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公众号:周梵
(ID:zerofield0)
授权转载
作者:周梵
01
有学员问我:“老师,我这人说话特别直,这样很破坏关系。为了和谐关系,我到底是该继续压抑着接纳,还是去做真实的自己?”
人心智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超越二元对立的状态。
二元对立的思考方式是一个无处不在的陷阱,这种思考方式会让人变得善于诡辩,让身边的人陷入深深的无力感。更重要的是会自我蒙蔽,完全看不到自己的盲点。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被妈妈狠狠责备,我很委屈而且不服气地说:“你就不能态度好点跟我说吗?”
我妈都会回一句“难道还要我跪下来求你吗”,十几岁的我就会被噎得说不出话来。
诡辩就是让身边的人感觉很不对,但却抓不到一个显而易见的破绽可以辩驳。
作为导师我也常常会面对这样思考模式的学员,比如当我提醒很多做父母的人
“学会接纳孩子,信任孩子。”
他们会说:
“哦,周梵老师你的意思是那就是不管他们了,对吧?”
苍天在上,我从来都没有这么说过!
这种用非黑即白的方式回应世界的方式就是小孩子的方式,小孩子是真实的,同时也很容易让人感觉残酷。
《奇迹男孩》里一出生就面部畸形的奥吉说,相对于面对成年人,我更害怕面对小孩子,因为他们见到我都会害怕,小孩子不太会掩饰。
小孩子才会直接对一个人说:
“你好老啊”
“你好丑”
“我讨厌你”
小孩子才会很喜欢问大人电视里出现的那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因为把事情分类成两种是非常简单的,对心智要求不高。但要同时看到并接纳一个人身上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就要难得的多了。
遗憾的是,很多成年人虽然在生理上已经成熟,但在心智上并没有比他们5岁时有本质上的进步。
02
成熟跟年龄没有关系,和技能也没有关系,他们可能懂得高等微积分,拥有注册会计师执照,又或者精通五门外语,但在心智的另一个层面的发展可能是完全停滞的。
即使我们的父母可能是高级工程师,或者大学老师,他们已经五六十岁了,你依然可以看到他们身上那个幼稚部分,而且通常这个部分也只有最亲密的人才能看得到。
所以他们也没办法教给孩子成熟地回应世界的方式也不奇怪了。
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所带来的问题就是人们的生命就像钟摆一样,只能在两个极端跳来跳去:
要么压抑什么都不说,要么爆发口不择言;
要么控制,要么放弃;
要么黏稠共生,要么隔离疏远;
所以在这些人的关系中,要么讨好别人,要么得罪别人,再没有别的可能性。如果实在还要加第三个选择,那么就疏远别人。
这也是我们之前谈到过的“伪佛系”状态,通过制造距离来消弭在亲近的关系里求不得所带来的挫败感。而我想说的是学会掌握第四种选择。
真实地做自己当然是说出内心真实的声音。
思维和情绪是量子级别的存在形式,是物质世界无法感知到的,但语言则是思维和情绪在物质世界的表现形式。
如果你发现如果你一旦做真实的自己就会得罪别人,那么就意味着在语言之前,你的思维和情绪里本身就会有攻击性的能量。
在这种前提之下,你要么必须说假话,违心地表达才能维护好和谐地关系;要么说真话,但会得罪别人破坏关系。陷入尴尬的两难境地自然在所难免。
比如:你有位胖胖的女同事,一天穿了一套贴身的连衣裙,走到你面前,带着些许兴奋和期待问你“这是我刚买的,怎么样?”
你看着她穿出来的样子,曲线毕露,无论是身形的曲线还是赘肉的曲线层层叠叠历历分明。
遇到这种情况大多数人就会觉得很为难,要么真实做自己直话直说“你穿这样更显胖,不好看”,要么违心地说“还不错,挺好看的”。
然而你还可以说“这件没有上个星期你穿的那件宝蓝色套装好看,那件比较凸显你利落的气质,而且很好地修饰了你的曲线。相比的话我觉得你比较适合那种风格。”
你看这样讲即说了实话,但是对方的感受也不会太差,而且你也真实地给出了你的建议。
这不是一个技巧问题,而是生命状态的问题。一旦把它看做是社交技巧,这种表达就会流于肤浅且僵硬。
能真诚地说出这样的话来的人内在一定是中正且多元的。他不会轻易评判一个事物绝对的美丑、好坏、善恶……
他能超越于单一的价值观,而且对他人是充满善意且发自内心地尊重的。
这种状态一定是贯穿于这个人的生命背景的,而不是为了说出得体的话而生硬地编凑出来。
如果平时内心就是刻薄且单一化地感受世界,然后临时抱佛脚地想表达善意或欣赏,那种好像在偷穿别人衣服的尴尬感就会出现。
所以重点不在于语言,而是
能量
,如果能量这个词大家觉得太玄乎,那么我换一种表达方式好了,我们可以叫它
起心动念
。所以为什么慎独如此重要。
“慎独”最早出现在《大学》《中庸》:“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即在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依然留意自己的行为,而这个行为不仅是可见的外显的层面,连内心的思想起心动念这个更精微层面的行为都有所警觉。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