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专注里,人生很慢。或许因为这样,那些凭手艺吃饭的人,才能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世界之大,选择之多,他们只委身之一。
行乐9年,百位匠人,走进执着的内心。
--------- V O L. 11
伯耆正一
/陶艺师
---------
伯耆正一的作品在各地的展览中皆相当突出:陶器上少见的大面积色块和红色、绿色等鲜艳的配色加上图腾似的繁密线条及花纹,许多人说他的作品让人有到了非洲的感觉。
作品形态上也非传统陶器的样貌,粗旷的线条和特殊处理的表面,这些辨识度极高的作品在国际间也享有盛名,意大利、德国、法国及日韩的美术馆中都曾展出他的作品。
这么具有异国风情的作品,实际上却来自日本风情最浓厚的京都市,还是出自一个传统陶艺家族的第四代传人——伯耆正一。今天就让行乐与你一起来认识这位隐居在西山艺术村中的陶艺师。
采访伯耆老师时正值深秋,从京都市区要去到位于西山的老师家中,大概需要四十分种的车程。西山的名字不常出现于游客的景点名单中,却是京都在地人都知道的夜景名胜,低光害的山区可以清楚看见车站前的京都塔,还能眺望整个京都市夜景。
离热闹的市区越来越远,白天的山路中几乎没有人车往来。除了本次受访的伯耆正一将工作室设于此处外,西山山顶其实也是一个有名的艺术家聚落,成群的住宅和工房,目前据说有约五十位艺术家定居于此。
居住在这里的艺术家们领域相当多元,除了陶艺家外还有雕刻家、玻璃艺术、木艺、锻金等等——“总之都是一些在都市里不好做的事。”伯耆正一开玩笑的说。艺术村在每年五月的第一个礼拜举办大型联合展出,平时的交流也充满雅致,
每一位街坊的邻居都可能是彼此的灵感来源
。
踏进老师的工房,两层楼的建筑中,一层作为工作室和起居室,二层则是会客处还有作品的展示间。据老师说,他和妻子移居到西山艺术村已经有20年时间。但说起为何会踏上陶艺创作的路,要追溯到更早以前。
伯耆正一的家族在制作陶器上已经有150年的历史,现在的他是第四代传人。自小就沉浸在陶艺的世界中,从陶器专门学校毕业后,再回到家中跟着父亲学习传统陶器。
28岁的时候,向当时日本第一的陶艺师楠部弥弌拜师,直到老师过世前,当了三年的入门弟子。
弟子生活的那段时间,除了艺术上的学习,还要负责照顾老师的所有生活起居,也是在此时期累积了大量的技法学习以及制作经验。
大家都知道陶器最早起源于中国,传向朝鲜后才又传入日本,最早期的制作用途在于宗教用途,直到千利休出现后开启了茶碗、茶道道具的制作,此后一直维持闲寂幽雅的风格。
不同于亚洲以技术洗练的精致陶器,非洲大陆上的陶器充满了生命力,作品成形后还能感受到阳光的温度。
伯耆正一在这之中感受到了陶艺作品新的可能,他想创造的
“
Original”理念既代表了独特性,也代表了一切最素净的原貌
。
在此概念下创作的“面具”系列,充分的运用了陶土的可塑性创造出了各种生动的形状,作品的表面还原了泥土原始的质感,并有着鲜明的配色和图样,就如同作品的系列名称“面具”一样,给众人留下华丽又带着神秘的印象。
全职投入陶艺艺术已经超过四十年的时间,中间也遇过无数次创作的低潮。“短的时候可能是几天,但是一年、甚至五年间心里一直在迷惘的经验都有。
”至于如何度过低潮,他说:每次遇到低潮时,就告诉自己这是一个新的挑战,挑战的一开始一定会有一段表现不好的时候,试不出想要的颜色、抓不到正确的烧制方式……等等,每次突破的背后都夹臧着无数次失败的尝试。
但是即便脑中什么都不考虑的时候,手依然会继续做下去,直到做出自己满意的作品那一刻就知道,可以继续走下去
了
。
伯耆正一的作品制作过程相当繁复,我们也问到,觉得制作上最困难的是哪一个部分?
