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管理智慧
专注商业管理,每日发布管理、职场、互联网转型、社区实践方面的优秀文章,超过116万商业人士订阅。倾力打造的“千禾会”社区——汇聚国内数十位顶尖社区实践先行者,做你的社区实践伙伴,目前已正式上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HR成长社  ·  巨头宣布:大裁员!7000人面临失业 ·  2 天前  
人力资源管理  ·  39.9元到手12条珊瑚绒毛巾!超强吸水,柔 ... ·  4 天前  
人力资源管理  ·  “离职要提前30天通知”这6种误区,你知道吗?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管理智慧

这3件事,决定你职场上升的速度

管理智慧  · 公众号  · 职场  · 2017-03-26 07:04

正文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 圈外(ID:iquanwai) ,不代表管理智慧立场。如果您认为标注与事实不符,请告知我们。

联系方式: 合作请加微信 tracylty

精彩推荐: 在公众号菜单回复关键词“案例、课程、历史、职场、演讲、经典、书单”,即可获得相应文章和推荐。

本文作者 :孙圈圈,管理智慧特约作者,外资管理咨询公司项目总监,原创公众号:圈外(ID: iquanwai),新书《请停止无效努力: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快速进阶》正在各大平台热销。


文 | 孙圈圈

编辑 | 陈卓


导读: 网上曾流行过这样一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当时不知振奋了多少年轻人,成为他们不断努力向前的动力。然而同时,这些年轻人也时常会感到迷茫和焦虑,往往对未来彷徨。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到底怎么办?



近去各个城市做读者见面会,见到很多年轻人,跟他们交流,无一例外地:焦虑,迷茫,没方向,一无所有,着急……


但,这些 “月经式”问题,谁年轻的时候没痛过?

1 从学校到公司,这条路有多长


刚工作的时候,我比现在有个性多了:我老板是区域总监,在她下面的一位大区经理(我非常不喜欢的一个人)让我做一份数据表格。


实际上,每个大区经理都有自己的助理,但他说自己助理太辛苦,让我做。


结果我不服,直接发了一封邮件给他,抄送我老板,把我的岗位说明书发给那位大区经理,跟他说:在我的工作职责里面,没有一条是需要服务你的。


现在想想,当时老板真的挺宽容我的,因为这样一来,她会处于很尴尬的境地,那位大区经理会以为,我的行为是我老板指使的。


反正,换做是我现在,遇到当年的自己,肯定火冒三丈。


那时候,还经常跟同事一起抱怨:公司培训机制不行、学不到东西;老板不民主、一意孤行;上层不体察民情、听不到员工的声音;公司太看重短期利益、不考虑长期发展……


等到后来,自己做管理者, 才知道,一个团队的管理、一个公司的经营,远远不是我作为一个初级员工所想象的那样。


有很多文章,批评年轻员工不负责、不会站在老板角度考虑问题。但要我说,这些都没说到点子上,即:从学校到公司,到底有什么不同?


最大的区别就是: 你给学校付钱,但公司给你付钱。


所以在学校里,老师为你服务,有义务帮助你学习;但在公司,你是为老板服务,有义务帮他解决问题。


对这个概念的模糊不清,是导致我们在职场屡屡受挫的最大障碍。


因为如果不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知道:应该站在老板的角度,去了解他需要什么,而不是要他站在我们的角度,来关心我们要什么;不应该像在学校跟老师相处那样,向老板寻求答案,而是要主动学习,帮老板找到答案。


在中国教育体制下浸淫了20年、习惯了向老师寻求标准答案的我们,在进入公司之后,能够多快地抛弃这种惯性,从而在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面前,去主动学习和思考、摸索解决方案,基本上决定了我们最初5年的职场上升速度。


2 焦虑感什么时候才会消失


科比说他见过洛杉矶凌晨4点的样子,我没见过,但我见过上海凌晨4点的样子,因为那时候我还没睡。


不是因为在工作,而是因为我焦虑,睡不着。


毕业那年,在没有任何实习经历的情况下找工作,所以第一份工作找得不好。


工作三个月后,就发现这个职位几乎不可能有什么发展。


从此就一直想要逃离,但毕业半年,谁会要你呢?于是经常焦虑、自我怀疑,总会想:我这辈子是不是就这样了?是不是就要困在这儿了?


还好,一直都在关注外部机会,最后幸运地进了咨询公司。但马上又开始焦虑,因为进公司之后1个月,全球经济危机就开始了,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冻薪,甚至在传有可能会裁员。


如果被裁,那就意味着,我毕业1年,得第三次换工作了。


还好,又幸运地留在了公司。但公司冻薪了两年,不能加薪不能升职。


而且,公司还在那年取消了分析师级别,应届生一进来就是高级分析师了。这意味着,我毕业快3年了,还跟应届生的工资一样、职位也一样。


知道消息的那天,躺在床上焦虑得睡不着:毕业快3年了,事业还停留在起点,还没了男朋友,刚到上海所以也没有好朋友,租房子一年搬了6次家,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希望?


