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2日和18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简称泰心医院)成功完成两例国内首创无体外循环、无ECMO辅助的微创人工心脏植入术。这一手术技术难度极高,在国际上也仅有少数医院能实施。其取得的突破性成果不仅使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手术流程大幅简化,使手术合并症显著减少、恢复期明显缩短,更彰显了我国医疗团队的卓越技术实力与创新精神。
石家庄63岁的石先生,是一位有着长达20年心脏病史的农民,多次入院就医,却无法阻止病情恶化,最终因心力衰竭加重转入泰心医院。经诊断,石先生患有扩张型心肌病,处于终末期心力衰竭阶段,左室射血分数仅为20%,不足正常水平的一半。住院期间,为维持其生命,医院为他置入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作为临时循环支持。唐山45岁的杨先生,同样患有扩张型心肌病、全心衰竭,左室射血分数只有14%,随时面临着死亡的威胁。
这是泰心医院完成的第74和75例人工心脏植入术,也是刘晓程作为国内首家心室辅助装置技术应用培训基地领衔专家,在全国21家医院中亲自上台指导的第179和180例人工心脏植入术。
手术全程无需任何体外循环辅助支持,通过左前外胸壁小切口植入人工心脏,经胸骨上端小切口完成人工主动脉缝合。这一创新术式避免了传统正中开胸手术的创伤和体外循环对机体的不利影响,显著缩短了术后恢复时间。
手术过程挑战重重。由于衰竭的心脏像排球一样大,且持续跳动,稍加刺激就会出现心率失常导致的血压下降。在无体外循环辅助的情况下,双侧微创切口使得操作空间有限,因此对医生操控器械的精度和手术团队的协作能力都提出了极高要求。刘晓程凭借深厚的技术功底、独到的操作技巧,同时借助特殊的手术器械,带领团队成功突破技术难关,顺利完成手术,为国内心脏手术领域树立新标杆。
刘晓程
表示:
“手术的成功离不开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这种手术方式虽然对医疗团队的技术要求极高,但创伤小、恢复快,能让患者极大受益,有望成为终末期心力衰竭治疗的主要手段。”
此次手术的成功填补了国内无体外循环、无ECMO辅助的微创人工心脏植入技术的空白,为终末期心衰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选择。随着人工心脏技术和微创手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心血管疾病治疗水平将迈上新台阶,为更多患者带来生的希望,谱写心血管治疗的新篇章。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党委书记兼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兼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院协会常务理事、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委员、亚太人工器官学会副会长、美国胸外科学会(AATS)会员、美国胸外科医师会(STS)国际会员等职务。获国务院“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总工会“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教委和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人事部“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卫生部“全国卫生系统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天津市委“天津市优秀党员”、“天津市道德模范”及“天津市最具影响力劳动模范”等称号,2019年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1984年作为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留学生谢绝国外导师的挽留,回国效力;1987年离开阜外医院创建了我国第二所心血管病专科医院——牡丹江心血管病医院,完成我国首例心肺移植手术。1994年奉调回京,先后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院校长和党委书记等职务。同时在北京协和医院创建心脏外科,在全国率先开展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搭桥术手术,治愈了大量先、后天疑难心脏病症。作为心外科专家,已主刀心脏手术万余例。2001年创建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带领团队为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所有省市区及美、德、加、俄、黎等国家的30余万患者完成了心脏内科介入诊治和心脏外科手术,成功完成了十余例心脏移植,包括1例长期存活的心肾联合移植、1例高难度二次心脏移植和天津市首例儿童心脏移植手术。自2009年起带领本院医学团队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学团队,联合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独立知识产权的磁液悬浮离心式左心室辅助装置“火箭心”。产品于2022年7月获批上市,已挽救200余名晚期心衰患者。
版权及免责声明:
严道医声网旨在搭建学术传播及媒体发声平台,文内信息版权属于持有人,我们只提供传递信息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获取更多资讯,点击
“阅读原文”
下载
“严道医声APP”