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
中学历史高级教师,恩施高中历史教科室主任,恩施州教指委历史学科委员,恩施州教材选定委员会委员,恩施州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湖北省优秀历史教师,曾获湖北省优质课一等奖、湖北教学设计一等奖、湖北省精品课一等奖、恩施州先进教研个人等,主持、参与省市级课题十余项,发表文章二十余篇,命制试卷400余套。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无法理解甚至是无法正确识别的字词,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不利于师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为了尽量减少这种情况的出现,人教版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对53个单字进行了拼音标注,具体分布如下:
这些注音字绝大多数分布于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多存在于被引用的史料中,结合这些字的特点,笔者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一、生僻字
生僻字又称冷僻字,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不常见的或者是人们不熟悉的汉字。以目前最权威的《汉语大字典》为样本,它共收单字五万多,但是,仅3500个常用字就已经覆盖了现代出版物用字的99.48%。大量存在的生僻字对于延续民族记忆、传承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在《中外历史纲要(上)》古代史教学内容中,不少生僻字和“名”有关——有的是地名,比如在《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课的引文中,出现的“虢国”,以及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历史纵横版块中,提到的“琅琊”;有的又和人名有关,如《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中提到的在书法、绘画方面均有很高造诣的宋徽宗“赵佶”以及《两次鸦片战争》中提到的“徐继畬”;有的则和族名有关,比如十六国时期建立成汉的賨族;还有的和动植物名称有关,如《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中提及“民食果蓏蜯蛤”,其中蓏指草本植物的果实,而蜯则是指蛤类软体动物,这段描述反映了上古时期民众以采集渔猎为食物来源的生活状况。这些生僻字干扰我们对史料的初步识读,不利于我们构建较为立体的时空观念,也不利于我们形成形象化的历史感知。
还有的生僻字,则会给我们理解教材史料带来阻碍,扰乱我们对教材意图的认知,比如《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中,在描绘明太祖废相后各部门的相互关系时,引用《皇明祖训》说“(各衙门)彼此颉颃”,如果不知道“颉颃”的含义,学生就很难体会明太祖罢相的意图。又如《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提到17世纪初的苏州丝织业出现“日取分金为饔飧计”,如果学生知道“饔飧”就是代指生计,就能判断出此时苏州丝织业中已经出现以出卖劳动力以维持生活的专职雇佣工人,以此更好理解“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念。
二、多音多义字
据初略统计,《新华字典》中所列多音字有六百多个,个别字的读音有五个之多(如“和”字有hé、hè、hú、huó、huò五个音)。因此,不少人难免读错,而同一个字,读不同音,其含义也是不同的。
在以上归纳的注音字中,也有不少属于多音多义字,比如《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提到宗法制时,引用《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里的衰就有shuāi和cuī两个读音,而在cuī这个读音下,则有“依照一定的标准递减”及“古代的一种丧服”两种含义,结合这段史料的语境,这里的“衰”应该是指自上而下的等级秩序,这个含义也用来解读管仲在齐国改革时实行的“相地而衰征”政策。
在《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中,提及孙叔敖在楚国修建的水利工程“芍陂”,这两个字各有多个读音,其中“陂”所包含的三个读音中,bēi是用以指代池塘,而这一释义又正好切合了芍陂的另外一个别名“安丰塘”。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也会常遇到多音多义的字,比如中共历史上重要的瓦窑堡会议,“堡”字在这里的正确读音就应该是bǔ,其含义是“有城墙的村镇”,假设错读成bǎo,则会被错误理解为作防守用的坚固建筑物,这样会让学生产生错误的地理印象,不利于理解记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用以称呼古代少数民族领袖的单于(chányú),可汗(kèhán)等。因此,在常规教学中,正确识别多音字也应该成为历史教师的基本技能之一,一旦读错,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
三、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例如,在古代汉语中,“说”和 “悦”“乎”和“呼”等都是通假字。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
在教材的注音字中,也存在部分通假字,如《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中,引用《资治通鉴》以介绍两税法的实行背景就提到“所在赋敛,迫趣取办”,这里“趣”的读音标注为cù,通“取”之意,描绘了安史之乱后,政府横征暴敛的乱象,在《兰亭集序》中也有“趣舍万殊”的表述,这里“趣”也通“趋”或“取”之意。
在日常历史教学中,我们也会在古文中遭遇通假字,如果不能正确识别其本字,就很有可能影响对全文的理解,例如《韩非子》中记录的“曾子杀彘”故事中一句“女还,顾反为女杀彘。”中的“女”就代表“汝”,假设不能正确辨别,这句话就会让人摸不着头脑。
在我们的历史教学过程中,除开以上依据注音字内容整理的几类情况外,笔者还整理了以下一些情况,一并与大家探讨。
四、繁体字
繁体字与历史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可分离。这种结合又赋予繁体字某种特殊的意义,使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代名词,象征着五千年的古国文明,象征着国家的统一,象征着民族的团结悠久灿烂的文化。
一般而言,繁简明确区分始于1956年,之前则是繁体,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反映解放前事物的一些图片史料中,基本上都是繁体字,正确识别这些字,就成了全面理解图片信息的基本前提,比如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中,教师经常会用到太平天国发给农民的田凭的图片,要是不认识那个繁写的“憑”(凭),整个图片就无从下手,无法迅速抓住切入点。
五、音译词汇
胡适早年提倡白话文写作,曾身先士卒用白话文创作一首诗,其中一句是“皮克尼克到江边”,令读者不明就里,实际上,“皮克尼克”就是“picnic(野餐)”之意,这种比较直白的音译,很难让人理解其真实含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擅于解释这类音译的词汇,比如,在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相关内容时,我们无数次看到苏维埃这个词,实际上,“苏维埃”一词就是俄文“COBET”的汉语音译(英文为 Soviet ),意即“代表会议”或“会议”。它是俄国劳动人民在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革命斗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就类似于我们今天的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节中出现的类似词语还有布尔什维克,同样也是俄语Bu'ershiweike的汉语音译,意指多数派,是1903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形成的拥护列宁的多数派政党组织。而在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各国共产党都以俄共为榜样,布尔什维克又成为真正的共产党人同义语。讲清楚这些音译词汇的来源,既加强了学生对于重要史实的理解记忆,又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六、异体字
关于异体字的定义,学界尚存争议,按照裘锡圭先生的看法,即“异体字是彼此音义相同而外形不同的字”,广义来讲,前面提到的繁体字也可视作异体字。
当下,异体字的使用已经严格限定在文物古迹、姓氏以及出版、教学、研究等范围中,比如《史记》记载刘邦“登基于氾水之阳”,这个“氾(fàn)”就是“泛”的一个异体字,在历史教学中,异体字并不多见,但是在引用一些历史材料特别是古代文字史籍时候,却不可避免的会遇见异体字,一般情况下,这些字大量的存在于地名和人名中,比如我国三国时期著名书法家锺繇的这个“锺”,我们比较熟悉的中俄《瑷珲条约》中的“珲”,还有清朝著名的政治家、书法艺术家翁同龢的“龢”都是异体字,正确识别这些常见异体字也应属于高中历史教师的基本技能之一。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正确识别理解在历史教学中出现的字词,是提高历史教学成效的必要条件,作为教授者,各位教师在课前就应该把相关的字词都弄懂搞透,做到烂熟于心,这样才能更好促进学生理解记忆,从而使得历史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