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有书
加入“有书共读行动计划”,和1000万书友一起,每天早晚读书半小时,每周读完1本书,一年读完52本精选好书,成为期待的自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江西文旅发布  ·  梅亦会见中石化江西分公司党委书记仲伟、总经理 ... ·  10 小时前  
江西文旅发布  ·  梅亦会见中石化江西分公司党委书记仲伟、总经理 ... ·  10 小时前  
国家外汇管理局  ·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七次全体会议 ... ·  11 小时前  
上饶新闻  ·  上饶又又又下雪了!! ·  2 天前  
上饶新闻  ·  上饶又又又下雪了!! ·  2 天前  
江西宣传  ·  因为这几句诗,这位冠军来江西了! ·  2 天前  
江西宣传  ·  因为这几句诗,这位冠军来江西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有书

有主见的人,大都不太合群

有书  · 公众号  ·  · 2025-02-01 06:30

正文



文 | 有书云朵 · 主播 | 杨枪枪


有书君说

明清时期,才女层出不穷。

前有技艺超群李香君,后有女中文豪顾太清。

相比于耳熟能详的诸多才女,王贞仪略显低调。

事实上,她精算筹、通天文、工诗词、善骑射、晓医理,堪称清代才女之翘楚。

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把王贞仪列为“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的女性科学家”。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甚至用她的名字,命名了金星上的一个陨石坑。

身处女子地位低下的古代,王贞仪文理双修,身后名扬海外。

这一切,还得归功于她的大胆求索。

如她所言:“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




1768年,王贞仪出生于官宦之家,字德卿。


她的祖父王者辅是乾隆朝的宣化知府,精通历算,藏书甚丰。


王者辅靠读书进入仕途,改变了命运,因此格外重才识,轻礼教。


他在金陵的宅邸里修建书塾,鼓励子孙后代识文断字。


身为官三代,王贞仪不仅从小衣食无忧,还有机会读书识字。


祖父教算法、授星历,祖母命学诗、习女红。


王贞仪曾自言:

“自九龄始知学女子之道,行有余力,旁及诗书……

稍长,先大母亦或命操笔学为文章。”

得益于祖父的启蒙,王贞仪渐渐对天文和历算产生浓厚的兴趣。


小姑娘颇有心志,人生轨迹也在悄然间走向与众不同。


王贞仪11岁时,祖父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吉林戍边。


她的父亲沉迷于医学,科举又屡试不中,王家的生活条件日渐拮据。


这一年,祖母决定携带王贞仪北上,前往吉林探望丈夫。


对于王贞仪来说,这将是一段难忘的旅程。


客居异乡期间,王贞仪不惮人生地不熟,反而游刃有余。


她不仅广交好友,或论文,或酬唱,还拜师学艺,赋诗文,练骑射。


《衎石斋记事稿》中记载:

“每角射,跨马横戟,往来若飞。”

此外,王贞仪还大量阅读触手可及的典籍,时常外出夜观天象星座。


入夜,寒意袭来,满天的星斗化虚为实,逐渐在她脚下成为现实。


王贞仪夜观星象、纵马骑射,与深闺女子的日常截然不同。


但她从不以此为苦,她深知,人生不必刻意合群,与天性相拥,才能活得自在。


王贞仪在吉林一待就是五年,直到祖父病逝后,她才跟随父亲四处行医。


登山临水,游览名胜,懵懂少女以其敏感之情,留下一首首直抒灵性的诗作。


王贞仪于陈见中突围,走进书房,走向旷野。


她选择把自己的人生活出了最喜欢的版本。




 


祖父王者辅溘然长逝,王贞仪再无师承。


当时,闺中师友皆擅长写诗,天文历法研究又一直为朝廷控制,民间少有人涉及。


没办法,王贞仪只能依靠祖父留下来的75箱藏书,试图从中寻找蛛丝马迹。


她在《五岁差日至辩疑》中回忆:

“余复读家藏善本,历学十余种,不少倦。”

从文学到数学,从地理到天文,王贞仪孜孜不倦地学习。


乾隆年间,天文历算的著述流传甚少,坊间更有“历算之学非闺阁所宜学”的说法。


社会观念如此,王贞仪试图打破陈见,难度可想而知。


在闭关锁国的环境下,许多国人自诩清高。


可王贞仪多次翻阅西方著作,不禁感慨:

“中西固有所异,而亦有所合。

然其法理之密、心思之微,而未可以忽视。”

身为读书人,她融不进、也不想融进故步自封的文化圈子。

这样的主见和眼界,使得王贞仪在数学上认知颇深,见解独到。

她将所思所悟挥笔成墨,写下《勾股三角辩》《象数窥余》《筹算易知》等作品。


与此同时,王贞仪在天文地理方面,也天资过人。


20岁时,她熟读张衡的《灵宪》,对月食的成因百思不得其解。


一次,家中举办宴会,王贞仪见到宴会厅的水晶灯和屏镜,深受启发。


她以桌子、水晶灯和镜子为道具,简单做了一个模拟月食的实验。


经过反复实验,王贞仪终于想明白月食的成因。


不久,《月食解》横空出世。


王贞仪深入浅出地解释月亮的阴晴圆缺,并配以字画图示,使其简单易懂。


这是世界上最早科普月食成因的文章。


难能可贵的是,文章所述的原理与现代理论几乎一致。


王贞仪学思结合,善于验证,在地圆、黄赤道、经星等方面,都卓有成绩。


只是,在科学探索这条路上,王贞仪无疑是孤独的。


学,难以致用;论,鲜有人懂。


在外人看来,她不过是一个格格不入的“大龄剩女”。





王贞仪痴迷于研究,迟迟未嫁,难免成为有心之人的讥笑对象。


就连当时一些所谓的才女,对她亦有所不容。


对此,她不留情面地指出:

“其学所造就,则词章咕哔,翦红刻翠,传香奁之韵事而已。”

在她看来,女子不能只崇尚脂粉香艳,更不应该困囿于方寸之间。


勉强自己扎进人堆里,只会消耗心力,浪费时间,不如先活好自己。


只要你勇敢做自己,就一定会遇到真正的知己。


25岁这一年,王贞仪终于等来如意郎君詹枚。


詹枚是位来自安徽的书生,和王贞仪情投意合,更钦佩她的学识。


婚后,两个人恩爱有加,时常一起吟诗作赋,共论古今。


但詹家并非富裕人家,无力支持儿媳的科学研究。


所以,王贞仪不得不洗手作汤羹,在家孝敬公婆、打理家务。


终日为生计发愁,王贞仪的才华和志向被日渐磨蚀。


好在,詹枚十分欣赏枕边人的文采,经常鼓励她将手稿刊刻成书稿。


王贞仪感动之余,却难掩复杂的心情。


1797年,王贞仪身染重病,卧床不起。


她和詹枚一起,删定平生诗文稿,将部分文稿集结成集,刊刻印刷,又将剩下的文稿,删、焚、隐。


临终之际,她将部分手稿托付给挚友蒯夫人,希望有朝一日,其能代为发表。


毕生心血付之一炬,王贞仪的内心何尝没有痛苦和挣扎。


只是夫家境况一般,留着未必能面向世人。


这年中秋佳节刚过,年仅29岁的王贞仪不幸病逝。


一代女科学家,如流星般,就此陨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