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生物谷
生物谷致力于为生命科学领域科研人群、生物医药产业界人士分享非常新鲜的生命科学研究资讯、非常齐全的生物医药产业动态。在这里,趣味科普与行业干货齐飞,学术大咖与吃瓜群众同乐。还有更多精彩活动等着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河北卫视  ·  中国味·非遗年 ... ·  2 天前  
秦皇岛晚报  ·  优化营商环境大家谈 | ... ·  昨天  
河北音乐广播  ·  高峰到来!河北交警发布重要提醒→ ·  4 天前  
河北卫视  ·  中国味·非遗年 装裱美万物,非遗进万家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生物谷

难道「瘦」和「浓密的头发」不可兼得?Cell:中国学者发现,长期间歇性禁食抑制毛囊再生,发质发量均下降!

生物谷  · 公众号  ·  · 2024-12-25 19:58

正文

当下,“16+8”限时进食和隔日禁食风靡全球,简直成了养生圈和减肥界的“顶流”。各种社交媒体上,大家争相晒出断食成果,从“今天又完成了16小时清水期”的自豪,到“坚持断食1个月,腰围小了3厘米”的炫耀,俨然一副“全民饿瘦计划”的景象。

但就在大家津津乐道于断食带来的瘦身“红利”时,一项发表在Cell上的最新研究却泼了一盆冷水:这种“饿一饿更健康”的做法,可能正在悄悄损伤我们的头发,让它们悄无声息地“跑路”……

研究发现常见的间歇性断食模式(如“16+8”限时进食和隔日禁食)会通过诱导已被激活的毛囊干细胞(HFSCs)发生凋亡,从而抑制毛囊的再生能力。这意味着,减下去的不仅是体重,还有宝贵的发量。

图片DOI:10.1016/j.cell.2024.11.004


间歇性禁食让“发量告急”


HFSCs就像头发的“生产队长”,负责指挥毛囊的更新和再生,而它们的“工作环境”——也就是“微环境”,更像一个精密的调度中心,接收来自全身和局部的各种信号来调整干细胞的工作状态。不过,这么关键的“生产队长”和“调度中心”,在间歇性禁食的影响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尤其是对毛囊再生来说,这一直是学界的未解之谜。


其实,早有观察表明,那些为了快速减肥采取极低热量饮食的人可能会出现脱发。但现代的间歇性禁食——比如现下大热的“16+8”限时进食或隔日断食,是否也会对毛囊健康带来同样的影响?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这一次,研究人员把目光锁定在HFSCs身上。它们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就是会周期性“上班”或“休息”,而且它们的工作成果——头发,是肉眼可见的!这让HFSCs成为了理想的研究对象研究人员希望通过它们解答两个重要问题:间歇性禁食会不会悄悄影响我们的“颜值担当”——头发?这种“吃吃停停”的饮食模式引发的全身性生理变化,又是通过什么途径影响HFSCs的“工作状态”的?


于是,研究团队对两种热门的禁食方式进行了实验:


  • 16/8时间限制进食(TRF):每天只允许小鼠在8小时内进食,剩下16小时禁食。

  • 隔日禁食(ADF):24小时禁食与24小时自由进食交替进行。


实验选用了成年C57BL/6小鼠,这种小鼠背部的毛囊周期变化非常规律。研究从小鼠出生第60天(P60)开始,此时毛囊正处于第二次静止期,也就是毛囊的“休眠期”,等待时机进入“生长期”,重新长出毛发。为了更直观地观察毛发再生过程,小鼠的背部毛发在实验前被剃光,然后分为三组:自由进食组(AL)作为对照组,另两组分别进行TRF和ADF干预。


整个实验持续96天,也就是一直监测到P156结束。研究团队不仅定期观察小鼠的毛发生长情况,还通过H&E染色技术检测毛囊状态,看看它们有没有“苏醒”。


结果让人意想不到:


  • AL组的小鼠在P80时顺利进入毛囊生长期,到P100背部基本“长满了头发”。


  • TRF和ADF组的小鼠“掉链子”了!禁食让它们的毛囊迟迟不进入生长期,即使到P156,背部毛发还是没有完全再生,远不如自由进食的同类们“茂密”。


在AL、16/8 TRF和ADF条件下,从P60到P156雌性小鼠毛发再生的进程

不同时间点(P60至P156)毛发再生的百分比


进一步的组织学分析发现,禁食组(TRF和ADF干预)的小鼠毛囊长期卡在延长的静止期或“刚起步”的早期生长期,始终无法生成新的毛发轴。换句话说,毛囊似乎被“饿”得动弹不得了。


