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
| Black Livity China
翻译
|
璇玥 窦豆豆 Charlotte 萌 None Olivia
校对
| 璇玥
@微思客川斯雷特
Black Lives China是由Nicole Bonnah在2016年创立的,经过两年的发展,现在团队主要由Nicole Bonnah, Runako Celina Bernard-Stevenson以及Hannah Getachew负责。Black Lives China的宗旨是从黑人的角度出发,真实地记录黑人在中国的故事,全方位地剖析黑人与中国的关系,以及发出黑人自己的声音。
从政治到新闻,从媒体到法律,我们这些生活在英国的黑人正为自己争取一席之地,为下一代铺垫远大前程。因此,也就不必惊讶于我们在海外也做着同样的事情。中国,作为日渐火热的探索目的地,正是我们活动的地区之一。
一如既往,黑人在中国的经历分化多样——即使在英国黑人内部也是如此。我们绝不是一个同化的整体。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拥有不同背景、年龄和专业的黑人们纷纷打包上路,搬迁到4000多英里外的“中原王国”呢?在那里,他们又将面临什么呢?
时至今日,大多数人对中国依然知之甚少,因此对黑人来说,中国无疑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地方。这些挑战性源自何处呢?中国拥有一个大型种族同质的社会,传统观念中推崇以白为美,诸此等等。
如果你不是来自于非洲大陆或美国,大多数中国当地居民都很难辨识你的来处。时不时听到“英国有黑人吗?不可能!”这样的问题稀松平常。同时身为黑人和英国人会是一种艰难的斗争,也会是一段好的开场白,当然也有可能同时如此。
(中国版Quora上中国人关于“英国有没有/为什么有黑人”的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中国黑人生命力”探索了18位不同英国黑人在中国的经历,他们的经历加起来有75年的时间。他们会不会向其他考虑来中国的黑人推荐这段经历呢?在中国情境下作为一名黑人意味着什么?以及,如果和其他地区有所不同的话,在中国生存和成功需要付出些什么呢?
对我而言,黑人历史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月份。在这个月里,人们有机会更多得了解黑人历史和黑人文化,但是人们在黑人历史月里(尤其在英国的学校)了解到的东西非常有限。
黑人历史月对我非常重要。只有当提到黑人,你想到的不仅是奴隶和马丁路德金的时候,才算对黑人历史的深远影响和巨大成就有了更深的了解。我现在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使他们当初的努力不会白费。所以,黑人历史对我真得非常重要。
身为一位黑人,在中国与在其他黑人非多数族裔国家一样,不太容易,我们知道。每天一睡醒,我就会意识到自己是个黑人。这意味着,在和中国人打交道的时候得知道他们可能无法充分地认识你。
他们可能认为你不配做正在做的工作或者你不聪明,亦或他们看不出黑皮肤的美。有的时候也会变得很艰难,因为除了日常的烦恼外你还承受着作为黑人的烦恼。
不是说这里的所有人都糟糕,他们分两个极端。有人带着厌恶的神情看你,也有人对你提供特别关照。如果你迷路了,他们会专门为你带路;如果你打不到车,他们会拿过你的手机,帮你打一辆;有的人知道我背井离乡,便待我如家人。两极化非常明显,有的人就可以接受你的不同,有的人则难以理解。
在中国生活是一段非常不真实的经历。你有机会去做许多各种各样不同的事情。能够保持开放的心态,了解身为黑人生活在世界上其他地方是什么样的感觉,了解如何对待他人,这是很好的经历。走出舒适区有许多好处,你有机会遇到许多本来遇不到的人。作为外籍雇员,相比付出的代价而言,我们的收入还是不错的,这也算是额外的鼓励。
我有太多的黑人偶像想说。第一个,也是我最想说的,是Dave Chapelle。一些喜剧演员在呈现真实的问题时用喜剧的外衣将其包裹起来,这样真相就不会太赤裸裸了——我最喜欢这样的喜剧。Dave Chapelle就是用这种微妙的方式来揭示我们身边的真实。他在喜剧中提到了一些因为身为黑人而面对的问题,试图以此来提醒我们要注意哪些事情。
(Dave Chapelle,图源:wikipedia)
我特别崇拜涂鸦艺术家和慈善家Stormzy。他不仅是一位涂鸦艺术家,还为黑人社区提供了许多实实在在的服务。比如说,他至少为三名学生提供了全额奖学金,资助他们就读西方一流大学。
毫不夸张地说,我在中国的经历非常有趣。大部分时候,我喜欢这里的美食,喜欢这座忙碌的城市熙熙攘攘的氛围,它让我想起我的家乡伦敦。
