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浙江文旅政务
发布权威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政务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绝对现场  ·  名医到院区 | ... ·  2 天前  
共同体Community  ·  深圳市第三儿童医院,开业时间定了! ·  2 天前  
共同体Community  ·  深圳市第三儿童医院,开业时间定了! ·  2 天前  
闽南日报  ·  延时门诊!漳州市医院最新通知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浙江文旅政务

宋食记

浙江文旅政务  · 公众号  ·  · 2025-02-23 19:30

正文

《华灯侍宴图》 马远(南宋)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中国美食大会》第四期节目,以“诗画江南”为主题,将南宋饮食文化融入创意佳肴,展现了浙菜的充沛活力。

杭州厨师盛钟飞的“金齑玉舫”,以鳕鱼为船体、咸蛋黄为金帆,辅以鸡汤、藏红花染就的晚霞色汤汁,将西湖画舫“移”入餐盘,令食客恍见陆游笔下“画船载酒西湖好”的浮世清欢;宁波厨师周辉的“三江潮起”,改良传统白蟹年糕,以潮汐意象串联起江南水网与海洋文明的对话;衢州厨师叶佳明的“南孔合鲜”以黄蚬、火腿等食材结合西式香料,重现南宋“兼收并蓄”的烹饪哲学。



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这里的“文化”,就包含了宋人的饮食文化。

发达的海内外贸易为宋人带来了财富和物产,城市化推进促进了服务细分,再加上烹饪技法的成熟、厨具餐具等器皿的创新,以及三餐制的普及、宵禁的解除都极大地催生了人们对饮食的无穷想象力和创造力。中华民族从宋朝起,饮食文化进入了百花齐放的大繁荣时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望700多年前的那场文化盛宴,致敬那个“人人都是美食家”的黄金时代。


“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北宋时期,汴梁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餐饮行业高度发达。

到了南宋,随着都城南迁至临安(今杭州),汴梁的各种餐馆相应地在临安开设,许多烹调高手也随之而来。鱼米之乡的丰富物产,得以在北方的烹调技法中焕发新姿,迸发出“南料北烹”“南料北味”的绚烂火花。

临安城外的西湖,宋时曾是天然的渔场。《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四记载:“湖中物产殷富,听民间自取之,故捕鱼搅草之艇,扰扰烟水间,夜火彻旦。滨湖多植莲藕、菱芰、茭芡之属,或蓄鱼鲜,日供城市。”


《西湖柳艇图》 夏圭(南宋)


因为水产品丰富,因此杭人“善食鲜,多细碎水类,日不下千万”。南宋临安市场上有名可查的水产品有120种以上,约占市民菜单食品种类的—半。而在所有时兴的鱼类菜品中,最具“网红”属性的当推宋嫂鱼羹。

宋嫂鱼羹用鳜鱼(或鲈鱼)蒸熟后取肉拨碎,再添加配料烩制而成。因形味近似蟹羹,色泽黄亮,鲜嫩滑润,故又称“赛蟹羹”。

宋嫂原为东京汴梁人,其鱼羹制作技术早在北宋末年便闻名于都城。

据《武林旧事》记载,淳熙六年(1179)三月,太上皇赵构到西湖游览,特命宋五嫂上船侍候。高宗在品尝过宋嫂的西湖鱼羹后褒奖不已,“赐金钱十文、银钱一百文、绢十匹,仍令后苑供应泛索”。

从此以后,宋五嫂鱼羹名扬京城,达官贵人纷纷前来品尝,宋五嫂“遂成富媪”。而城内各家酒楼菜馆也竞相仿制,这道菜也就成为了一道经久不衰的传统风味佳肴。


楼外楼日常堂食供应的宋嫂鱼羹


菜品上可以“南料北烹”,主食自然也可以南北结合。汴梁人初到江南,最不习惯的就是一成不变的三餐白米饭。好在商人嗅觉灵敏,投其所好,临安城的面食馆应运而生。

南宋钱塘人吴自牧的《梦粱录》、宋末元初吴兴人周密的《武林旧事》都罗列了长长的面食名单,面条有“猪羊生面、丝鸡面、三鲜面、鱼桐皮面、盐煎面、笋泼肉面、炒鸡面、大面、子料浇虾面”等等。

