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文章的最后,我说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好看的散文集。那时我是兴高采烈的,但是现在我读完了,心里却是空落落的。
这本书是沈书枝的《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装帧很漂亮,看起来赏心悦目,但是读着读着,心情竟低落了下去。
因为我也不知道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所有这一代从乡村出走的年轻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这几年,出现了很多这一方面的书,从梁鸿的《出梁庄记》,张彤禾的《打工女孩》,到邓安庆的《山中的糖果》,一以贯之的主题就是城市化的过程中乡村的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两个方面:一面是乡村的荒芜,年轻人集体出走,虽然新起了很多楼房,但是除了过年期间,大多空落无人;一面是城市里,那些回不去的年轻人,他们的困境和难题,这些难题在不同阶层的人身上,又有着截然不同的现实面貌。
我所以对这一切感同身受,因为我也身处其中。王小波说,屁股决定脑袋。屁股不仅决定脑袋,还决定很多东西,你的情感模式,你的共情体系,你的生活轨迹。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是很难体会到“城市化”这三个字对一个家庭和一个人的人生所带来的影响的,以前在政治课本里学到这个词,好像和我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这几年越来越感觉到,我们早已牵扯其中。
当然,沈书枝的这本《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并不是社会学专著,它是散文集,她写的是非常私人化的记忆,她写了她的大姐、二姐和三姐,写了她自己和她双胞胎的妹妹。这本书,可以说就是她们姐妹的成长史。
有鹿,也就是沈书枝的妹妹,为这本书写了序言。序言写得很清淡,记录了一家人过中秋的几日生活。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大概相同的年纪离开乡村之后,我和姐姐们每个人都经历了不同的生活。十几年过去,剧烈的化学反应似乎已经发生完,新的物质产生了,并且逐渐稳固下来。如果说我们有什么共同之处的话,那么大概是,我们都度过了谈不上幸福的生活。”
我以前看过好几个蒋雯丽演的电视剧,讲的故事,都是一家人的风雨。虽然从年轻到老,孩子从小到大,有很多坎坷、波折,我都很羡慕他们,因为他们一家人总是住在一起的。时代之大,谁都不能逃掉。但是,城市里的家庭所要面对的变化,并不像乡村里发生的那样巨大。
而散文并不能改变什么。它能做的,是体察,感受,是记录下这样一种生活状态,这样一种成长经历。确确实实的,沈书枝在这本书里不仅写下了自己的故事,也写下了很多很多和她一样的,那些未被说出和记得的人,他们的故事。有些书,不需要分析,你只要去读就好了。
朱天文说,“生活当中,不知有多少这样一刻,想留留不住,像京戏里紧鼓密锣碰锵一停、亮相,像抽刀断水——水更流。我非常悲哀地发现,稍纵即逝,除了提笔,几乎没有任何方式可以留住。若有所谓写作动机,或者我为的就是这个。”
读这些文章,就是看见被留住的自己。除了性别,外加我没有兄弟姐妹之外,我和沈书枝的成长经历颇为相似。先是村里读小学,接着镇上读中学,然后县城读高中,最后去城市里上大学,一点一点的往外跑,一路目睹很多在生活中败下阵来的亲人,而我们现在都也已加入这一阵列。
不知道,燕子最后会飞到哪里。
PS.前些日子,后台收到一条留言,问我,“小河今年是否还会写过年手记?”我回:“应该不会了吧。”我发现,我和那片土地的联结,越来越淡了。
相关文章:
东莞打工的女孩知道,出来就回不去了
父母继续衰老,我们继续漂泊
- 不止读书-
魏小河出品 微博 豆瓣 知乎 @魏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