身为一名黑人,在中国生活有时会让我抓狂,即使一些经历让我有苦说不出,我还是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开放和积极的心态。我有两个女儿(一个21岁,一个14岁)。我觉得有必要就如何接纳全新经历和文化向她们做一个表率。小女儿和我一起生活在中国,她非常喜欢这里的生活,这显然让生活变得轻松了一些。同时,我觉得如果我希望被他人接纳,我也需要努力去接纳别人。
来中国已经一年了,我还是会遇到一些中国人冒失地跑过来要求与我合影,于是我面带微笑与他们合影,因为我认为应该为黑人树立一个好榜样。同时,我也绝对可以理解一些在中国的朋友对此感到非常恼火。我对中国着迷好久了。
如果有谁想来中国看一看,愿意了解不同的文化并且不太容易被惹怒,那么我会向他推荐中国。如果想来中国,你要有勇气,不过如果来了,它可能会为你打开许多扇大门。
我最喜欢的黑人偶像是Michaela Coel,因为她令人振奋、奋发图强、脚踏实地并且十分有趣。
我在中国做学生体验官。我是哈德斯菲尔德大学的一名学生,目前在北京度过实习年。
身为一位黑人,在中国生活并不轻松,公众总是时时刻刻提醒你,你是一个外国人。无论我走到哪里,人们总是盯着我看,还对我指指点点。每天都有人对我拍照,还有人不经我允许摸我的头发(脏辫)。
不过,身为一个黑人在中国生活还意味着,我能为正常化黑人女性和提高黑人女性在职业环境中的地位贡献一份力量。我将自己视为,帮助中国人了解英国黑人女性和促进两国文化融合的先驱。
希望我在中国的经历可以鼓励其他黑人女性考虑来这里工作,帮助实现黑人来中国旅行的正常化。
我非常鼓励其他英国黑人来中国工作,这里有很多机会并且中国正在快速发展。其他优秀的黑人女性在中国组织和举办了许多仅限黑人参加的团体和活动,所以我们有许多场所可以社交。中国正在成为领先的商业大国,因此我强烈建议黑人女性考虑来这里工作。
我最喜欢的黑人偶像是Stormzy,因为他是一位靠自己的力量取得成功的音乐家,他对于自己的肤色毫无歉意,利用自己的平台激励和鼓舞年轻的黑人男孩和女孩。
Andre,29岁,北京,教师/应用软件开发工程师
我在中国的经历一直以来都很不错。我交了一些朋友,遇到了一些非常好的人,也吃到了很多不同种类的食物。我相信这样的经历也让我和其他人能够更了解自己,并且发现更多自身的可能性。
作为一个生活在中国的黑人,我觉得我们的确有一点点作为代表的义务。不仅仅是为其他和我们有同样肤色的人代言,也是为我们的英国国籍代言。像你们可能猜到的一样,人们常常马上就以为你是非洲人。因为他们通常都不知道这点,所以像这样稍微冲击一下他们的信念体系总是很妙的。我认为身为一个在中国的黑人,黑人只是你身份认同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你”,在你来中国之前有必要好好认识到这一点。
如果你正需要一点挑战或者你仍然想知道“生活就只能如此了吗?”,那我一定会建议你在中国待一段时间。人们常常会对自己有新的认识,而这无疑会使他们更加强大。
你可以通过在iTunes或者Google Play上面下载我们的app来了解我和我的公司——贪吃英语(Hungry English)的更多信息。
Iyabo
,北京,教师
我来自东伦敦一个健全的尼日利亚裔家庭,也是七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我的人生是乐观向上的。在内伦敦的学校工作数年后,我决定是时候来一场重大的改变了。在2016年的1月,我决定把我对旅行的热爱和对教学的热情结合起来。在找到了一份在北京国际学校的工作后,我为了开始我的冒险远走他乡。
起初,这样的改变对我的思想体系来说是个冲击。坐的士出行,去银行办事,甚至点杯水,都是些麻烦的琐事,但我很快就适应了。说实在的,我之前都没有意识到我肤色的深浅会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像别人对我的注视,人们来触碰我的皮肤或头发,以及不断给我拍照,这些事情对我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
我来自伦敦,一个有着形形色色的人以及多元文化的地方。来到一个陌生城市,作为外来少数族裔,生活处处举步维艰。不过我愿意克服所有的挑战,并且决定要在这个富有活力但也不失传统的城市顺利发展。
通过一些社交团体,例如BWB(黑人女性在北京)和GGI(走向国际女孩),我开始和很多来自世界各地以及身处众多行业的人交往。这是我在北京的第三年了,我也终于站稳了脚跟。老实说,大多数时候我都爱这个城市!我能过着激动人心的生活,有着很多旅行的机会,并且做着令我享受的事。搬到北京这件事也让我能更加了解自己了,我比我曾经以为的要更加强大、坚韧和自信。
毫无疑问!不过你得有备而来。这不会是一趟安逸的旅程。连最平凡的任务都成了费劲的事情。另一方面,你在这里能过上非常舒适和成功的生活,但你会不得不忍受几番挣扎。选择权在你!