其中,一碗“片儿川”,杭州人一食千年。宋人将倒笃菜、冬笋等江南食材切成片,然后在沸水中氽一下,再与面同煮。因“氽”与“川”同音, “片儿氽”就叫成“片儿川”。

当笋片的脆嫩碰撞雪菜的酸鲜,在麦香面汤中激荡出的不仅是丰富的味觉层次,更是南宋饮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深刻内涵。



除面条外,南宋时期,临安的糕点也是集南北风味之大成,融会了全国各地的特色。

如饼类有玉延饼、神仙福贵饼、月饼等;馒头包子类有糖肉馒头、羊肉馒头、太学馒头、蟹肉包子等。此外还有山药圆子、真珠圆子、金橘水团、澄粉水团、豆团、麻团、糍团等各种圆子糕团。

无论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是偏爱面点还是米糕,是嗜甜还是喜咸,都能在京都找到自己最中意的美味。

文化的交汇从来都是双向的。正是经过这种南北饮食文化一百余年的交流与融合,南宋末年时,临安城中的饮食遂“混淆无南北之分矣”。


南宋时期,临安城的晨钟暮鼓里,流淌着两种迥异的香气。皇城的晨钟声中,御膳房蒸笼腾起蟹酿橙的馥郁芬芳;钱塘门外的暮鼓声里,街肆间飘荡着油煎鹌鹑馉饳儿的焦香。

站在凤凰山远眺临安城,御膳房的缕缕炊烟与百万民家的灶火,在暮色中交织成一幅庙堂与市井间的饮食共生画卷。

1151年初冬,宋高宗赵构带了秦桧等王公贵族文武百官和随从侍卫2000余人,浩浩荡荡来到清河郡王张俊家吃饭。关于这场饭局,周密在《武林旧事》第九卷里做了详细的介绍,让我们在800年后,仍然可以一睹御宴之豪奢。


《文会图轴》局部 宋徽宗 赵佶(北宋)


高宗刚到张府,于御榻坐定,张俊便命人端上了“绣花高竹八果垒”,分别是香圆、真柑、石榴、橙子等八种水果,而后是“乐仙乾果子叉袋儿”十二盘,包括荔枝、圆眼、香莲、榧子、榛子等干果和坚果,又捧出十盒“镂金香药”、十二品“雕花蜜煎”、十二道“砌香咸酸”、十味“脯腊”,紧接着又上了三十多种“切时果”“时新果子”“珑缠果子”。

这些还仅仅是第一轮餐前小吃,其中不少属于宴席上的“看菜”,就是只看不吃,如“缕金香药”是堆叠的香料,以其美丽的色泽、精巧的摆设用以观赏,在餐前刺激食欲或清新一下空气。目的以先声夺人之势,开席见彩,显示盛宴规格,渲染豪门气氛,供天子观赏品鉴。


《华灯侍宴图》局部 马远 (南宋)


之后的正式菜肴有“下酒十五盏”,每盏两道菜,共计三十种。此外有插食八品、劝酒果子十道、厨劝酒十味、对食十盏,前前后后总计180余道菜品,涵盖炸、烩、酿、炒、炙、熬、煨、蒸、润(即涮)等各种烹饪方法制作出来的山珍海味、水陆肴馔。

以上菜品仅供皇帝一人享用。其他内官、随从、官员都另外有安排。

满桌的金盘玉碟、官窑名瓷,使这些制作精细的名菜、名点及名果,显得格外高雅、名贵。精雕细镂的工艺菜更是让人叹为观止,光是蜜饯就有雕花梅球儿、雕花笋、雕花红团花、雕花金橘、雕花姜、雕花枨子等等。

此次御宴中,水产海鲜已占据主位。主菜单中水产海鲜比例极高,厨师长特别推荐的十味也都是海鲜。不少海鲜为脍菜,即切细的生肉,如沙鱼(鲨鱼)脍、水母脍、蛤蜊生等。

当中的水母脍,就是凉拌海蜇。800多年过去了,这道菜在江南一带已是家常。在这张菜单里,完全没有变化的,可能就是它。



又因高宗爱吃蟹,餐桌上光是螃蟹就有数种,有青蟹,有梭子蟹,有大闸蟹等,加工工艺有生鲜呛、羹汤、签食等。

其中最有名的,当数螃蟹酿橙,又名蟹酿橙。南宋《山家清供》记载了蟹酿橙的食谱:橙用黄熟大者截顶,剜去瓤,留少液,以蟹膏肉实其内,仍以带枝顶覆之,入小甑,用酒醋水蒸熟,用醋盐供食,香而鲜,使人有新酒、菊花、香橙、螃蟹之兴。