通过H&E染色观察,AL、TRF和ADF条件下小鼠皮肤的组织学切片


间歇性禁食让HFSCs陷入“生死劫”


毛囊的再生离不开HFSCs的参与,这些细胞的激活和增殖是毛囊进入生长期的关键。然而,间歇性禁食可能对这一过程带来负面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间歇性禁食并非仅仅“让毛囊歇一会儿”,而是诱导了HFSCs的反复激活和凋亡,最终阻碍了毛囊的正常再生。


HFSCs分布在毛囊的隆突部和毛坯部这两个关键位置。当毛囊进入生长期时,毛胚部的干细胞首先被激活,随后带动隆突部干细胞同步进入生长模式。这些激活后的干细胞像“建筑工人”一样分化为短暂扩增细胞(HF-TACs),快速繁殖,为毛囊提供“建筑材料”。但问题是,如果干细胞无法正常激活或过早死亡,毛囊就会“罢工”,无法顺利再生。


间歇性禁食抑制毛囊再生的可能机制


为了探究间歇性禁食对HFSCs激活的具体影响,研究人员选择了ADF模式作为实验干预。从小鼠出生后第24天(P24)开始干预,此时毛囊正处于第一次静止期。他们通过标记分裂细胞的“绿色信号”(EdU)追踪HFSCs的激活情况,同时用“红色信号”(caspase-3)评估HFSCs的凋亡情况。


结果显示,实验初期(P24到P26),无论是自由进食还是ADF模式干预的小鼠,它们的HFSCs都能顺利激活,毛囊进入生长期。研究人员在它们毛囊内观察到大量“绿色信号”,说明禁食在短期内并未显著影响HFSCs的激活能力。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禁食周期的延续,ADF组的小鼠开始出现明显的HFSCs凋亡现象。在禁食24小时后,毛囊中的绿色信号迅速减少,而红色信号急剧增加,显示大量HFSCs被“消灭”。随后,在禁食结束的进食期中,毛囊内的HFSCs重新被激活,但好不容易开始“工作”,下一个禁食周期又将它们送入“红色深渊”,新激活的细胞再次凋亡。


这种“激活—凋亡”的循环让HFSCs处于疲惫状态,无法提供足够的HF-TACs毛囊失去了再生的动力,最终导致头发长不出来。


那另一种流行的禁食模式(TRF)有没有“踩坑”呢?研究发现,TRF模式也让HFSCs经历了类似的“生死劫”。即使将禁食干预从小鼠出生后的第60天(P60)开始,结果仍然一致——HFSCs凋亡显著增加,毛囊再生受到抑制。


吃得少还是饿太久?实验打破“热量论”


很多人以为禁食对毛囊产生这种影响的奥秘在于减少热量摄入,可这项研究却一针见血:禁食时小鼠根本没少吃!无论是ADF还是TRF干预,“干饭”小鼠可没委屈自己,都在允许的进食时间里“狂补”热量,总体上并不比AL组的同类们少吃。


A图:间歇性禁食可能导致的两种结果:减少卡路里摄入和/或延长禁食时间,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HFSCs的凋亡和毛发再生;B图:不同饮食模式下小鼠平均每日卡路里摄入;C图:不同饮食模式下小鼠的平均卡路里摄入


那为什么HFSCs会凋亡?研究人员把目光转向了禁食的“另一面”——饿得时间太长了!


所以,饿多久对毛囊才算“致命”?为了解答这一问题,研究人员让小鼠经历不同的禁食时长,结果显示:


  • 短时禁食(饿8小时):HFSCs安然无恙,基本未见凋亡信号,毛囊再生能力正常。

  • 中时禁食(饿16小时):出现明显的HFSCs凋亡信号,HFSCs开始大量凋亡。

  • 长时禁食(饿24小时): 凋亡信号进一步增强,毛囊再生“罢工”加剧。


24小时禁食和24小时再进食期间,HFSCs凋亡的时间过程


研究还发现,只要禁食结束再重新进食,凋亡信号就会暂时消失,但下一个禁食周期又会让HFSCs再度“倒下”。结果就是,毛囊在这种反复折腾中越来越虚弱,最后干脆“躺平”不干活了。


