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这篇文章主要围绕电视剧《小巷人家》展开,讲述了作者追完剧后的感受以及对剧中人物和剧情的评述。文章还讨论了关于教育孩子的话题,强调了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和兴趣,需要父母摸索适合他们的养育方式,不要把孩子困在学习这条唯一的路径上。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电视剧《小巷人家》概述
作者追完《小巷人家》后,觉得这部剧虽然讲的是70年代的故事,但很多细节能引起共鸣。剧中没有宏大叙事,主要讲述百姓家的细碎家常,摄影、人物、服化道等细节都非常用心。
关键观点2: 剧中孩子的成长过程
作者提到剧中的四个孩子图南、筱婷、栋哲、鹏飞的成长经历,强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人生剧本,不同孩子不同命。需要父母找到适合自家孩子的养法。
关键观点3: 教育孩子的思考
作者认为教育孩子需要不断摸索,才能找到适合自家孩子的方法。每个孩子都是带着自己的人生剧本来的,不必非得把孩子困在学习这条唯一的路径上。父母应该观察孩子的兴趣和擅长,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关键观点4: 文章结尾引用蒙台梭利的话
文章最后引用了蒙台梭利的话,强调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绽放独有的光彩,找到自己生命的锚点。
正文
文 | 吉米妈
一个上班又带俩娃的中年女人,是很难有大块时间来看剧的。虽然讲的是70年代的事儿,但是我估计很多60后、70后、80后都能在里面找到很多共鸣。比如,里面的蜂窝煤、大白菜、煤气罐都是我的童年回忆。
整部剧都没什么宏大叙事,说的都是平常百姓家的细碎家常。我刚开始刷到这个剧的片段,就是黄玲和宋莹蹲在墙根下面,听邻居吵架。能把两个普通家庭跨越几十年的生活演绎得这么生动、耐看也是很难得。年轻的时候,我们常常觉得生命应该是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但是年龄越大越发现,生活的幸福更多是藏在一餐一饭、一频一笑这些微小的生活细节里。而我,作为一个中年老母亲,除了喜欢看黄玲、宋莹这两个女性的家长里短。图南、筱婷、栋哲、鹏飞这四个孩子,性格不同、喜好不同。相对安静懂事、热爱学习,而且两个人的学习成绩都很好。后来,这两人的学习一直很优秀,一个考上了同济,一个考上了交大。黄玲每次回忆起她第一次见到林栋哲时的场景时,都忍不住想笑。“他大冬天穿个破裤子,屁股都露在外面,跟妈妈赌气趴在地上不起来,宋莹扫一下地他挪一下”。宋莹管林栋哲叫皮猴子,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你这皮猴子,我看你皮又痒了”。林栋哲虽然很聪明,但是却不爱学习,还时常捅娄子被叫家长。试想一下,如果我养了一个像林栋哲一样的孩子,也会觉得脑仁疼吧?他机灵勇敢、人小鬼大,很有责任感,善于察言观色,还很善良。“反正我明年要高考也是要走的,早一年而已,没关系”。到了广州后,他仿佛一下子长大了,开始认真学习,努力练习广东话。最后如愿和筱婷一起考上了交大,后面还和筱婷结了婚,可以说是事业家庭双丰收。这一点,可以用宋莹的一句话来印证,“如果说栋哲是个皮猴子,那鹏飞就是孙悟空”。有一次,鹏飞和栋哲这两小孩子,居然瞒着家人,留下一张字条。可能在很多人眼里,他就是那个一无是处,让人操心的小混子。仅仅因为钱叔叔带他坐过车,他每周周末都去陪钱叔叔聊天,跟他出车,帮忙维护车上秩序。在父母要求他复读的时候,他明确说:“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而是这孩子从小就很拎得清,而且知恩图报,敢做敢说。在很多个关键时刻,都是鹏飞维护了黄玲,让她免受公婆以及愚孝老公庄超英的压榨。当庄超英的父亲摔伤,又想借机搬进黄玲家,让他们养老的时候。是鹏飞站出来阻拦,替他大舅妈说出了憋在心里多年的话,才没让庄家二老的诡计得逞。
黄玲失业以后,也是鹏飞让她当售票员,带着她到处散心。可以说,鹏飞在很多地方比庄图南这个亲儿子还要暖心。但也常常坐在他身后陪着他,他学他的习,我干我的事儿,主打一个陪伴。她问我:“小张不烦么?我小时候最讨厌学习的时候,旁边有人了”。我说,孩子和孩子不一样吧,小张目前好像还挺喜欢这种模式的。陪不陪、鸡或者不鸡、放养还是不放可能都要因人而异。但是,宋莹和林工并没有对他特别严格地要求,而是在一定底线之上的放养。
所以,教育虽然有很多正确的理念,却没有什么完全正确的方法。其实也没有现成的答案,只能靠父母在和孩子的相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