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六九54助教
一个忽然想起什么有关投资、生活、个人等各方面杂想的领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六九54助教

海淀的考卷要不要抄?

六九54助教  · 公众号  ·  · 2021-03-24 13:46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关于教育,目前最热门的词就是海淀了。当海淀六小强、早早培、点招的信息满天飞,海淀模式和海淀妈妈被视为鸡娃模范的时候,作为一个曾经混迹海淀的人,我只是默默在朝阳遥望一下


儿子小J下半年也要上小学了,一下子有不少朋友来“引诱”我“杀回海淀”说:“大表姐,你跟表姐夫都北大毕业,你家娃不考上北大清华是不是都说不过去?”还有的问:“你俩都北大,你还海归,小J童鞋不是清北也得奔斯坦福、哈佛去了吧?”更有不少人建议我:“让小J去考早早培试试吧,别把娃给耽误了 。”


对于娃的教育,我从娃出生前就开始思考了。不过,我从来没把考北大放在计划内



北大毕业的我想说,孩子考不考北大无所谓


高考离我已经20多年了。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得知我被北大录取以后,很长时间没有欢声笑语的我们家猛然进入狂欢气氛:我妈像个小女生一样欢呼雀跃;不善表达的我爸把我拽过来,吭哧在大腿上咬了一口。似乎他们人生中最重大的目标已经实现了。


而我倒成了最淡定的那个。



考上北大并没让我快乐,却让我妈很快乐。


那会儿我是有点不理解的。至少我自己当时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为让爸妈高兴而高兴多过我自己的兴奋,更多的其实是迷茫。

北大四年,我不断寻找自己的新的目标和方向。毕业以后,我去加拿大继续读了硕士,又回到国内工作,不断地设定和实现自己一个个人生目标。而我妈却还在对我考上北大这件事此津津乐道,而对于我后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不怎么再过问,甚至几乎一无所知。

现在我自己当了妈,也理解了父母的心情。然而,我清楚地知道,无论考上名校对父母来说是多大的荣耀, 对于孩子来说,这都不是教育目标的实现或终点,而仅仅是一个开始


我也见过一些当初以高分考到北大清华的人,至今聊起来,依然对高考侃侃而谈,似乎感觉一生的高光时刻还停留在十八岁。我觉得这样挺悲哀的。而不少高考失利的,或者曾经班里的“学渣”,在后来的工作或生活中获得成功,又基于自己的兴趣,选择有针对性地学习深造,在自己的领域很有成就。


不知道有没有人做过统计,我以自己接触和了解的人群为样本观察,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 其实大学毕业十年(也许根本不需要十年)以后,在工作、生活中,总体来讲,北清毕业的人和普通高校的人,在自身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上,根本没有什么显著的区别。


所以, 作为一个北大的过来人, 我很肯定地说,不用抱有让孩子上北大的执念。



海淀的考卷不是想抄就能抄的


“全国教育看海淀”,如果把海淀看成全国教育的最高端,那么,顶级目标也就是考上北大清华了。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培养有健康的人格的、能够自我实现的人 。它绝对不等于分数,终点也不是考上某所大学,甚至不是找到某个工作。教育也没有正确答案,甚至没有标准答案。 海淀这张考卷不是谁想抄就能抄。你可能抄到的是一份完美的物理答卷,殊不知你拿到的是化学试卷。不仅不能一举中第,还可能会一败涂地。


这么多年,社会对人才,从而对教育的要求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过去人们向往的和很多“好”工作、金饭碗,在未来也许都会被机器替代;而今后孩子们要去从事的很多工作,很可能现在我们都还想象不到,又怎么 能还只停留在以分数和高考结果来评价孩子未来的观念上呢?


我不想把孩子教育成20年前我的翻版,也不要他比我上更好的大学, 我希望他能应对不确定的未来,做一个能够让自己快乐的人。


快乐不等于减负、减负不等于要少学


现在都在说减负,大家普遍都感觉现在孩子负担挺重的。但是,到底要减的是什么负呢?有人会说,小学低年级不要那么累,不要学那么多,就是应该放开了玩啊。




说这话的人,真敢对自家孩子这样干吗?反正我不敢。更重要的是,真的是 学的多就是负担多吗?