为了进一步验证禁食时长的影响,研究人员调整了TRF模式的进食窗口:


  • 进食窗口从8小时延长至12小时:尽管小鼠的总热量摄入没变,毛囊再生却显著恢复,几乎达到正常水平。

  • 将进食窗口缩短至5小时或3小时:禁食时间一延长,HFSCs凋亡加速,毛囊再生的延迟现象更加明显。


图E:通过增加或减少每日禁食时间来操纵TRF禁食时间;图F:在不同TRF模式下,小鼠的食物摄入量

图H:在不同TRF模式下,小鼠的毛发再生情况;图I:在不同TRF模式下,小鼠的平均每日卡路里摄入


这些结果进一步确认,禁食时长越短,干细胞的凋亡越少;禁食时长越长,损伤越严重。缩短禁食时长(延长吃饭时间)才是对毛囊更友好的操作。


有人可能会问,这会不会是昼夜节律出了问题?毕竟小鼠在昼夜节律变化时也可能影响生理状态。为此,研究团队特意测试了白天和夜晚禁食对毛囊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白天还是夜间,小鼠的毛囊再生延迟和HFSCs凋亡现象均表现一致。看来,禁食时间长短才是决定毛囊再生能力的“硬道理”,而昼夜节律这次真是无辜的。


邻居不“安分”,FFAs成“问题制造者”


那么,导致HFSCs凋亡真正的“幕后黑手”到底是谁?随后进一步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禁食期间,皮肤的脂肪细胞(真皮脂肪细胞)似乎成了“问题制造者”。这些脂肪细胞会释放大量游离脂肪酸(FFAs),而这些FFAs最终拖垮了HFSCs,导致毛发再生能力严重受损。


禁食时,机体会启动脂肪分解(脂解)来补充能量。真皮脂肪细胞作为HFSCs的“邻居”,此时疯狂释放FFAs。这些“邻居”本来和HFSCs和平共处,但此时却成了它们的“致命威胁”,实验发现:


  • 禁食16小时后,真皮脂肪细胞开始剧烈脂解,进入局部毛囊微环境,此时HFSCs的凋亡也开始出现;

  • 恢复进食后真皮脂肪细胞停止脂解,FFAs浓度下降,HFSCs的凋亡现象也有所缓解。


24小时禁食和再进食期间,真皮脂肪细胞脂解的时间过程


这些现象表明,FFAs不仅是一个普通的信号分子,更是导致HFSCs“撑不住”的关键原因。


那么,FFAs为何让HFSCs“不堪重负”?原来,FFAs进入HFSCs后,会被用来产生能量,但这个过程需要依赖脂肪酸氧化(FAO)。在禁食期间,HFSCs已经从依赖葡萄糖代谢切换到脂肪酸代谢,“工作量”猛增,压力陡然上升。长期超负荷运转下,HFSCs就像熬夜过度的人一样,被拖垮了。


与糖酵解和脂肪酸代谢相关的基因表达变化


不仅如此,HFSCs在吸收FFAs获取能量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线粒体活性氧(ROS)。当ROS累积到一定程度,会引发氧化应激(体内“氧化”和“抗氧化”失衡),进一步损害HFSCs。


禁食状态下HFSCs的线粒体膜电位(TMRM)和线粒体ROS(MitoSOX)


通常情况下,ROS其实没那么可怕,就像厨房里冒的烟,只要有足够的“抽油烟机”(抗氧化能力),就能轻松解决。但问题是,HFSCs的“抽油烟机”不给力,面对不断积累的ROS简直招架不住,HFSCs被彻底“熏晕”,受损后一步步走向凋亡。


为了验证HFSCs为什么会如此脆弱,研究者把它们和“表皮干细胞”(EpiSC)放到了一起对比。结果发现,EpiSC抗氧化能力显著优于HFSCs,尤其是在抗氧化基因表达水平上,EpiSC远超HFSCs。换句话说,HFSCs抗氧化能力太弱,面对氧化应激毫无招架之力,这可能是它们更容易凋亡的原因。


既然问题出在氧化应激上,研究团队尝试了两种方法来增强HFSCs的抗氧化能力,结果都很有效:


