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禾文一
尝从欢喜心,幻为游戏笔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FM93交通之声  ·  悲剧!一家祖孙三代身亡!2人死于家中,1人坠 ... ·  8 小时前  
FM93交通之声  ·  广东一公交突发起火,6人死亡!刚刚通报 ·  21 小时前  
钱江晚报  ·  冲上热搜!网友慌了:控制不了啊 ·  昨天  
钱江晚报  ·  大S妈妈首度发文,回应女儿去世 ·  2 天前  
徐州新闻  ·  抖音、快手同日宣布:下架!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禾文一

浅谈《唐诗三百首》中的酒(2)

禾文一  · 简书  ·  · 2018-12-17 21:21

正文

二、饮酒之目的

唐朝诗人有很多人名号都与“酒”有关。如:人称“醉吟先生”的王绩;人称“酒仙”的李白以及自称“醉饮先生”的白居易等等。

由此可看出,唐代诗人是很嗜酒的。那么,他们究竟为什么会如此爱酒呢?此篇会从他们饮酒的目的来分析。笔者将其目的分为了两个方面:一是饮酒以助兴;二是饮酒以消愁。

1.饮酒以助兴

何为“助兴”?简单解释即为:“帮助增加兴致。”在《唐诗三百首》中以酒助兴的诗有很多。

如李白的《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挥”字,据《礼记•曲记》注:振去杯中的余酒叫做“挥”,这里是欢饮之意;陶然是指和乐之态;忘机则是指忘却世俗得失。)

诗人欢愉之时乘酒豪饮,借其抒发内心的清旷之气。结尾一句“陶然共忘机”点出诗中真意。这便属于诗人面对清风明月之时,借酒抒发自己内心情感。

再如孟浩然的《秋登万山寄张五》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以及在《过故人庄》中的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因这两首诗皆提到了“重阳节”,所以两首诗说的都是菊花酒。

两首诗虽然整体基调有些许不同,但表达的思想情感是相似的。皆是诗人想要与友人共饮菊花酒、共度重阳节,体会那种宁谧温馨之感。或许,这时候的酒只是一种媒介,一种让诗人与友人重新相聚的媒介,那其中涌动的醇厚、温润、静谧的情感,都在推杯换盏中传达给了对方。

类似于这类的诗歌还有很多,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孟浩然的《宴梅道士山房》等等。

那么,究竟为何诗人要借酒来助兴呢?探究其原因,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因素;二是“酒”的作用。

(1)社会因素

这里的社会因素主要探究唐朝的酒政以及当时的时代潮流。

首先, 唐代各地盛产美酒,但价格不菲。这与当时的酒政有关。唐代放开了酒的生产和销售,但同时它也对经营者收以重税。这就造成唐代酒虽然极为常见,但价格却相对较高。这对于一些贫寒士子来说是一种问题,但对于很多出身名门的唐代大诗人来说,是不成问题的。而对于贫寒士子来说,他们也是可以常常饮酒的。原因在于唐代诗人社会地位较高,所以他们常常会被达官贵人邀请赴宴、品尝美酒、吟诗作对;或是像王绩、白乐天一样,自己酿酒,降低饮酒成本等。这就为诗人“借酒助兴”奠定了一个经济基础。

以上是从唐朝的酒政去分析为何唐朝诗人喜爱“借酒助兴”,接下来从当时的时代潮流来分析其原因。唐代诗人以“诗酒风流”为时代风尚,真正做到了诗酒交融,形成了无酒就无诗,有诗必有酒的独特文化。这便为诗人“借酒助兴”奠定了社会基础。

(2)“酒”的作用

此也可分为两点去分析。

一是:“酒”可作为一种媒介催发诗人的创造力。 如伊赛梅先生所说:“酒能够作为一种催化剂,使人的情绪和思维进入高度活跃的状态。特别是在似醉非醉的微醺之时,诗人能产生异常的创作冲动和丰富的联想,使灵感如泉奔涌,一发而不可收。” 这时酒就作为一种有着催化作用的媒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