教育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东西,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可能一刀切、让所有人都是一个标准。


比如小J喜欢音乐,每天练琴一小时对他来说挺享受;他喜欢语言,每周3次西班牙语课,我有时看他好像有点困,建议取消一次?他说不行!上完课我让他九点睡觉,他非要再读几篇英语故事,然后又闹着想再把今天学校学的诗背一遍给我听。结果 10 点才躺下。你说他要减负吗?我是想给他减减,让他轻松点,他不乐意啊。


雷打不动的睡前阅读


所以,认为减负就是少学的人,其实没搞清楚什么是“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即使很辛苦,也不是负担。 真正的负担来自做不喜欢也不擅长的事情,外加对结果过高期待。


如果一个孩子不喜欢音乐,你非逼他每天弹一小时琴,还得下个月去考级,那这个负担可就重了,恐怕亲子关系也得受影响;或者他喜欢画画,但你觉得画的好丑,非得给他报给班让他画成什么水平,那恐怕画画也就成了负担了。


学着玩,玩着学


常问三个问题,不需要为高考和分数焦虑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任何学校的教育都不可能完美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只有家长可以。


思考孩子的教育时,作为家长,我们需要不停地问孩子,自己也要思考三个问题: 孩子 喜欢做什么,擅长做什么,想要什么。

对于擅长的事情,就注重培养技能,为他鼓掌,让他获得成就感;喜欢的事情,给他时间和支持,让他享受属于自己的乐趣;而对于想要做的事,就需要培养他树立目标、一步步解决问题,最终达成目标的能力。

你觉得我说的是纯素质教育,不在乎分数吗?其实根本不是啊,不看分数怎么行!


如果连大学也考不上,难道我们指望孩子在风吹日晒的搬砖工作(如果那时还有这种工作)里体会乐趣、实现人生价值吗?当然,他还真不一定就不能——随着老龄化的来临,人工会越来越贵的,搬砖也不一定就不能得到满足,何况工作是不应该分贵贱的。


但是,我们作为父母,能甘心吗?

大多数孩子,能够最终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目标,都首先要达到学校最基本的要求。毕竟接受高等教育还是至少要通过高考。但其实素质教育和分数本身不矛盾。 接受了素质教育,真正能力强的人,根本就没有考不上像样的大学的。只是,我们对教育的目标,绝不应该只是高考,更不应该只是北大、清华。


应该培养孩子几个层次的能力



教育的目标是满足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基于此, 我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注重培养的是以下这几个层次的能力:

孩子教育应注重的几个层次的能力


大家可能也发现了, 这些其实和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理论是吻合的。

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理论


而“需要”和“能力”的不同在于,前者是与生俱来的,后者大多需要后天培养才能形成。 二者不匹配通常是人感到不幸福的根源。 而我们正是应该让孩子具备满足人生中各种层次的需要的的能力。


这些能力都不是独立的,而是互相促进的: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和学习能力是一切的基础;运动能力和创造力是保持身体健康和头脑发达的关键,多语言的能力能让孩子获得国际化的视野和自信,审美能力可以让人发现生活、优雅地生活,而快乐的能力其实就是实现自我价值最重要的能力。终生学习和终生阅读的习惯,是贯穿始终的基本要求。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不仅是理论,更有关于具体培养这些能力的体会和方法,让大家鸡娃更省心,更省钱:


- 语文数学英语启蒙方法,让孩子觉得学习也是玩

- 选择兴趣班避坑经验指南:宝贵的时间和金钱怎么投入

- 开启孩子的二外学习的经验和方法

- 关于英语阅读的经验和材料分享

- 艺术类启蒙:让娃爱上音乐及干货分享

- 如何让孩子自信地交流和表达

- 如何边玩边培养娃的逻辑思维能力

- 家长如何在鸡娃路上保持健康心态


另外,作为金融保险从业者,我还会用妈妈们都听得懂的语言,跟大家分享一些家庭理财、保险,以及养老方面的干货,让大家鸡娃更安心,对未来的生活更放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水木文摘  ·  天冷的夜,愿有拥抱为你取暖
8 年前
净土导师  ·  【清明节祭祖】佛弟子如何尽孝
8 年前
霍老爷  ·  好的大学意味着什么
7 年前
笔吧评测室  ·  Intel十核Core i9登陆日本:比国内还贵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