!这个春节假期,西藏火了! ·  2 天前  
西藏发布  ·  238.12万人次!这个春节假期,西藏火了! ·  2 天前  
网信西藏  ·  扎巴益西等人请保持电话畅通! ·  3 天前  
网信西藏  ·  西藏局地有暴雪!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京师心理大学堂

研究发现 |“喜好独处”对儿童青少年发展是有害的吗?

京师心理大学堂  · 公众号  ·  · 2024-05-11 20:00

正文



作者 | Zy


孩子在学校好像总喜欢一个人待着,这该怎么办?



我家小孩一回家就关上房门,谁都不爱搭理,也不明白是为什么?



类似的问题似乎困扰了不同阶段孩子的父母们, 不爱交际、偏好独处,通常都被家长看作是孩子发展的“消极信号”, 那么,独处与孩子的发展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心理学研究对此做出的回答。



(图源网络,侵删)



独处喜好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影响,

有何差异?


近期,一项研究关注了 中国儿童和青少年对独处的喜好(affinity for solitude)及其与社交行为、学业成绩和心理适应之间的关系。 该研究涵盖了小学四年级、六年级和八年级的3417名学生,年龄跨度从10岁到14岁。



研究结果颇具启示性:



四年级学生 中,对独处的喜好与社交能力和学业成绩呈负相关,而与行为问题呈正相关;但到了 六年级,这些关联变得较弱或不再显著。 更有意思的是,在 八年级学生 中,对独处的喜好反而与学业成绩呈正相关,与行为问题呈负相关。总体来看,对独处的喜好与心理适应呈负相关,但随着年级的升高,这种关联也在逐渐减弱。



这些发现揭示了一个重要现象:对独处的喜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意义: 对于年纪较小的孩子,过度的独处可能确实会影响他们的社交技能、学业表现;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独处可能变得更为宝贵,有助于提升学业成绩并减少行为问题。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青春期可能是一个特别需要独处的时期。



(图源网络,侵删)



青春期的独处,尤为重要


青春期是一个充满变化、探索和成长的阶段,也是人生中一个敏感而复杂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独处时间显得尤为重要, 它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培养独立思考和自我反省能力的关键时期,但这是否意味着对于青少年,独处时间越多越好呢?



有一项研究招募了869名青少年,年龄在15岁至19岁,在他们中深入探讨了独处时间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发现, 适度的独处时间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而过多或过少的独处,都可能对他们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结合青少年自我报告的独 处时间、独处时的活动、社交动机(害羞程度、社交能力)、情感状态以及“孤独感” (aloneliness,即由于感知到自己没有得到足够的独处时间而产生的负面情绪),研究结果揭示了几种不同的青少年类型。



其中,一部分青少年表现为 “过多的独处” ,有较高的社交退缩程度,例如害羞且孤僻、不善社交或回避社交,对于这类青少年,独处可能是一种回避社交的消极选择。



同时,研究也发现了一类以 “过少的独处” 为特征的青少年,他们表现出强烈的孤独感,对独处有渴望,但实际上独处的时间却很少,这有可能是他们为了迎合同伴的需求而牺牲了个人的空间。



(图源网络,侵删)


更重要的是,研究还发现,那些 出于内在动机而选择的独处活动(如阅读、写作、绘画等) 可能更有效地满足了青少年对独处的需求,从而降低孤独感。换句话说, 当青少年自主选择独处活动,并投入到这些活动中时,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可能会得到更好的维护。



这些发现提醒我们, 青春期是一个需要平衡独处和社交的关键时期。 独处不仅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自我反省和成长的空间,还有助于他们发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同时,我们需要警惕过度的独处,或者过少的独处,过度的独处可能导致社交技能的缺失和孤独感的增加,而如果青少年没有得到足够的独处时间,他们可能会感到被忽视,同样产生孤独感,这种情况下,他们内心可能会更渴望逃离社交环境。



(图源网络,侵删)



给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启示


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更加细致地观察和理解孩子对独处的需求。 不是所有的独处都是不好的,也不是所有的社交都是必要的,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他们需要的独处时间和方式也各不相同。



因此,我们可以做到的是:



细心观察: 注意孩子在不同阶段对独处的需求和表现。

灵活调整: 根据孩子的需求和表现,灵活调整对他们独处和社交的支持策略。

积极沟通: 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独处的真正原因和需要,避免误解和强加干预。



总的来说,独处本身没有绝对的好坏,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地理解和应对。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既有独处空间又有社交机会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家姻心理 ”。家姻心理是由北京师耘家和教育咨询中心精心打造的品牌。家姻心理与我国著名婚姻家庭研究与治疗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方晓义教授团队等合作,致力于为婚姻家庭、咨询师和相关机构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提升我国婚姻家庭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