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手艺门
中国手艺文化传播平台,致力于中国手工艺的传承与产业化探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手艺门

一个人的坚守,80岁老人50年坚持中国活字印刷术

手艺门  · 公众号  · 手工艺  · 2017-06-14 21:32

正文


点手艺门 一键关注


每个人

都具有创造的潜能

再小的手艺,也有自己的价值

让世界看见你

无限可能


源: 最陶瓷 微信号: zuitaoci

图文版权归属原作者, 仅限交流学习

以下为图文





一个人

在这条路上踽踽前行

陪伴他的

是一腔热爱与坚守

一念既出,万里无阻




提到中国

会毫不犹豫想到四大发明

其中的活字印刷

早在11世纪就已经出现



活字印刷,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



活字印刷,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活字印刷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但是今天的中国

活字印刷却难觅踪迹


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

在秋田县上小阿仁村

有这么一位老人

却在坚守着中国的活字印刷



在这个上小阿仁村

这位老人传承活字印刷

在村上开了一家活字印刷报社

一个连招牌都没有的报社



这位老人,叫加藤隆男

已有80岁高龄

是报社的记者、撰稿人

也是排版工、印刷工

这间报社,只有老人一个人

这一做,就是50年



1966年,报纸创刊,周报,30岁的加藤加入

报纸主要登载村务信息,周日发行,订阅费每月400日元(人民币25元)



活字印刷,首先就要

在极短的时间内

从上万字的活字模板中

挑出自己需要的那个字

老人几十年的经验

现在已经可以做到一眼挑中


尽管如此

也有“老马失前蹄”的时候

随着年岁已高

有时会看花眼

需要看个两三秒



仅仅排满A3版面的报纸

就需要13000个3毫米的活字

需要一个字一个字挑出来进行排版。


等印刷完毕后,还要一个字一个字的放回原处。这项工程每周要耗费3~5天,但他坚持了50年。



给活字排好版之后

需要将活版搬到印刷机印刷

每个版重达20公斤

对于一个年事已高的老人来说

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老人还会小心翼翼地

用小锤子压实活字

力求做到平整如一

然后用手感触

直到没有凹凸不平



报纸印刷好了

会分成几叠,用绳子系好

静静待在角落里的报纸

如老人默默的坚守

无言,却散发着余热



常年在同一处蹭,

来来回回找,

木色地板也变得油光。



报社做的是周报

所以老人每周都要写稿、排版

老人在自制的1行12个格的稿纸上

书写原稿



在电子媒体还不发达的以前,人们对纸媒有着独特的热爱。

22年前,读报的人还有很多

那时的发行量有1500份

与现在的400份天壤之别

报纸的热销

使得广告商都来合作



现在的报纸,逐渐淡出视野

很多东西也就失去了

树脂写真板印的图片

现在只能在每年的正月使用

正如活字印刷的辉煌

正慢慢被淡忘



一个人支撑着一个报社

天将黎明就得工作

老人每天都能在工作中等来黎明的到来

可是

“活字印刷的黎明”

老人始终等不来



最辉煌时6名同事,

现只剩下他一人。

如今,老人养了一只小狗,

他称“我们两个都是倔强的老家伙”。



在这个报纸生存异常艰难的年代

还是有忠实的粉丝


今年已经88岁的佐藤敏雄

在《上小阿仁新闻》创刊以来
就一直坚持订阅


以红草子做笔名的84岁的福冈绢

坚持每周给《上小阿仁新闻》写缀诗

她的笔名“红草子”是老人起的
对福冈绢来说,

报纸存在一天,就有一天阳光



运送报纸的佐藤哲江已经81岁,

每次的送报工作

她都徒步完成,没有一丝懈怠

不管天气如何,送报始终不能拖延

佐藤哲江说:“因为身上肩负着责任”



尽管做完一周的报纸

老人仍需要继续工作

解版,把活字放回去

时间经常很紧凑

老人得感冒的时间都没有



每周的报纸都要准时出版

如果出版迟了

人们就会私底下说“奇怪了,上小阿仁新闻怎么了”



80岁的老爷爷一个人努力着

因为

少数人对活字印刷仍有期待

有了期待

就有前行的动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