@走进西湖


在宋朝,皇帝吃得好,百姓吃得也不差。

《都城纪胜·市井》中记载,“自大内和宁门外,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以至朝天门、清河坊、中瓦前、灞头、官巷口、棚心、众安桥,食物店铺,人烟浩穰。”

南宋临安的酒楼,分官营和私营两种。西湖边的丰乐楼在官营大酒店中名气最盛,建筑“瑰丽宏特,高接云霄,为湖山壮观”,吸引了无数游客到此游览饮食。太和楼同样气势宏大,拥有数百间包席,时人有“席分珠履三千客,后列金钗十二行”的诗句描述。


《丰乐楼图》夏永(元)


私营酒楼中最出众的是中瓦子前武林园的三元楼,店门首彩画欢门,设红绿杈子,绯绿帘幕,贴金红纱栀子灯,装饰厅院廊庑,花木森茂,酒座潇洒。

当时酒楼供应的名酒有雪腴、琼花露、蓬莱春、蓝桥风月、内库流香等数十种,皆甘甜醇美,风味迥异。名菜则有鳖蒸羊、江瑶清羮、锦鸡鼋鱼、江鱼玉叶、鲜鳇鲱、润熬獐肉炙等几百种山珍海味。

除高档酒楼提供的四海珍馐外,“市食”“饭铺”也层次多样,品类丰富。市面上既有专卖北方风味菜肴的羊饭店,又有以南方风味为主的南食店,还有素食店、面食店等等。

店铺林立的长街中央,还有小贩们头顶盘子或身挑担子,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沿街叫卖,出售各类名点小吃,如鹌鹑馉饳儿、羊脂韭饼、澄沙团子等。


《清明上河图》局部 张择端(北宋)


餐饮业的空前鼎盛为南宋各阶层提供了共享美食的空间,不仅文武百官、平头百姓都爱下馆子,皇帝老儿也常叫些宫廷外的“外卖”解馋,“上皇宣索市食,如李婆婆杂菜羹、贺四酪面脏三猪胰胡饼、戈家甜食数种。”宋高宗禅位后,闲居于德寿宫,最爱点的也是市井间的常见食物。

也难怪法国汉学家谢和耐在研究了宋朝的日常生活后不禁感慨,那时的中国人“似乎比其先人更善感更浪漫”“似乎比唐代的中国人在行为举止上更自由随意,而较少矜持拘束……他们全部的社会生活都充满了人性的温暖与同情。”


饮食百味,登峰于宋。南味北味,山味海味,荤味蔬味,甜味咸味……宋朝最有味的,是雅俗共赏的文艺味。

宋代以前,饮食是最不符合传统价值观的嗜欲之事,受到“大体与小体之辨”的儒学观念的影响,传统士大夫不仅对于厨事退避三舍,甚至于对具有嗜欲色彩的饮食书写也敬谢不敏。

到了宋代,文人的自我意识高涨,他们开始追求生活品质与文化品味,不仅将普通的生活饮食当作书写题材,对于饮食的品鉴、养生、审美、兴寄、修养等各个方面也都注入了丰富的文人意识,将饮食之事从低层次的口腹嗜欲,提升成具有高度人文意涵的雅文化。


《山家清供》 林洪 (南宋)


林洪的《山家清供》中记录的104道菜肴,多是芹菜、莴笋等寻常食材,却被冠以“酥琼叶”“脆琅玕”等雅名。

临安城的街巷间,酒旗招展,食肆林立。市井小贩以糯米团、桂花酒俘获百姓味蕾,而文人的笔触却让这些小吃小酒浸润诗意。

陆游在《饭罢戏作》中细数街头美食:“东门买彘骨,醯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蟹”,将市井烟火升华为“磊落新都菜”的赞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