我最喜欢的黑人偶像必须是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 Chimamanda Ngozi Adichie ),她是一名尼日利亚小说家、时尚达人、励志演说家以及女权主义英雄。她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十足的鼓舞!
Nathan
,上海,教师
在我去上海工作的两年之前,一些我社交圈子里的人对于“黑人在中国能否被接受”这一议题就抱有负面的看法,他们也对我的选择持保留态度。这并没有使我泄气,因为我已认识到在盲从他人之前,你对事物的看法必须基于你的亲身体验。我当时非常的兴奋,同时也对此行不抱有任何指望。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上海给我带来了非常大的文化冲击。首先作为一位严格的素食主义者,除了田园沙拉外,出去吃饭时要找到符合我要求的素食非常困难。其次,迎来的天气也是很极端的。湿度大约为90%,而温度大约为35摄氏度。最后一点也许和人们预期的一样,我和当地人有着截然不同的交往方式。
把关注点都放在负面事物上是很容易的,并且肯定会有关于“中国人对外来黑人的歧视到了何种程度”这一问题进行争论的余地,但是这个国家也会有令我无法忘记的美好的一面。
一些当地人难掩见到我时的高兴,并且他们常常跟我打招呼并同我练习英语。另一些人则看起来是因我而感到惊慌,并且有时还会横穿马路(这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我们的英国和美国同胞都可以证明)。此外,他们还会对我拍照。偶尔这样做不是问题,但是如果你偷偷摸摸地拍照而不征求我的意见,这种行为一会儿就会变得令人讨厌了。至于那些我不得不使自己适应的街头常见行为,还包括随地吐痰以及人行道上的摩托车。
要总结出中国的缺点是非常容易的事,可当我离开这个国家的时候,我感觉我的一部分已经留在了中国。我对他们悠久的历史有了更多的认识,并且请记住我的话,要彻底了解到他们的文化到底有多美是很难办到的。其次,一些和我打交道的当地人令人难以置信,他们中有一些是我遇见过的最善良的人。在这群人当中,有我永不会忘记的店主,也有照料我的邻居,纵使我们之间言语不通。
最值得注意的是,我离开中国的最大收获就是语言。我爱这门语言,并且当我在英国的时候我也会继续学习中文。语言减少了我与中国人之间交流的障碍。能够说很少的一点普通话,
就几
乎让我感到当地人快要忘了我是个黑人这回事。哪怕你只说一点点他们的语言,他们就会有感激之情。作为一个黑人,我个人觉得这激励着我想要减少他们对我产生的任何顾虑。
我肯定会在以后回到我的第二故乡。把关注点都放在负面事物上是很容易的,并且肯定会有关于“中国人对外来黑人和白人的区别对待到了何种程度?”这一问题进行争论的余地,但是这个国家也会有令我无法忘记的美好的一面,并且我绝对会把这些告诉我未来的孩子。总而言之,且不论那些缺点,我爱中国,并且我会毫不犹豫地再在那儿生活一次。
另外,我在上海发现了很多素食餐馆。
Bukky
,
北京
,
教
师
我在中国生活了快五年。回首往昔,下决心来中国是我做过最疯狂最勇敢的事情之一,但它使我的生活变得更好。当我第一次决定来中国时,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老实说,我对中国的仅有印象,来自于童年时观看的那些成龙电影。现实则完全不一样。当今的中国,是有着许多传统特色的现代化国家。
对北京的第一印象非常好,我为北京是那么的发达而有活力震惊,有许多的西餐厅、酒吧、咖啡店、夜总会等等。我主要关心的是找一家健身房,幸运的是,在我租住的公寓附近就有一个。
北京,是一个庞大多元国际型社群的大本营,所以很容易认识新朋友、交上朋友并与他们打成一片——人们似乎总是去同样的地方。
从我第一次来中国到现在,中国变化很大。当时,没有优步,没有共享单车小程序等。现在,你可以在应用商店下载任何你需要的小程序。衣物干洗、外卖、出租汽车、共享单车,移动支付……在中国,但凡能说出名来的事情,大多都有相应的小程序。中国变化很快,同时我也发现这的生活很有趣,并且一直都在结识有趣的人。
有些人喜欢受关注,甚至可能会很享受。可实际是,如果人们目不转睛的盯着你看或者不断地拍照,这些行为着实让人反感。但最近我不怎么遇到这类行为了,类似的事越来越少。中国每年都在变化,我相信这里的样子和我2013年第一次来时完全不同。我们相比白人往往收到更多的消极成见,但我总是倾向于忽视消极的事物,转而积极起来。一旦人们开始了解你,你的肤色便不再重要,他们会喜欢本来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