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纸上建筑
有趣的时事评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京报评论  ·  爆满的后备箱里,有中国式父母的硬核柔情 | ... ·  2 天前  
孙立平社会观察  ·  【八面来风】这届退休老人,真有钱!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纸上建筑

滴滴,别把受害者变成受歧视者

纸上建筑  · 公众号  · 时评  · 2019-11-07 10:53

正文

整改一年多之后,滴滴宣布重启顺风车业务,却在试运营方案公布的第一天就引发强烈争议,曾被视为潜在受害者的女性用户,发现自己成为了实实在在的受歧视者 ——试运营方案指出,滴滴将在7个试点城市首先提供5:00-23:00(女性5:00-20:00)、市内中短途(50公里以内)的顺风车平台服务。

不再为夜间出行的女性提供服务?立即令很多网友怒不可遏,认为其不仅是商业歧视,更暗示了一种极为错误的价值导向 ——对女性的“宵禁主义”:因为夜晚不安全,女性晚间就不该出门。不去解决施害者,却来禁锢受害者?

无论是出于善意、恶意,无论是技术原因还是迫不得已,客观上这都属于歧视,而且是不加遮掩的歧视。

有人说,接待谁不接待谁是商家的权利。没错,很多年前,北美大陆的无数商家也在主张这样的 “权利”,老板在自己的餐馆和酒店门前悬挂着“white only”,甚至医院、学校、公交车等公共服务,也在奉行这样的“权利”……今天这一切早已被送进了历史,没想到会在另一片大陆被再度认可?

同当年一样,这种 “自由权利”在商业上、甚至法律上都缺乏制约,但并不妨碍它是恶臭的,歧视的。商家有权行使所谓自由,而用户也有权去评判和抵制。如果商家完全不在乎50%的女性用户,正如当年美国商家不在乎25%的有色人种顾客,那咱就开干。事实上仅占13%的黑人用烈火和血肉,教会了那个国家如何尊重每一个人。

歧视所带来的伤害和撕裂,是可怕的,这就是为什么现代社会把反对歧视作为最重要的价值观基石之一。

作为企业,尤其作为大型领军企业,所奉行的价值观是其最重要的社会责任之一,重要性甚至超过利润和就业。世界上所有头部企业,都对这一条红线如履薄冰。无论是有理还是无理,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有可能掀起惊天大浪。不久前世界上最牛逼的奢侈品牌之一 D&G杜嘉班纳,就因为其老板跟网友吵架时的几句歧视性言论而被干到几乎倒闭。

滴滴作为出行领域的旗舰品牌,又拥有柳青这样的女性高管,在性别歧视方面如此缺乏敏感和敬畏,令人惊奇。

还有人说,商家不可能担起社会治安的责任,无法解决的问题,只能避而远之。

然而问题是,滴滴并没有避而远之,而是在预判夜间不够安全的前提下选择迎难而上,去获取尽可能多的营收,同时拒绝掉一部分 “麻烦”概率较大的顾客,来减少风险成本……实为“鸡贼”二字典范的注解。

更令人气愤的是,它筛选掉的不是潜在罪犯,而是潜在的受害人,这又是所谓 “不解决问题、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如果将来再发生一两起白天女性受害的案例,是不是以后顺风车就干脆改成“male only”?

出行服务不是妇女用品专营店,作为一种普遍性公共产品,它没按性别有筛选顾客的理由。传统出租车公司早已把拒载列为行业红线,不得挑活,不得挑人,更不能拒绝妇孺老幼乘车。这列入了交通部颁布的行业规范,违规是要被罚的。网约车跟出租车同属一个领域,同样也在交通部监管之下,为什么可以公然违反行业规定?从公司层面上拒载 50%的群体?

没人强求滴滴担负起社会治安责任。有些人可能忘了当初滴滴为什么被批评,不是因为极少概率的犯罪分子,而是其早期顺风车推广时的不良导向,试图通过暧昧场景来吸引注册等昏招,审核门槛形同虚设,为不良人士敞开大门,甚至设计了高度 “社交化”的互评体系,长期纵容下流言论横行,最终导致顺风车司机的人渣浓度高度富集。

事实上女性被害的极端案例只是冰山一角,而早期各种女性被骚扰的纠纷不计其数,投诉渠道又不畅通,报警渠道也不畅通,这一切才是恶性案件发生的基石。

把这些腻味玩意儿整改到位就行,这才是公众对滴滴的真正诉求,谁也没有让它们当警察,但是你注册审核得把好关呐,剔除不良误导,尊重用户隐私,完善投诉受理、一键报警等功能,就算尽到了商家的责任,这都是企业分内的事啊?网友提过分的要求了吗?

所以有些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