作品从制作开始到完成最少要花上一个月的时间,在完成前要全程保证不能有损伤、不能出现裂痕,不然就会为温度高达一千三百度的窑炉之行增添更多失败的可能性。
“烧坏的很多,年轻的时候还干过自己『砰』的一声把作品摔的四分五裂的事情……”“但还好现在已经越来越少了。”老师又笑笑的补充上。
从小生长的环境到现在的艺术家村,还有一个家庭和工作室融为一体的陶艺工房,伯耆正一的生活与陶器早已密不可分。
太太伯耆叶子同样是位陶艺作家,同时负责工房在Blog、Instagram、脸书等社群网站的经营。他们的生活不像办公室里的工作有着周休和固定假日,作品的制作周期和各地展览的邀请更像是他们的日历。
屋里随处可见两人的作品,各自的创作外夫妻也时常会一起制作作品。大多时候,先生负责作品的形体塑造,太太就负责为作品上色、装饰。
(两人一起制作的果子盒,精美又充满手作的重量。)
最后问到老师想要对下一世代的年轻艺术家们传达的讯息,他思索了一下才开口:“
不论如何请不要放弃。
”
对所有艺术家都是,起步绝对是最难熬的时候。一切才刚起头,很可能根本没有任何人关注,自然也没有展览邀请。作品没有机会被看见,所以也一直不知道他人对自己的作品到底会有什么看法,只能抱着忐忑的心情独自不安,但请不要因此放弃创作。
可能很多人会选择去做其他兼职,在店里面打工甚至白天当起上班族,这是为了基本生活而做的让步,但一定不能放弃对创作的追求。一旦停下了创作投入到别的事情中,会有更多的困难阻碍你回到这条路上。
即使很可能要花上好几年的时间,渐渐地、一步一步地,每个人都能做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和风格,也一定会被世界看见和欣赏。
只要还在坚持,那就是在前进的路上
。
采访结束后回到一楼的工作区域,桌上还有正上色到一半的作品,面前的每个角落都塞满了各样的工具和画笔。
大大的慎用火标语旁是同样为陶艺家的父亲的照片,后期我们在挑选照片时才发现,父子两人专注在作品上时神情几乎一模一样。
就如我们想传递的匠人精神,跨越了不同时代,让每一项美好的传统技艺都仍在前进的路上。
陶工房‧伯耆
地址:610-1106 京都市西京区大枝沓挂町26-347
电话:075-333-4922
网页:
http://www.eonet.ne.jp/~toukoubou-hoki/information.html
*老师和妻子的工作室开设有陶艺体验课程,接受两人以上预约。
『 100个匠人 100种人生 』
他们有些是旧时代传承下来的手艺人,做着看似与现代社会脱轨的工作,比如养育丈夫的海女,比如打磨可以用一辈子的刀具;有些是新时代的匠人,更接近于艺术家甚至生活家,比如花20年打造让尾道绽放活力的“猫之细道”。
只是单纯地觉得,我们看过了很多风景,我们经历了很多风浪,但我们还是会那么尊敬那么仰望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人们。只是因为,我们在经历过以后才更明白,执着的内心需要多么强大。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
--------- V O L. 0 1
N O U S A K U
---------
--------- V O L. 0 2
马场九洲夫
/
有田瓷器
---------
--------- V O L. 0 3
山下哲司 / 岐阜鹈匠
---------
--------- V O L. 0 4
野村礼子/ 鸟羽海女
---------
--------- V O L. 0 5
李荘窯
/ 有田烧
---------
---------
V O L. 06 安藤骑虎 / 鸣泷窯
---------
---------
V O L. 07
圆山春二/“猫咪经济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