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传统的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的“九通一平”已经不能构成区域的竞争优势,园区建设需要“新九通一平”。
正文:
理念通
▼
全新视野、适度超前的园区建设理念,是建好、经营好园区的前提条件
。作为园区操盘者,需要熟知当地经济、科技与社会文化的脉络;了解区域和园区在承载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中的地位与角色,清晰地做好产业规划与定位;懂得产业园区的建设运营模式,根据企业的经营需求,为企业提供什么样的设施环境和配套服务;懂得财税法务知识,精准把控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
基础通
▼
基础通包括区域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
,产业基础又涉及区域经济基础、科技资源、人才资源、自然条件、产业配套能力(产业集群、物流、交通)、文化环境等,
若选址不当,园区项目好似患上了“先天性营养不良综合征”,单靠后天自身的努力,很难出人头地。
面对许多拿地成本很低的产业地产项目也要倍加小心,不要以为得了“大便宜”,项目前期投资成本的“低开”很可能意味着后期营销成本、运营成本的“高走”,招商运营可能面临蹒跚学步的尴尬,很多偏远地区的科技园、工业园至今大唱“空城计”,就是很好的佐证。
政策通
▼
政策是企业选址最关注的要素之一
。如果企业对园区政策不认可,企业自会改弦易辙、另寻出路,导致招商工作步履维艰。因此,园区操盘手既要建立符合园区产业特性、企业特色的扶植政策,又要在“园区建设模式趋同、政策趋同”的大环境下,追求政策创新,哪怕是组合式创新,也要让竞争对手“总在追赶你的路上”。
信息通
▼
园区的“
情报
”收集工作非常重要
,知晓企业和同行的动态,才能看菜下碟,制定针对性的战术。
一个优秀的园区操盘者,对外,能够利用网络、行业论坛、情报关系网等多种渠道收集企业信息为己所用;对内,可向企业传递园区动态、活动信息、政务信息,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达成园内企业的圈层互动和产业互动;还能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通过大众传媒向社会广而告之,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与产业氛围。
配套通
▼
完善的配套是园区成功的基础
。KANO模型将客户需求分成三大类,即
必备型需求、期望型需求与魅力型需求
,基本型需求如园区基础的物业服务、保洁等要立即提供;期望性需求如企业服务(财税、法务、项目申报等等),商务配套等要尽可能满足;兴奋性需求如智慧园区平台、媒体报道展示等视硬件条件以及投资回收周期情况而定是否提供或何时提供。
市场通
▼
面对园区同质化现象严重,相互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的现状,园
区操盘手要建立符合园区特质的招商机制
,搭建招商通路,疏通宣传推广渠道,聘用、培训过硬的招商人才,综合利用各种营销手段和媒介,实现整合式营销;与此同时,园区有义务、有责任为进驻企业,特别是符合园区产业规划的企业搭建产品推广平台和宣传推介平台,帮助企业产品行销和产业拓展。
人脉通
▼
中国是人情社会、人脉市场,拥有良好的公共关系、
广泛的人脉资源,拥有自己的营销圈层,招商工作自然是顺风顺水
。产业园区在建设、招商和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与规划、建设、环保、工商、税务、经济、科技、文化、宣传、人事等各类政府机构打交道,也会与金融、财务、法律、知识产权、技术转移、人资服务、市场营销、管理咨询等各个领域的中介服务机构达成合作。由此可见,产业园牵涉领域十分宽泛,编织好公共关系网十分重要。
融资通
▼
资金于企业有如血液于人体
。
众所周知,动辄几十万平方米的产业园区、产业地产的建设堪称大手笔,大开大合的建设模式决定了园区建筑工程和运营配套需要大量建设资金,对于以租赁为主营方式的园区,投资回报周期更长,资金压力更大。为了确保资金不断链,保持健康的“血液循环”,园区必须具备强劲的融资能力,而打通信贷渠道、建立良好资信和保持稳定运营,是园区顺利融资的“三板斧”。
经营通
▼
物业管理、商业运营管理和产业运营管理是园区运营管理的“三驾马车”
,三项工作环环相扣、紧密交织。物业管理为园区企业提供最基础的办公生活保障,为企业免除后顾之忧;对于化工、环保、生物医药等行业性的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物业管理在常规服务的基础上,还应提供专业化、细致化的物业服务模块;而商业配套设施与商务服务是现代园区必须具备的服务内容,曾经的乘着班车“披星”而来、“戴月”而归的工业园区营运模式,缺配套、少服务,早已落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