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阳明学府
王阳明文化书院:以“致良知学、知行合一”为纲,做新时代王阳明文化精神的推广者、学习者、实践者。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精神,价值观,共享文化自信梦,民族复兴梦。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做知行合一的行动队,人因爱更伟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阳明学府

王阳明:家庭是否幸福,只在这一个字

阳明学府  · 公众号  ·  · 2018-10-26 21:3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王阳明简介)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王阳明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但崇德尚义,文韬武略,成就卓著,尤其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在明以后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也因此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流传至今,堪称学界巨擘、“百世之师”。清代名士王士祯称赞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



一个家庭是否幸福,就看孩子是否懂得孝顺。


孝,是一个家庭的基石,是家庭幸福的基础。


懂得孝的人,一定是善良的人


王阳明说:善人也,而甚孝。


一个懂得孝顺的人,一定是个善良的人。


什么样的人是善良的人?


能够设身处地感受别人的想法,不忍心让别人受苦。 这就是善。


一家人在一起,心肠不能硬,不能冷,一吵架就冷战四五天,这样的家庭怎么会幸福?


懂得善良的人,不舍得让家人受苦,他们总是率先做出让步。


一家人和和气气,幸福美满,不就是因为彼此之间互相让步,相互关心吗?


懂得孝的人,一定没有被遮蔽良知


王阳明说:不慈不孝焉,斯恶之矣。不慈不孝,这是我的良知所厌恶的。


王阳明认为,孝是人的本能,是人的良知,只要良知不泯,就一定会发自内心地孝顺父母。


如果良知被私欲遮蔽,比如利益、名声等等,人就没有了孝顺之心。


现在有多少家庭的不幸,是因为过度专注于名利而冷落家人造成的。


所以,一个懂得孝的家庭,利益一定不是第一位的,大家都懂得合理的欲望,不会因为忙于事业而忘了家庭。


在他们眼里,家人的幸福安康才是最重要的。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没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懂得孝的人,一定心理至诚

王阳明说: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然要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然要求个清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


孝顺父母不是后天习得的,是先天带来的,我们自然而然地替父母着想,冬天自然想为父母保暖,夏天自然想为父母消除暑热。


孝心一定是真诚的情感表达。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贵在真诚,贵在表里如一。


太多家庭的不幸正是因为彼此之间小心思太多,以至于把纯粹的关系搞得太复杂造成的。


一个孝顺的人,一定是个真诚的人,在家庭生活中不会有太多的弯弯绕,不会有城府,这样的家庭关系就会简单很多,也会幸福很多。


去做,才是孝

王阳明说: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


一个人知道孝顺,但是并不去做,那就不能称之为真的孝顺。 嘴巴上的孝顺是最廉价的,真的孝顺一定要落实在行动上。


俗话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时间过得太快了,千万不要等到有一天发现父母垂垂老矣,甚至离开人世,才幡然悔悟,那才是一生最大的遗憾。


尽自己最大努力,在有限的时间里多陪陪父母,用自己的行动去回馈父母的爱,这就是最大的孝顺。


1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懂得一个道理却不行动,只是因为没有真正懂得这个道理。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开解别人的时候容易,大道理一套一套的,但事情一旦到了自己身上,这些道理却全然没有了效果。


很多人年轻人都说自己知道“孝顺父母”,但是工作忙,应酬忙,抽不出时间去孝顺。


道理我都懂,但是做不到。


错了,你不是懂了而没有做到,而是你压根就没懂,所以没有做到。



五百年前,王阳明的 得意弟子徐爱问老师:现在人们都知道孝敬父母,但是却常常不能孝敬父母,这不就说明知道和行动是两回事吗?


王阳明的回答是,人之所以不去孝顺父母,是因为还没有懂得孝顺父母的道理。 不行动的原因,是不知道。


大学 》里讲,“如好好色。如恶恶臭”。人们见到美女的时候,自然就喜欢亲近;人们闻到臭味自然就厌恶远离了。


如果没有闻到臭味,自然不会厌恶。闻到了就一定会讨厌,因为真知自然带来行动,这是自然而然的事。



就像三毛说过一句话,“爱是藏不住的,闭上嘴巴,眼睛也会说出来”,一个人如果爱了,那么他的行动会自然跟上,在眼睛里,在眉梢上,在一言一行里,这是无论如何也藏不住的,也是控制不住的。


所以,一个人不去孝顺父母,就谈不上懂得孝顺父母。他如果真的知道要孝顺父母,真的体恤爱惜父母,他会自然而然地行动,而不是把时间分配给了事业、应酬。



2
知而不行,便不真知

知道一个道理而不行动,那就不能真正懂得这个道理。 很多人有这样的体验,自己很多年听到的一个道理,当时不解其意,但是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突然就明悟了。


因为行动跟上了,所以自然就知道了。


再比如说,自己的痛只有自己知道。 自己痛了,自己才知痛。外人永远也不会懂你的痛。因为不是痛在他身上,你多痛,怎么痛,他全然不知。


所以,缺了行动,就谈不上知道。


别人给你说梨子是酸的,你就知道是酸的吗?你得自己尝一尝,才知道到底是酸的还是甜的。


理论是不是正确,不做是不知道的,你得亲自去实践一下,才知道这道理是不是能行得通。


《尚书》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左传》说“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都论及知行难易问题,认为求知重在运用,孔子把“言行一致”视为划分君子、小人的重要标准。这说明中华民族自古就是重视践行的民族。


王阳明有句话: 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处。若只好静,遇事变乱,终无长进。


只是知,却没有经过世事的锻炼,终究是不能有进步的。只有实践才是硬道理。



3
知行合一

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道和行动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一个人想要知道,不可避免得要去钻研,钻研的过程中一旦要验证某些东西,也就进入了实践的阶段。


比如,外面牧羊的小孩喊狼来了,这是一条消息,传入人们的耳中就是知,但这个知是没有验证的知,一个真正懂知行合一的人,一定要自己看一眼,看看是否有狼来了的迹象。看这一眼,就是行了。


也就是说,知和行其实是一回事,独立思考的知,一定有行的成分在。行只是认知深化的一个过程而已。


而如果一个人本没有知,但是他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把经验不断再运用到实践中去,这些经验就是知。能够明觉精察的“行”就是“知”,这样的“行”才不盲目。



一个人听再多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可能是这道理是假的,但哪怕道理是真的,不去践行也没法真正懂得。


《中庸》里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最后一句是笃行之。


无论什么事情,无论什么道理,用来夸夸其谈,用来装点门面,这样的知,懂再多也没用。只有踏踏实实地去践行,这些大道理,才能化为我们生命的养料,让一个人坦荡无畏,富足丰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