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社会科学报
社会科学报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以研究的态度解读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扬州广播电视台  ·  扬州大女主!你不会不认识吧 ·  16 小时前  
扬州广播电视台  ·  扬州大女主!你不会不认识吧 ·  16 小时前  
江苏新闻  ·  注意!江苏又要下雨了! ·  20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社会科学报

量子波动速读?小心,这年头“伪科学”也越来越超前…… | 社会科学报

社会科学报  · 公众号  ·  · 2019-11-18 20:03

正文

点击上方 “社会科学报” 关注我们


“神奇”的“量子波动速读”


你知道最近流行的 “量子波动速读” 吗?这种“神奇”的教学方法引起了一波教育培训市场的“狂欢”。但很快相关培训机构就因涉嫌违规而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调查。以这种案例为代表的教育培训乱象近年来屡禁不止,用各种形式让家长们交足了“智商税”。这背后反映出的深层问题是什么?


原文 : 《量子波动速读与新型伪科学》

作者 | 苏州大学哲学系 李继堂

图片 | 网络


随着 “量子波动速读真能做到一目十行吗” (《法制日报》)的质疑,对这种宣称“只需要高速翻动书本,甚至眼睛不看书本,书的内容就会通过量子波动进入脑海,用1-5分钟就可以看完10万字的书,并且可以把内容完整复述出来”的教育培训闹剧,估计很快会尘埃落定。整个事件除了家长对教育竞争积累起来的过度焦虑和培训市场监管过程的漏洞,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就是 大众心里反对伪科学的意识比较薄弱,且伪科学的伪装形式越来越超前。


接受媒体采访的“量子波动速读”授课老师自己都笑了


比如,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因为 “气功热” ,出现过 “小孩自称具有用耳朵认字辨色的特异功能” 的报道。正如清华大学的 王巍 教授在 《科学哲学中的问题研究》 中指出的,当非科学试图装扮成科学时,就会成为伪科学(pseudoscience),这里的“伪”跟伪君子、伪钞的“伪”含义是一样的,关键就在于为了名利去“冒充”,而且它往往是冒充那些得到公认和流行的科学理论。在西方,一般认为占星术(包括星座算命)是伪科学,因为它是以地心说理论为背景进行流传。美国的“创生科学”被认为是伪科学,在于它假借宇宙大爆炸理论之名,宣传神创论的科学性。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冒充的是过去或者目前成功的科学技术。


友情提示:知识不会自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


相比之下,量子波动速读(quantum speed reading,简称QSR)这种新类型的伪科学, 不仅仅冒充过去或者现在的科学(量子力学理论),还冒充以量子力学为背景在将来有可能发展起来的可能技术。 它的伪装更加完美,因为它跟科学理论(量子力学)相关联的可能性更大,更有欺骗性。但是正因为它只是某种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所以它不是真正的科学。现实中我们所说的科学(science)主要是经验科学,经验科学都是有条件的,就像按照牛顿力学正常情况下我们可以正常行走,可是在失重情况下就不一样了。许多量子技术目前只是科学探索的阶段,还没有真正实现,也就是说实现的条件还不知道,设想的现象和结果也不会出现,这是非常浅显的道理。但是由于 家长的长期焦虑 ,“温水煮青蛙”效应把家长的焦虑度推到足够高位,加上 广告宣传的技巧 ,家长也就很容易成为 “智商税” 的牺牲品。尤其是量子力学的特殊性很适合用来蒙蔽大众, 就这一点而言,假借量子力学之名的伪科学将来还会很多,因为量子力学太难理解了。



最近我参加了华南理工大学举办的“第五届哲学与科技高层学术论坛”,主题就是 量子科学技术诠释学 的问题。事实上,量子理论之所以成为当今科学技术的基础,首先是其数学基础的牢固,其次是理论跟实验现象的一致。量子力学最大的问题是不好理解,也才有著名的量子力学的诠释问题。连创立量子力学路径积分形式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曼教授都会说:“我相信没有人真正懂量子力学!” 意思是说量子力学很难理解,究其原因主要是量子力学描述的主要是微观粒子的现象及其规律 ,而我们每个人总是几千克以上的个体,组成我们的生物学最基本单位细胞也由若干微观粒子构成,从量子力学描述的微观粒子的不确定的叠加态,到人类个体这种宏观物体的确定态的过渡,就是著名的量子力学解释中的 “测量难题”



同样地,宣称书的内容会“通过量子波动进入脑海”这种说法,简单认为微观粒子或者微观粒子的信息可以直接进入到脑细胞或者大脑皮层某个部位,并且为宏观个体所意识到,“可以把内容完整复述出来。”而“测量难题”决不容许简单地说微观粒子(量子)会通过波动就进入到脑细胞里,何况还存在粒子的物理属性如何转变成大脑里的精神状态的“意识难题”,这至今还是个谜。虽然也有像物理学家梅泽博臣(Hiroomi Umezawa)从量子场论的角度来理解人脑,将记忆等意识现象理解为大脑皮层场中“能量子”的能量交换过程的理论探索,但是也没有得到证实。因此,这纯粹是一种科学假设。


大型强子对撞机


科学要发展肯定需要提出一些试探性的假说,新型的伪科学正是从一些科学幻想或者试探性研究中的假说出发。 在“量子波动速读(QSR)”这个案例中,某些机构把这个名词与试探性的假学说以及一些跟实际技术还有很大距离的科学概念搭上关系,以达到其牟取暴利的目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