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文化与酒器历史源远流长,商周时代的青铜酒器蔚为壮观,震铄古今。至唐宋,贮酒常用梅瓶,即长瓶、经瓶。那么,今人何以知道古人以瓶贮酒呢?这就和瓶子们留下的种种信息有关了,其中三只瓶子更是用以佐证的利器,不可不知。
第一件:“醉乡酒海”经瓶
“醉乡酒海”经瓶为上海博物馆珍藏的一件宋代磁州窑系著名瓷质酒瓶,高43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9厘米,小口,溜肩,上腹较鼓,下腹斜内收,小平底。整个造型挺拔俊秀,风格古拙淳厚。器体以粗线条的墨笔,勾画出五组纹饰。其中主题纹饰带有四个圆形开光,内写“醉”“乡”“酒”“海”四字。书体遒劲豪放,意境深邃广阔,令人不及拔塞尝酒,仅望其瓶,品其字,便已有三分醉意。
至于“醉乡酒海”的境界,学者认为,在温庭筠《乾簨子·裴宏泰》说,裴钧“有银海,受一斗以上,以手捧而饮”。所谓银海,就是银质酒海,因此酒量很大的人,也常被称之为“海量”。不过此海与嗜酒者的心胸相比,仍显较小,因为大凡嗜酒如命者,常常企盼着有一个酒海,使自己沉入酒海中,或者泛舟海上,时时畅饮,这件“醉乡酒海”经瓶中的“酒海”,就是作器者对酒的一种企盼和奢望。
第二件:奇石窑褐彩人物梅瓶
此北宋褐彩人物梅瓶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口径6.7厘米,底径7.2厘米,高31厘米,1964年佛山澜石宋墓出土。瓶为小卷唇,直口,短颈,丰肩,鼓腹,胫缓收,平底内凹。此瓶通体用褐彩勾绘,肩绘缠枝莲纹,腹上下各绘一周花带,中部四开光,内分别绘戴巾着袍袒胸的酒徒欲饮、稍醉、大醉、昏睡四种形象。
梅瓶身开光外以海水纹衬托,足上部绘缠枝五瓣菊花纹一周。画面整体布局严谨,纹饰线条流畅,主次分明,人物动态表情刻划逼真,是一件难得的陶瓷佳品。不少学者认为,此瓶为奇石窑生产。
广东省博物馆讲解员每讲到这件梅瓶,听者无不喜笑颜开。讲解员会解释道,古代岭南地区气候潮湿,因此也就有饮酒之风……其实,说到饮酒之风,地域真是个伪命题,不信就往北看一看,比如草原大漠。只不过,骏马烈酒并不是北方的全部,套马的汉子有时候会喜欢来点红酒,证据就是下面这件器物。
第三件:元代黑釉长瓶
此元代黑釉长瓶为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土城子出土,刻有“葡萄酒瓶”四字,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它是贮存葡萄酒的专用之器。现在通常的观点认为,葡萄酒是汉通西域后才传入我国的。汉·张衡《七辩》中提到过“玄酒白醴,葡萄竹叶”。在唐代,葡萄酒已广为人知。这时凉州是葡萄酒的主要产区。王翰《凉州词》中开篇就说“葡萄美酒夜光杯”。《新唐书·地理志》称太原土贡有葡萄酒。在我国北方民族建立的辽、金、元各朝中,葡萄酒更为流行。辽宁法库叶茂台辽墓主室中有木桌,桌下的瓷瓶中封贮红色液体,经检验即葡萄酒。《马可波罗游记》说:“从太原府出发,一路南下,约三十里处,出现成片的葡萄园和酿酒作坊。”还提到元代皇帝饮葡萄酒使用金质酒具。《元史·世祖本纪》说,至元二十八年(1291 年)“宫城中建葡萄酒室”。看看,连官方都在进行葡萄酒的酿造了,还建起了酒窖。后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葡萄酒的制作方式,用这种方式制作的葡萄酒,现在通用的称谓叫做——白兰地。
本期《收藏》微信责编 韩涧明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收藏》杂志,古玩元素网已声明,如涉及到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古玩元素网,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可以在朋友圈分享此文!
也可关注我们的微信号:shgudong 阅读更多精彩的文章。
购买古董、参加拍卖加微信:15201921803(微信号:guwanyuansu)
鉴定与古董买卖 请加微信:shgudong (给我们留言)
全国热线:4000897882
订阅古玩元素网,请扫一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