但后来,毕竟还是走出来了,经济危机终究过去了。


人生也终于开挂了,9个月完成别人3年达到的晋升、成为大中华区晋升最快的顾问、几次在1年内薪资翻倍、带着团队拿比赛冠军、转换到我喜欢的咨询业务线、买房子把家人接到身边、买东西开始不关注价格、遇到对的人……


当年焦虑的那些问题,如今都一一解决了。


其实,现在随便去问一个年轻人,都会发现,我的经历没有任何特别之处,这些问题都是大多数人年轻时候的必经之路。


只是,回头再看年轻时候那些焦虑的经历,我唯一想分享的经验是: 在我们应对焦虑的时候,需要学会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


比如,意识到工作没发展,就把一切精力放在寻找转行机会上;经济危机的时候,反正也没法找到工作,就干脆埋头苦干,等到危机一过,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工作顺利之后,才开始考虑感情问题,之前都先放一边;再次遇到天花板的时候,就尽全力转换业务线。


这些问题,几乎没有哪一个是我同一时间花时间去解决的。


没钱、没男/女朋友、没地位、工作不顺、人际关系受挫……这些都是我们大多数人年轻时候躲不开的问题。


但是,当我们把所有问题混为一谈的时候,就会疲于奔命、无从下手,脑子里只有“焦虑”二字,一团浆糊。


只有当我们把问题掰开,逐个分析的时候,才会看到问题的本质,看到我们想要的“解决方案”,逐个击破。


现在,我经常会对那些看职场鸡汤的人嗤之以鼻,但倒回很多年前,那时候的自己,面对诸多问题、急于一下子解决、又没有头绪的时候,不也曾诉诸鸡汤、试图寻求一个简单粗暴的答案、慰藉自己的焦虑情绪吗?


等我们对鸡汤的粗暴答案嗤之以鼻、开始主动思考的时候,才是我们真正认识世界、开始解决问题的时候。

3 年轻的时候,做什么才不会浪费


线下签售的时候,有读者问我一个问题:我现在还年轻,现在的职业未必是以后要从事的,而且时代变化这么快,现在的工作也随时可能被淘汰。那我现在学的东西,是不是都白费了?我要怎么预测一下,未来10年的情况呢?


这个问题,几乎没人可以回答。凯文凯利在《失控》里面有句话:所有对未来的长期预测都是错的。


但是,虽然长期无法预测,有些东西是不太会变的。


《人类简史》里面提到,根据史学家的考证,只有智人能够表达出从来没看过、碰过、听过的事物,这种能力让他们得以聚集大批人力,灵活合作,从而战胜比智人更加强大的其它人种。


说白了,就是讲故事的能力。


而我们看今天,人类进化到这个阶段,讲故事的能力依然重要,不管你说服客户、说服老板还是说服投资人,甚至做自媒体,都很需要。


所以,不管行业、职业被颠覆成什么样子,有些核心的底层能力是任何时代、任何职业都用得上的。 那么,只要我们掌握这些能力,就能够以不变应万变了。



我们现在做的事情,都未必是将来想做的,也未必是适合自己的,从功利的角度讲,确实有些事情是会白费的。但我们做以下这些事情,是永远不会浪费时间的:


1.核心能力提升


就像上面说的,核心能力是能够让我们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这些核心能力,除了上面说的讲故事能力之外,还包括:快速学习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等。


如果一份工作只能够给你知识和技能,却无法让你提升这些能力,那么就会是一份高风险的工作, 因为当某种知识和技能不再稀缺的时候,你就很难有什么立足之本,瞬间回归起点。


而当你的工作能够帮助你提升这些核心能力的时候,即便转换职业,也只是一时下滑,很快就能够反弹上去。


2.认识自己的优劣势


过去给企业做咨询的时候,接触了很多人才研究,这些研究都试图发现:究竟是什么因素,让一些人可以脱颖而出,更容易成功?


最终会发现,知识和技能这些,都不关键,而能力,有不小的影响,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却是我们的天性:性格特质、动机、价值观这些。


似乎这是个悲观的发现,因为我们在成年之后,除非遭遇重大的人生变故,否则这些因素几乎是不可改变的。


既然如此,我们还需要白费力气去做什么努力呢?


但实际并非如此,因为这些天性,几乎没有什么好坏之分,比如在我们的社会,似乎外向的人更有优势,因为可以更加快速地跟人熟络起来。


然而,内向的人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们很少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更加倾向于深思熟虑,所以往往在思考方面有自己的优势。


由此看来,任何天性,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成功道路。


年轻的时候,我们不了解自己、不满意自己、不想成为自己,跟自己的天性对抗,但没有关系,这些对抗最终会让我们发现自己的特点、边界和意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