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首先我觉得这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各位小伙伴有哪位没有看完的话,我建议你坚持把这本书看完,我判断一本书的好坏,如果它能给我很多的教训,我就认为这是本好书
149:
先说下作者对暴力沟通的定义:首先是道德批判,尤其是在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上轻易地作出批判。我觉得这种情况比较常见
第二个暴力沟通的情况,就是说去做比较嗯,在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就是我们小时候家长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说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这样也是一种暴力沟通。在我们自己生活中也会存在这样的情况,比如说我们对恋人的要求,哎呀,你看看别人的女朋友是怎么做的?
第三点我觉得是最有意思,就是逃避责任,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就会经常碰到这种情况,比如,我不想上班,我不想工作,我不想回家做家务……其实我们抱怨的这些仔细认真想一想都是我们的一种责任,我们的抱怨我们对这种事情态度就是一种逃避责任的做法
吴安妮:
第三点也是最理想的一点就是“生活的主人”,真正的乐于助人,会帮助别人,不是因为迎合,而是出于爱,在能表达自己的情况下,真正自由而快乐的选择。
强人所难之所以说我不能理解,并不是说他不合适或者说他是错误的,而是能与不能非常难以划分这个事情的界限,因为人的潜力是不好判断的,你需要不断地强迫他,他才有可能释放更大的潜力,在这个逼迫的过程中没有办法去把握这个力度,力度大就是暴力沟通,力度小了,就达不到效果。
所以我觉得它的第四条是有一些偏理想化的情况,因为做到这件事情实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楼:
第四条我认为是提供一个思路,让父母注意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第四条可能父母比较有共鸣
小扬:
第四点,工作中很常见,也不好把握。违背当事人意愿的估计都能算是强人所难,比如领导考虑这张工作要这样做,而我不理解或有抗拒心理时,沟通都难以有效进行下去。但也存在,这项工作其实我愿意干,只是不想背这么大责任,领导多说两次我也就接下来了。但不管我是愿意还是抗拒,其实这个工作都安排给我了,有问题可以反映,但不能不做。
149:
总结保留沟通:作者分析的这几种暴力沟通的情况,我觉得归根到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好情绪管理。当你做好情绪管理以后,剩下的非暴力沟通,就是比较注重方式。用书中的一句话就是:“一旦意识到我们不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孙静珊:
对“一旦意识到我们不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这句话的理解,我觉得很多时候要就是要关注自己,不要老是因为别人不合理的需求而去迎合别人而最终伤害了自己
观察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要素就是观察,观察的重点是要区分评论和观察,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这一点和我们平常接触的有些不一样,书中提到的那个印度哲学家说的那句话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我觉得原因可能就是当你评论一件事情的时候,已经影响了你对这个事情,一个整体的判断,你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然后你做出自己的判断,这个判断就影响了你,接下来对这件事情的看法。而且过分与关注评论一件事情就达不到我们所要做的把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观察一件事情的上面
盛:
不带评论的观察,观察本身是否是有选择性的?因人而异
梅根:
不加评论的去和别人沟通,说一些不带任何评论的话,不给别人说的话乱加标签
行走:
作者所说的一些词:每次、总是、从不,确实容易引起负面情绪的回应。主张观察其实是避免使用这些过于主观又易引起对方反感情绪的词语。
Baifactor:
