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京剧艺术
传递艺术思想,提供交流平台。对京剧艺术进行全面介绍研究。线上线下两手抓,国粹可以接地气,为你展现并不高冷的京剧艺术和并不遥远的京剧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电建  ·  亚冬会时刻 | 中国电建为冰雪之城添动力 ·  12 小时前  
MINISO名创优品  ·  【上新通知】迪士尼米奇“趣享生活”系列上市 ·  昨天  
玩物志  ·  《哪吒 2》影史最佳,奇迹还是必然? ·  3 天前  
刀法研究所  ·  阿里人士否认投资DeepSeek;斯凯奇20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京剧艺术

京剧文场的“规矩与秩序”

京剧艺术  · 公众号  ·  · 2018-11-18 22:05

正文

点击上方 “蓝字” 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京剧乐队,能拉弹托住唱,而且乐队几件乐器自己也弄齐整了不容易。因为京剧唱腔总是有尺寸劲头的变化,文场乐队里面的人心气儿碰到一块,需要比较长时间的磨合。腔儿和过门儿的微妙转折之处,纤毫不能差,这是个挺困难的事。


弄不齐整倒是常见,大致说来,有两条比较重要的原因。


老年间,文场有规矩,说文场规矩:胡琴侍候角儿,下手侍候胡琴。现在,我看到,很多乐队下手都没有这个意识,都成了傍角儿的手。这个现象不仅在票房司空见惯,很多专业院团演出时,也能看到相同的问题。


听老辈人说,过去,票房规矩大,很讲究“知公知令”。比如象“胡琴侍候角儿,下手侍候胡琴。”这就是“公”,就是“令”。这个令有什么用呢?它是京剧文场历代积累的经验,是众多前辈的智慧结晶。它有效地保证了文场乐队的心气儿齐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场“秩序”。


试想,如果每个下手都去听角儿,每个人对角儿的尺寸劲头都有自己的理解,再如果心气碰不到一起,乐队自己就先乱了。


每个人都去傍角儿还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就是胡琴不能做尺寸了。每每到了要紧的地方,胡琴会承上启下地做做尺寸,下手们都去傍角儿了,胡琴的尺寸就不敢动了。下手要少听角儿的唱,要多体味胡琴的尺寸劲头,乐队才能成为“一棵菜”。


对此,姜凤山先生说:“二胡京胡合作,抑扬顿挫相合。胡琴掌杆掌舵,二胡相随相和。”其它下手也是一样,不能喧宾夺主。老规矩里面有智慧——下手儿,就是要侍候胡琴。


再说另一个原因。是胡琴自身的问题。


往往在吊嗓的时候,胡琴的这个问题暴露不出来。吊唱听着也顺,托的也算严。但就是乐队坐上来,下手儿们觉得费劲,累得慌。每每在转折时,尽管下手儿们已经注意了,但那地方听起来依然含糊粘滞。


假设下手儿演奏水平都好,那这种情况多是由胡琴没有转折的演奏意味造成的。在转折之先,胡琴都要有“令子”意味传递出去,下手儿们才好跟上来。具体技术中,转折时胡琴的小抖弓就用的非常多。很多技术都能很好地预示劲头尺寸的变化和演进。一个琴师能托住唱和能用琴管理好一个乐队,这中间有很大的距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