  • “外援”维生素E:在小鼠皮肤上涂抹抗氧化剂维生素E后,HFSCs的凋亡显著减少,毛囊再生能力也得到改善。


  • 基因改造“开挂”:通过基因工程让HFSCs过表达抗氧化酶过氧化氢酶(CAT),同样有效预防了禁食引发的HFSCs凋亡和毛囊再生障碍。


图I:在禁食条件下,局部应用维生素E或CAT过表达对HFSCs凋亡的影响;图J:在ADF条件下,接受VE或CAT过表达处理的小鼠的毛发再生情况


这些结果都清晰表明,无论是通过外源性抗氧化剂还是基因调控,增强HFSCs的抗氧化能力都能够缓解氧化应激对HFSCs的损害。


肾上腺如何“指挥”毛囊“罢工”?


为了弄清楚间歇性禁食的信号是怎么传递到毛囊的,研究人员展开了一场深挖“幕后黑手”的侦查行动。


首先,交感神经被列入了嫌疑名单。毕竟,它天生就是应对机体低能量状态的“专业户”,并且与真皮脂肪细胞紧密相邻。但实验表明,即使移除交感神经,禁食导致的脂解、HFSCs凋亡和毛囊再生受阻依然存在。这就好比查案时发现了一个“路过的吃瓜群众”,看似可疑,其实没干坏事。


研究人员接着把视线转向肾上腺禁食导致体内瘦素(leptin)水平下降,这一变化激活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进而促使肾上腺分泌皮质酮(corticosterone)和肾上腺素(epinephrine)。这些激素在真皮脂肪细胞中表达,“指挥”真皮脂肪细胞进行脂解,释放出FFAs。


提出两种间歇性禁食诱导脂解的可能机制:1) 交感神经刺激?2)肾上腺激活?

间歇性禁食激活肾上腺的机制


激素水平的动态监测显示,禁食初期(前12小时),体内激素水平相对稳定,但12小时后,瘦素(leptin)浓度显著下降,皮质酮和肾上腺素水平同步上升。与此同时,真皮脂肪细胞开始疯狂脂解,HFSCs的凋亡现象也随之出现。更有趣的是,一旦恢复进食,这些激素立马“熄火”,脂解和凋亡现象也随之消失。这种“同步性”让肾上腺的可疑性倍增。


在24小时禁食和24小时重新进食期间,测量了血浆中的瘦素、皮质酮和肾上腺素水平


那么,肾上腺激素到底具不具备“作案能力”呢?研究人员进一步设计了一系列实验:


  • 模拟禁食环境:在低葡萄糖培养基中加入皮质酮和肾上腺素,发现这些激素可以直接让真皮脂肪细胞开始脂解。


  • 激素注射:将高浓度皮质酮或肾上腺素直接注射到皮肤中,结果HFSCs在没有禁食的情况下也出现了大面积凋亡。


  • 受体验证:当阻断脂肪细胞上皮质酮受体(GR)或肾上腺素受体(ADRB3)后,即使在禁食状态下,脂解和HFSCs的凋亡现象也大幅减少。这说明,肾上腺激素通过这些受体直接“指挥”脂肪细胞和HFSCs。


为了彻底“实锤”肾上腺的“罪行”,研究人员给小鼠做了肾上腺切除手术。结果令人震惊:失去肾上腺的小鼠即使在禁食状态下,也没有出现脂解和HFSCs凋亡的现象,毛囊再生能力也未受到抑制。而对照组依然在禁食时表现出明显的毛囊损伤。此外,在正常饮食条件下,无论是否移除肾上腺,所有小鼠均未表现出脂解或HFSCs的凋亡。这一结果直接证明,肾上腺激素信号才是间歇性禁食引起HFSCs凋亡的“幕后黑手”。


从小鼠到人类:间歇性禁食的“连锁反应”


通过小鼠实验,研究人员已经揭示了间歇性禁食如何通过激素变化,导致真皮脂肪细胞过度脂解,最终伤及HFSCs,影响毛发生长。但这些发现是否同样适用于人类?为了找到答案,研究人员进一步设计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RCT)。参与者包括49名年轻男女志愿者,他们被分成了三组:


  • 18/6时间限制饮食组(TRD):每天仅在6小时内进食,其他时间禁食。

  • 能量限制饮食组(ERD):严格控制每日热量摄入在1,200–1,500千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