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伊嘉儿数学
小学数学培训,金牌课程,QT语音,师资培训,招生策略,公开课支持,数学课外活动,数学大王,“希望杯”考试点。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超级数学建模  ·  限时领 | ... ·  16 小时前  
超级数学建模  ·  限时领 | ... ·  昨天  
老顾谈几何  ·  浅谈黎曼因式分解理论 ·  昨天  
超级数学建模  ·  情侣开房后给了差评,商家无奈极了...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伊嘉儿数学

高考状元——优秀总是惊人一致

伊嘉儿数学  · 公众号  · 数学  · 2017-07-02 16:21

正文



周末又到了家庭教育探讨日。高考虽已结束,但对于家庭成功教育的讨论则更愈加引进社会的重视,如何让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这需要家长们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

随着高考的结束,网上布满了各种“状元”采访实录, 采访中,并没有看到太多“头悬梁,锥刺股”的日夜苦读,更多的却是 孩子们的单纯阳光、青春朝气,以及高分背后完善的人格、健全的心理与缜密的思维 ,即使卸掉状元的身份,这依然是群值得父母骄傲的孩子。


我们从这68个状元身上总结了值得父母借鉴的10大教育启示:


01 学霸也离不开爱的滋养


学霸们的背后并没有一群举着鞭子的虎妈狼爸:


“妈妈与备考中的儿子约定,每晚睡前都要“爱的抱抱”,互道“晚安”。


“在大洋彼岸的我,依然会常常怀念全家人围桌吃饭的情景,在那种朋友式的交谈中,我可以畅所欲言地把学校里发生的一切和父母分享,那是每天最轻松最温馨的时刻。”


采访中,99%的孩子都这样形容自己的父母——“宽松、信任、像朋友一样”。


今年贵州文科状元林中文进入高中时是班上中考分数倒数第二的学生,整个高一混混度日,老师发现从发掘文文的优点开始,耐心开导,让孩子慢慢恢复学习兴趣,毕业时,她给老师的信中写道 “谢谢您让我发觉自己的才华,我必将以真善美回报社会”。


启示: 有段话很好地诠释了爱与成绩的关系——“孩子成绩差,多半是缺乏安全感,能量在内心冲突中消耗殆尽。在安全中孩子就能探索。足够的宽容,允许不良;足够的坚定,纠正不良。”

02 他们热衷的不是学习,而是思考


安徽状元说“享受学习才是最高境界”,而教育的本质是教会我们思考。


采访中,理科状元们往往都热衷逻辑与推理,做个生化实验像是他们眼中的游戏;而文科状元们都爱阅读,善表达,和不同的人聊天也能成为他们的爱好之一。


我想这种善于思考、渴望知识的习惯则源于父母在幼时的启发:


安徽状元孙萌的妈妈说“很小的时候老师布置的日记或者作文,如果是一件事,我们就会真的带孩子去做,如果是一个场景,我们就尽可能带孩子 去体验,让孩子‘有感而发’,而不是胡编乱造”。


☞ 启示: 我们无法逼孩子学习,却可以培养孩子对思考的兴趣。


03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他们爱学习,也爱生活


寒窗十年, 只有劳逸结合,学习才会成为发自内心的享受 ,采访中一个状元说到自己从小爱看漫画,老师在一次家长会后与母亲面谈,提醒看漫画会影响孩子学习,母亲感谢了老师的关心,表示会多多关注,但同时也解释道“漫画是他的爱好,这是他热爱生活的表现”,对于如何处理兴趣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母亲一直对他表示出尊重与信任。


他说妈妈的作法让他认识到“学习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现阶段最重要的,但在搞好它的前提下,参与一些其他的活动,也是我们的幸福。”


☞ 启示: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有能力创造幸福生活,享受生活。


04 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


安徽状元董吉洋说:“偶尔我也会厌学,不想看书,爸妈注意到了,也不说什么,就把电视关掉,坐下来看书, 看到他们在看书,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书了。”


广东状元张恒说:“我爸是个比我更爱学习的人,从记事起,半夜里就经常有人叫爸爸回单位处理电气故障,他总是‘手到病除’,爸爸用他的实际行动教给我:知识无尽头,活到老,学到老。”


☞ 启示: 对孩子,说点什么,不如去做点什么。


05 比成绩重要的东西还有很多


比起分数,父母们更在意的是孩子对学习的态度,而除了学习之外,大部分爸妈都表示自己还有更为看重的东西。


安徽状元丁雅琦的妈妈说:“只要孩子是善良的,能分辨是非,她的道路无论怎么选择,我都绝对支持!”——这句话几乎代表了采访中大部分状元爸妈们的心声。


比起分数,爸妈们更看重的是孩子的安全、健康、快乐、幸福感......


也许这些状元们最终不一定能成为人中龙凤,但学生时代养成的思维习惯必将令他们终身受用:譬如独立思考的能力,神采飞扬的自信,破釜沉舟的执着,苦中作乐的乐观精神,在奋斗过程中一刻也不敢停歇的毅力等, 高考验的是孩子的脑,其实更是孩子的心。



06 因材施教


在采访中我也看到了一些被批判的教育方式,但却因为用对了人,并没有遭来孩子的反感。


广东状元张恒说自己从小就是个好强又自信的孩子,有时难免还会有点自满,对此爸爸早已察觉,他清楚地知道孩子不需要再从他的赞美中获取自信,所以就义不容辞的扮演起了“严父”的角色。


“每当我取得一点成绩的时候,爸爸虽然偶尔给予肯定和鼓励,但更多的还是“泼冷水”,及时提醒我的新漏洞,我把爸爸的这种教育方式戏称为“批评式教育”,也许他的方法看上去和不少教育专家推崇的“赞美式教育”背道而驰,但我却觉得很适合我。”


另一个故事则来自广东数学单科状元吴子维,现在的教育常常反对“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但他的妈妈就是幼儿园开始,每天吃饭前都出一道加减法给他,以至于小学前他就掌握了三位数的运算。


☞ 启示: 教育也不是千篇一律,必须针对孩子自身特点,灵活运用。


07 阅读经典,培养语感,扩宽思维


腹有诗书气自华,龙应台、莫言、毛姆、费曼……小时候看世界名著,大了读大家经典,这是许多状元在采访中提到的阅读之路。


不可否认,阅读确实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北京语文高考取得148分的孙婧妍在文中说道:“读书多了,就会培养出语感。


而阅读的培育也绝对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婧妍说父母从小就爱给她读故事:“我的父母通过一个个童话、一篇篇传奇、一段段故事,通过他们戏剧性的朗读声和投入的富有张力的表情告诉我,在那些冷漠的方块字背后,在那些繁复的语法规则背后,在那些千变万化的读音背后,那些文字传达出的精神, 那些讲述的声音蕴含的感情,才是中文真正的所在。”


正如《海的女儿》的内核是爱与牺牲,《夸父逐日》的内核是执着,《秘密花园》的内核是自然与成长,中文的内核,是它所包含的精神,是它所蕴藏的感动。


☞ 启示: 阅读经典,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更是理解人生的途径。


08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