沟通四要素:1.留意发生的事情——观察;2.表达观察结果——评论;3.表达感受;4.具体请求。这一切的基础是“观察”,也就是客观事实。第二、第三甚至第四点,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属于“客观事实”。所以我觉得我们学习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是首先能够不仅仅在自己的角度去观察,而是要去全面的考虑、表述。难点只是这个如何尽可能摒除自己的个人观点。比如评论:观察到某事,然后这个某事导致的结论也是事实,个人的感受也是事实,需要采取什么行动更是一个事实。
楼:
看见苹果是观察,看见一个好吃的苹果是混合了主观感受的观察
Baifactor:
好吃的苹果,好吃难道不是一种事实吗,我觉得苹果很甜是事实,所以建议你尝试一下。
行走:
好吃是评价。“甜”也是评价。你觉得甜别人不一定觉得甜。观察就是纯客观了。比如说:桌上有一个苹果,或者某某吃了一个苹果。
楼:
@Rotcafiab 就看豆腐脑甜的好吃还是咸的好吃这个问题,就可以知道没有一个客观定义好吃这个事情
Rotcafiab:
至少对大多数人来说,好吃是讲得出理由的:苹果很甜是事实,“我喜欢吃甜”也是事实,二者结合产生“我喜欢吃这个苹果”这一事实。只是我们日常沟通的时候,经常省略掉中间的过程。这本书的目的,是让我们把中间的推断完完整整讲出来。
莫黑我:
现在能省则省,人太多了,让别人脑补,补出来又不是自己想要的。
行走:
Rotcafiab:
对,一般正常人是能够直接体会到,但如果你碰上一个和你成长环境不同、思维差异较大的人就不一样了@行走
赖皮垚垚:
表达自己的感受,我觉得情绪、语气很重要,有时候就是会被别人的情绪带跑偏
Rotcafiab :
考虑到别人的背景,尽可能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描述某事行走:表达自己的感受需要敏感地察觉自己的感受,对某句话或某件事的真实情绪反应。这个的基础是学习去了解自己的情绪。
表达感受
楼:
表达感受需要有一颗纤细敏感的心,要善意发现归纳总结,并且最终的描述不能违背本意
149:
我说一下我对表达感受的一个看法,我觉得很多人载现实中不愿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从小的家庭或者说学校的环境问题导致。我们小时候的时候表达欲是比较强的,我们有一些想法一些感受,会非常强烈的把它表现出来,但是很多时候这些想法和感情都会被我们的家长,我们的老师忽略,得不到认可和尊重。久而久之,我们就觉得我们的观点,我们的感受不重要,于是我们就渐渐的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感受。
举个非常极端的例子,比如说,你在比较情绪低落的时候,你告诉你的家长,你的父母,我今天很不开心,我今天很难过,但是我又讲不出来这个事情的原因,这个时候他们很可能就会说你纯粹就是闲的了,是不是作业太少了?赶紧去写作业去吧,然后就给你整了一大堆习题,这种事情多了,以后就会慢慢的封闭自己,慢慢的不愿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因为你不被理解。
楽:
表达感受需要丰富的词汇量以及内心对现有环境的感知,对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也有不小的要求。恰恰是我们小时候的生活环境没有重点教过的这些。
行走:
我觉得小孩什么都明白。只要肯问、肯引导,他们有能力说出自己的想法。太多例子是小孩子不懂一句话打消了孩子自我探索的好奇心。
Lethe:
我同意你的话小孩子真的是天生就自带理解力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他在众多带暴力的语言中找到自己的定点
吴安妮:
关于感受,看完书我认为,一方面是认识真实的感受是什么,一方面是要直接地说出真实的感觉,像是在家里和小孩沟通,“我很累了,现在不想和你玩”这样的真实的感受,就不要翻译成“你不懂事”或“你自己去玩”。
楼:
考虑到本书作者是外国人,很多结论和指导意见都是基于不同社会环境的,所以我觉得这书在某些方面也就参考一下。
盛:
行走:
我就是觉得似乎总活在一种快节奏的错觉,什么话都急着快快回答快快说完,如此就落掉了很多重要的东西,没表达清楚自己真正的想法。
苁蓉苁蓉:
所以意思是要有足够的词汇量准确详细的表达感受,即使不了解处境的人一听也会准确的了解,不需要猜
提出具体的请求
149:
下一个要素 提出具体的请求。这个曾经是我特别头疼的一点。因为无论是和朋友也好,恋人也好,父母也好,总是在交流中,会碰到这个问题就是我get不到他们想要的那个点,可能中国人说话就要求的是那种委婉不直接了当,但是这样就很容易造成,你说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对面就说那你猜呀
Rotcafiab :
行走:
暗示或者说你猜啊,我就忽略,爱说不说。猜太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